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讲话》:论银幕的时代命题与人民属性

2019-04-16张峥

电影评介 2019年24期
关键词:讲话文艺习近平

张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5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为新时代的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5年过去,我国文艺创作开始呈现出振奋人心的图景,仅就电影而言,2019年9月30日至10月7日国庆节期间,电影票房以50.5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众多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向着艺术高峰冲刺,以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但是,除了这些优秀作品外,仍旧有一些被观众称为“烂片”“圈钱片”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网友纷纷在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票选“年度十大烂片”,入榜的电影中,不乏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作品。更有一些电影为了迎合观众,从题材选择到演员阵容都费尽心思,结果却收获了观众尖锐的批评:《流浪地球》翻开了中国科幻的新篇章,某部电影成功让这一页合上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当这些剧情俗套、漏洞百出、演技浮夸、台词尴尬的电影在银幕上放映时,它们就成为新一届的烂片与众多烂片“前辈”,一起留存在互联网空间中。但是很遗憾,虽然众多烂片被人们不断提起、批评甚至嘲讽,后来者依旧不绝。何以至此?原因在于当电影创作的根本目标与经济效益并举时,很多人出现了摇摆,失去了艺术创作的初心与本心。换言之,在电影为谁而作这个问题上,有些人迷失了。事实上,文艺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已给出答案。

一、电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市场

根本意义上讲,市场是一个买卖双方进行自由交易的场所或空间。在市场中,多种不同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建构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当买卖關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时,市场也随之发生变化。市场拥有自己的规则,处于市场之中的所有元素都受到这种规则的制约。某一商品在市场中的价值是在各方合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平衡的外在显现。电影与电影市场也不例外,当创作者完成一部电影时,要在市场中迎接买方的检验,进而形成一次购买行为。但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市场中与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预付费”制的买卖关系,观众购票入场,就无法像电视那样随意更换频道,这种预先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让观众对电影放映时形成的空间有着更加积极的参与感。正是在这种积极的参与中,电影的优缺点同时得以凸显。观影之后,观众的评价在网络和现实空间中不断汇聚成为一股影响影片在上映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口碑好坏的重要力量。也是在这个“创作者—电影—观众”的关系中,市场的力量得到充分体现:市场一方面代表观众向创作者提出要求,召唤一种合乎审美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能够与创作者同气连枝向观众进行文化商品的推介。而实际上,市场在电影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远不只是沟通创作者和观众的中介作用。

随着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体量巨大的资本开始涌入电影行业。各方投资见证了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持续获取政策红利。与此同时,电影在自身作品层面的基础上,生发出了投资品属性,一旦某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相关投资方面就可以在股票市场等金融领域获得巨大收益。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创作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电影所代表的部分文化产业被金融投机所撬动。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影片量的大爆发,2018年,全年上映的影片数量已经达到500部之多,全国电影总票房也已经超过600亿元。当然,在这种快速发展中,必然也会出现背离艺术创作初衷、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的繁荣确实促进了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

当前,市场已经成了电影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成为贯穿整个艺术活动的影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可见,电影想要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收益,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内在规律是必由之路。市场拥有着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用来推动电影的繁荣发展,又可能裹挟着电影盲目前行,使之失去艺术作品本身的灵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去引导市场的力量。

二、电影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当电影的受众群体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而飞速发展时,电影市场开始逐步向细分化过渡,类型片的概念从西方而来,在中国本土完成了创造性转化,衍生出了一系列如家庭伦理、东方玄幻之类电影。这本是电影类型结构的一次变革,但是在当前的电影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却走向了一种极端——为了争夺细分后的观影人群,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这种唯市场化的倾向,使得某些影视作品为了博眼球、得出位不择手段,“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1]。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和导向之下,自然就会滋生出罔顾历史、歪曲事实、调侃英雄的低俗闹剧。当一些创作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中国电影创作的优秀传统、无视艺术创作的规律、无视艺术的现实基础时,他们就已经使电影从艺术品的世界中跌落。艺术所应承担的培根铸魂重要使命被消解殆尽,这样的电影必然无法拥有生命力,遑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回顾近几年的中国电影,一些深谙市场之道,在宣发阶段各种鼓吹制作精美、投资巨大、要成为某类型电影标杆的影片大都以惨淡收场。相反,一些对市场似乎不甚了解的电影反倒赢得了观众的支持。2018年,《我不是药神》在一众国产电影中脱颖而出。彼时的电影市场上大多是喜剧片、动作片,当《我不是药神》这样一部真实事件改变的现实主义电影上映时,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结果却是《我不是药神》成了豆瓣评分9.0、总票房超30亿元的年度黑马。这种看似盲目的艺术创作,实则与市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了使创作迷失在市场的滚滚洪流之中。或可说,这种“盲目”有时是一种真正的原创,它依托市场但并不过分迎合市场,在完成电影创作时高悬着追求艺术品的理想明灯。创作者将艺术创作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有机地融合在电影中,因而,电影在精神价值含量上往往高于大众的文化消费层次,而显现出某种为了自我精神追求的“市场盲目性”。如吉尔德勒兹所言,电影是在召唤未来的民众。格格不入只是这些电影的表象,更深层次上来看,这些电影成了一种有待填补的不完整结构,不断吸引、召唤着观众进入其中,与创作者和作品一同完成精神的运动。这样的电影,就有可能进入精神高地甚至成为“高峰”。理性的大众选择不排斥某种为了自我精神追求的精神生产,这恰是文艺生产有时出于“审美的追求”却能够获得市场“大众的认同”的缘由。

