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4-17姚雪榕张颖杰洪伟雄
姚雪榕 张颖杰 洪伟雄
广东省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东莞 523900
脑卒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脑卒中治疗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升高,康复期患者增多[1]。据报道,脑卒中幸存者中有大约75%左右的患者都会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者是活动受限,需要协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2]。为此,本文于2017年1~10月在我院进行,以规定研究时段内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定此研究于2017年1~10月在我院进行,以规定研究时段内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均分两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9.6±10.3)岁;观察组男36例,女10例,年龄44~74岁,平均(59.5±10.5)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所有脑卒中患者。排除有沟通障碍的,排除有肿瘤的。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患者家属同意。纳入标准:(1)患者照顾的主要承担人;(2)患者的配偶、子女、亲戚或同事朋友;(3)年满18岁并具有清晰语言表达能力;(4)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护工和保姆。
1.2 护理方法
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即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满足患者的需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监测生命体征等。以认知行为干预为观察组,具体如下。
1.2.1 建立认知干预小组 首先建立专业的认知干预团队,小组成员都是由经验比较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干预前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合格后可以对患者进行干预。
1.2.2 护理评估 对患者出院时候的认知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了解其照顾负担和生活质量现状,询问患者的需求,对照顾者进行简单的培训指导,让其尽可能的满足患者,为患者做好照顾计划。
1.2.3 健康教育 对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脑卒中的日常护理措施,注意事项,预防复发的措施等,教会其处理措施,解决方法,对于照顾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教会其进行应对措施,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在臀部垫上护理垫,防止出现尿疹,并告知其要注意防止压疮的出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患者侧卧位,按时翻身拍背,如果是男性患者,可以用一次性的尿袋,如果出现尿疹的为其涂抹维生素,为其发放和脑卒中有关的健康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知。
1.2.4 心理干预 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对其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告知照顾者了解相关照顾知识的情况,告知照顾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心里想法,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多为患者考虑,取得患者的信任。
1.2.5 评估反馈 对照顾者的认知问题进行评估,了解照顾者的处理能力,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强照顾者的情绪控制力,对其认知进行正确的判断,重建,使照顾者对患者更加用心的进行照顾。
1.2.6 强化训练 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对于不足的地方进行强化训练,完善照顾者的照顾情况,增强照顾能力,对于有疑问的及时进行解答,照顾者要学会正确的康复训练措施,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协助指导。
1.2.7 分享经验 建立照顾者交流群,让照顾者之间可以相互分享交流经验,增强其照顾的信心,减少心理负担。其次要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教会其训练措施,对于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分析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并对比两组的照顾者照顾负担及生活质量。
1.4 判断标准
照顾者照顾负担量表使用ZBI进行评估,主要有个人负担和责任负担,共22个条目,所得分数越高,说明负担越严重[3]。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使用PAC进行评估,主要有生活展望以及自我肯定,共9个条目,所得分数越高,说明照顾者的积极感受越强烈[4]。生活质量使用SF-36量表评分,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分100分,所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组内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总分比对照组的要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的比较(分)
2.2 两组照顾者积极感受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照顾者的积极感受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升高,组内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顾者积极感受评分比对照组的要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照顾者积极感受的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的要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病是21世纪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脑卒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残疾和心灵的创伤,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和极大的经济负担。脑卒中照顾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照顾患者生活起居,陪伴患者诊治,还要承担一系列护理任务,承受长期照护的压力[6]。脑卒中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不断升高,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增多。脑卒中幸存者中75%存在神经功能缺损、活动受限等后遗症,其自我照护能力受限,常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照顾者在照顾过程中出现和健康相关的问题时,就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减轻照顾压力,在照顾过程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社会方面的、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影响了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继而影响到对患者的照顾水平[7]。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措施,满足照顾者照顾需求和照顾能力,使其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全身心的投入,关注照顾者生活质量现状,改善预后,已成为脑卒中照顾者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8]。
照顾负担主要是指照顾者在对患者进行照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压力,例如生理方面、精神方面、情感方面,降低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和体验感[9]。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照顾者照顾负担比对照组的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认知干预主要有对照顾者进行饮食干预、用药干预等,为患者制定照顾计划,对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增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增强照顾者的照顾能力。除此之外,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照顾者的积极体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照顾者积极感受评分比对照组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比对照组的要好。积极体验是指照顾者的收获感、个人成长、经历等,可以有效反映其主观健康状态,生活质量[10]。认知干预可以增加照顾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照顾技巧,可以帮助照顾者互相成长,例如建立交流群,让照顾者相互分享照顾经验,让照顾者增强信心,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为照顾者发放相关的健康知识手册,增强对照顾知识的学习培训,不但可以增强照顾者的管理能力,还可以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症状,增强体验感[11]。对照顾者进行认知干预和认知重建,纠正其存在的认知偏差,对自己的收获感到荣誉,有效提高照顾者的体验感。生活质量可以反映照顾者的健康行为,主观认知、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等情况,而认知干预有效改善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12]。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有助于减轻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改善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其积极应对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