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的神经康复疗效观察
2019-04-17冯文科刘自强吴梦珍
冯文科 刘自强 吴梦珍
广东省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阳春 529600
小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deficiency of vitamin K)是会造成婴儿缺乏维生素K,引发婴儿出现凝血障碍性疾病。本病为新生儿、婴儿期常见疾病,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叫新生儿出血症;发生于婴儿期的叫晚发性或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因肝病、胆病、迁延性腹泻、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无上述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叫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当维生素K水平不足时,某些凝血因子失活,从而出现凝血障碍[1]。该疾病主要是由单纯母乳喂养所引发,其主要表现为患儿出血,且出血部位无任何限制。脑部是小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出血多发位置,此外还会造成患儿脑组织损伤,出现神经功能衰退,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损害婴幼儿健康[2]。我院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进行神经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其于2010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康复性治疗,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22/14,年龄1~4月,平均(2.1±1.1)月,母乳喂养27例,以母乳为主的混合喂养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4/12,年龄1~3月,平均(1.9±1.0)月,母乳喂养26例,以母乳为主的混合喂养10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儿均符合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诊断标准[3];(2)年龄<5月;(3)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知晓本项研究,并在同意书上签字;(4)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排除标准 (1)患儿出现其他先天性疾病[4];(2)早产儿、低体重儿等;(3)患儿先天智力障碍[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儿维生素K1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1mL:10mg,H41021051),1 次 /d,每次 10mg,连续注射 5d;注射新鲜全血,剂量为 10~15mL/(kg·d),连续注射3d;同时给予患儿止血药物、小剂量脱水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下进行神经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帮患儿父母建立信心,并教授育儿知识,并对患儿进行合理喂养,并让家长完成以下康复性训练:(1)进行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训练,其中包括婴儿肢体运动训练操、感觉和知觉训练。同时给予患儿各种颜色鲜艳色彩进行视觉刺激,给予有声玩具进行听觉刺激。父母多与患儿进行眼神、声音和微笑交流,多安抚、亲吻患儿,适当给予音乐刺激,与其玩耍增强患儿知觉识别能力、交流能力、精细动作以及控制能力。重复以上训练,每天2~3次,每次持续20~30min。(2)对瘫痪肢体进行康复性训练,针对患儿具体运动功能障碍部位,在医务人员的陪护下,矫正家长错误训练方法。(3)按摩与针灸。结合患儿异常姿势,进行不同穴位不同方法的针灸、按摩治疗,以10d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4个疗程。(4)出院后让患儿定期回院进行复诊,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发育商[6]:最低0分,随着分数的增加,发育商水平越高,90~115分属于标准发育商。并发症发生率[7]:常见并发症有颅内出血、脑性瘫痪和脑部水肿。总有效率[8],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肢体瘫痪以及惊厥发生。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轻度肢体瘫痪以及惊厥发生。无效:死亡或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肢体瘫痪,惊厥发生频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比较(±s,分)
组别 n 发育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6 67.3±12.9 93.4±10.8观察组 36 67.1±13.0 105.6±12.7 t 0.066 4.391 P>0.05 <0.05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多发生于出生后1月,而且多数患儿为单纯母乳喂养婴儿[9]。该疾病发病较急,而且伴有严重出血现象,患儿还可能出现出血性贫血。临床治疗中一般以补充维生素K和输血为主要治疗方式,当患儿伴有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时,要结合止血、营养支援等治疗,进入恢复期后,要提升脑细胞营养,加强功能锻炼,具体步骤如下[10]:(1)立即补充维生素K 。有在患儿有明显出血现象时,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 2mg,可迅速改善出血症状。严重者或有失血性贫血者可输新鲜全血或新鲜血浆10~20mL/kg。(2)禁食。胃肠道出血者应暂时禁食,给予患儿静脉营养支持。(3)纠正贫血。止血后应根据适当情况纠正贫血,重者可输新鲜全血,避免整体血液量不足。(4)颅内出血。如有颅内出血,首先要加强护理,维持通气,保持安静,抬高头肩部,推迟喂奶,控制补液;如有高声尖叫、频繁呕吐、反复抽搐等表现,应对症止惊,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细胞功能;同时要及时止血,纠正贫血。严重者可手术清除血肿。随着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研究的深入,发现仅凭上述治疗很难让患儿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如果在快速发展阶段未能使患儿脑组织得到充分发育,极易造成患儿智力低下,使其在发育阶段出现阻碍,无法恢复到正常儿童水平[11]。神经恢复训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康复性训练,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康复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做出相应改变,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婴儿神经系统康复。在神经康复训练中,要求家长对与患儿进行互动,而且采用多种视觉感官刺激的方法,让患儿做出反应,提升其应激性。再者还会针对患儿瘫痪肢体采用针灸、按摩、对应康复训练等方式,让患儿能够正常活动,摆脱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威胁[12]。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会对患儿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患儿死亡,或是导致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对患儿今后的生长发育造成阻碍。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13-15],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原因是人体缺乏维生素K导致凝血机制出现障碍,而且新生儿本身发育不完全,缺乏维生素K导致凝血因子活性不足。尤其在母乳喂养当中,维生素K含量天然不足,所以进行单纯母乳喂养极易导致维生素K缺乏,造成缺乏出血症,对患儿进行维生素K补充是临床持续研究的问题之一。该疾病主要对患儿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可能使颅内压升高,造成颅内出血以及组织水肿,主要原因如下:(1)颅内出血会导致脑组织周围区域缺氧、细胞肿胀以及间质水肿,脑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有所增加,导致间质血液重新分布,血管渗透性有明显增加,导致缺氧对毛细血管损伤程度加大,甚至出现酸中毒危害;(2)该疾病还可能造成患儿出现贫血,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使得患儿本身血氧运输能力下降,加重脑细胞缺氧缺血,形成永久性脑组织创伤,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是给予患儿维生素K1注射液,让患儿快速补充维生素K,改善脑局部缺氧缺血状况,使脑组织代谢水平恢复正常,使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并且纠正缺氧、缺血症状,并治疗酸中毒,进一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减少神经功能损伤;但上述方法并不能完全使患儿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整体治疗过程较长,很容易使患儿错过脑组织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患儿6个月时期,正是患儿大脑飞速发展时期,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容易造成患儿心智不足,阻碍小儿发育所以我们对患儿进行神经康复训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让患儿保持敏感,促进患儿快速生长发育;再辅以按摩、针灸,恢复患儿瘫痪肢体运动能力,达到治疗目的。本文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神经康复治疗能使患儿脑组织得到一定发育,让患儿智力得到正常发展,增加发育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通过神经康复治疗能显著提升患儿人肢体活动能力,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使患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7.22%和7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患儿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提升,而且脑组织可以正常进行发育,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与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脑损伤进行神经康复能明显提升患儿发育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