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
——浅析如何成功采写时政主题报道

2019-04-17文/车

传媒 2019年7期
关键词:晋江细节

文/车 辉

在大型时政采访报道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采访点多面广、节奏较快的情况。由于主题报道多属于“经验报道”,缺乏具体画像,难度颇大,对相关采编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多家媒体围绕同一题材报道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报道辨识度,在多类同质报道中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一些印象,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在时政主题报道中,需要采编人员了解目前的传播环境,尊重受众,注意采写方式方法符合传播规律。在采写报道的过程中,更要遵循主题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的“三化规律”。

主题人物化是前提

任何主题都是宏观的,想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应将主题具体化。主题要落脚于人,有人才能有故事。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要有人有事”就是这个道理。

以笔者2018年参加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晋江经验报道为例,改革开放背景宏大,晋江经验中的重视实体经济、本地人外来人待遇问题、政商关系等都是主题,都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展现。因此,采写第一步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来担当凸显主题的人物主线。敢拼善赢紧抓实体经济这一主题可以由晋江民营企业家来展现。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成绩卓著,安踏、恒安、361°等多个企业的发展史展现了晋江人敢拼善赢的精神。企业家故事具有典型性,敢拼善赢这个主题就可以聚焦在这一群体身上。本地人外来人同等待遇这一主题自然要通过外来务工人员的先进代表来展现,而政商关系则需要从政府干部和民营企业家之间的故事这一角度来阐述。

“主题人物化”的概念虽然容易提出,但采写的过程依然十分艰难。大型的集体采访经常遇到的情景是百人的报告厅,被采访对象坐在讲台上宣读一下材料,然后接受几家媒体的举手提问。这时采访者应力争提问的机会,因为主动提问才能引出回答,变被动为主动。

在晋江经验的采访报道中,通过主动提问,我们挖掘到“盼盼集团董事长谈凌晨公鸡打鸣”“安踏董事长谈沙漠徒步再出发”“市长夜电科学家推介项目”等人物素材,从报道效果来看,正因为这些人物素材的加入,使得主题更加具体,文章更加鲜活。

人物故事化是关键

确定了主题,找好了人物着力点,下一步就是要展现人物身上的故事。讲好故事,是开展报道的关键。报道报什么,写新闻写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故事,要讲好中国故事。时政报道文章中不能过多地谈意义,而应从具体人物视角出发,用事实说话,通过一个个微观案例,小切口进入,从而脱离鸿篇论述的窠臼。

但是寻找一个好故事并不容易。主题报道一般以“规定动作”居多,采访对象多是被安排的,采访现场往往是七嘴八舌座谈式的,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集体采访挖掘到别人没有的鲜活素材很难。只有与受访者像朋友一样深入交谈,才能让他们放下顾虑、敞开心扉,才能让记者真正走进受访者内心,以个体的温度触摸个体的感受。采访是报道成功的基础,在集体采访、规定动作中要想出彩,就必须在传统的集体座谈之外独辟蹊径,搜寻有效信息源,深度挖掘,发现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

此外,故事叙述还要完整,避免碎片化。和主题相关的故事要丰满,与主题无关的故事再精彩也要忍痛舍弃,不能使其喧宾夺主,让枝蔓压过主干。对素材进行筛选的过程也考验着采写者的新闻敏锐性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故事细节化方能出彩

在采写编的流程中,如果采得“好料”是必要前提,那么以“工匠精神”,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精心打磨,则是生产出好作品的关键。一篇成功的主题报道往往是有着大量生动的新闻事实和细节,而不是抽象的议论或评判。在有限的篇幅内增加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如果新闻中有了细节,便可克服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如在2018年7月11日的报道《一座“睡不着”的小城——寻访“晋江经验”》中有这样一段:“你们谁知道凌晨公鸡打鸣之前会做什么?”面对蔡金的提问,在场记者面面相觑。“创业时我每天睡不着,清醒时看到院子里的公鸡打鸣前总会扑腾几下翅膀,那场景我永远忘不掉。”在奋进的新时代,年轻的创业者们更“睡不着”了。云集着众多创业项目的晋江创意创新创业园(三创园)经常是到了晚上依然灯火通明。这些细节为读者营造出晋江创业者努力拼搏的场景,增强真实感、现场感,比用“爱拼敢赢”“闻鸡起舞”之类的词语更有力量,更加引起人们的深思畅想。

采写人员除了要对新闻细节予以重视外,还要运用好细节,如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特定时刻的细节动作,往往可展示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在一些新闻现场,当事人的举动往往会被摄影记者所关注,文字记者也是一样。

在表现新闻现场时,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烘托出环境气氛,给读者以情绪的感染。而在表现新闻人物时,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能够以少胜多,见微知著,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焦裕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就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这样的细节对人物的坚韧品格有着独特的书写,令人回味,十分耐读。

新时代主题报道的实践经验

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对主题报道有着新的要求。新时代给了新闻人新的视野和眼光,新闻人不能用惯常的新闻眼去发现新闻,应借此重新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周遭的世界。新闻不是一味地追求表象之新,而应把握时代的内在之新和本质之新。这要求报道者突破惯常的新闻框架,用新的理念和思维,重新去发现新闻、组织新闻和呈现新闻,并展示思想逻辑,更重要的是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并运用于日常的新闻实践中。

在报道采写方面,新闻人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目前的大型主题报道往往是跨部门、跨媒体形式的融媒体报道,采编人员要以正确的观念引导自身的工作,培养敬业精神,掌握业务技巧,与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在晋江经验采访过程中,融媒体报道小分队经常是在常规采访之外,主动去增加采访量。不仅进行“夜访”,回来后还舍弃了端午假期,整理素材,加工稿件。事实证明,无论融媒体还是文字作品,都需要深入采访,精心制作,舍得下功夫。优秀的作品不是靠猎奇,而是靠实在的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报道制作方面,还要强调一点,“如果你二小时写好一个报道,那么得用一个小时做好标题”。同质化的内容多了,标题就很重要。在采写完成后,尽可能从小切口做出略有惊奇感的标题,如晋江经验报道的标题《一座睡不着的小城》《晋江一家人》《一杯清茶里的政商关系》等,以小见大,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觉,提高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

在融媒体制作方面,需要紧贴文字报道,根据文字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使融媒体作品与文字报道相得益彰,而不是各说各话。《工人日报》推出的融媒体报道作品有H5、视频、图表、公众号文章等多类作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如今的传播环境下,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有主动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遵循宣传与新闻传播规律,顺势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议程设置,了解读者需求,并针对性施加影响。时政主题报道要尊重读者,遵循规律,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让新时代的主题报道可以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晋江细节
晋江社会组织综合妇联 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她力量”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奇妙的细节
晋江小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不等式的应用举例
细节取胜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