“文艺是市场的,市场也是文艺的。同样的,市场的固然是市场的,但文艺的终究也还应该是文艺的。”[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电影需要借由市场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市场永远只是实现电影艺术追求的手段,而不是电影的最终目的。经济效益固然是电影需要考虑的,但是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现冲突时,毫无疑问,社会效益应该被放在首位。在当今的经济语境下,电影具备了多种属性——艺术品、商品、产品。但电影之为电影的立身根本,恰是因为它有超脱现实的艺术追求和本身所内蕴的共性的、真实的人性表达,这是电影作为艺术品的底线;如果电影沦为市场的奴隶,其艺术的品格就将让位于商品和产品,电影也将不复存在。

三、电影究竟为谁而作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艺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这种文艺为了人民的思想也贯穿在2014年的整个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个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最为凝练的总结,也给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在明确了文藝为人民而作之后,电影乃至一切文艺的创作才有了正确、清晰的方向,才不会迷失在市场、金钱的浊流之中。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但描绘怎样的生活,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美”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可见,对美的生活进行描绘与主体对于生活作何理解密切相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言,文艺为人民而作无疑是最为根本、最为优先的标准。

首先,电影为人民而作是因为人民需要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进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相应地对精神文化生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期待着出现一批记录人民生活、展现人民情怀、张扬人民理想的作品,期待着出现一系列言之有物而非矫揉造作、囿于杯水风波的作品,期待着出现一部又一部守正创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作品。当这种对电影、对文艺的期待投射到市场中时,就不难理解为何众多专注于营造视听盛宴、追求感官刺激的所谓大片在大浪淘沙中归于沉寂,而那些直面现实生活,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作品成为观众共同的记忆被一再提起。我国每年的电影上映数量已经超过了500部,电影市场早已不是那个“僧多粥少”的卖方市场,面对众多的选择,观众只会观看、接受、称赞那些真正为人民而作的电影。在电影复杂的创作过程中,众多因素都会在其中发挥着作用。但是无论如何,电影最终都要直面观众,等待着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使电影得以真正完成。换言之,观众也是电影创作的一部分,没有了来自观众的需要,电影始终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只能在自我设置的狭隘领域中自说自话。

其次,电影为人民而作是因为电影需要人民。电影的创作不是凭空捏造,需要创作者不断地获取各种素材,并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加以重新书写。从时间维度上看,不管是向后回望、记录过去的历史题材电影,还是展望未来、放飞想象的科幻题材,实际上都是创作者立足于当下对过去或未来场景的一次重新阐释。而当下,我们身处其中的就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人民并非抽象的、符号化的存在,而是在社会发展变革中,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美好、有痛苦的具体的人。人民所经历的正是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人民所感受的正是这个时代所传达的。从人民生活中来,再到人民生活中去,这是电影创作的不二法门。当脱离人民之后,电影就失去了生长的根基,空留一片乏味无力、悲秋伤春、物欲横流的狼藉。

电影为谁而作,实则并不应该成为一个一再被提起的问题。只是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部分创作者在面对电影市场时被花团锦簇的表象吸引,将市场导向、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与效益最大化奉为圭臬,因而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前出现了摇摆,甚至迷失在市场之中,成了唯市场收益的奴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电影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时代的优秀作品,如何在纷扰的市场中守住艺术的清明,时常自问电影为谁而作,许是黑夜中的一线灵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创作出抵达精神高峰的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文艺的号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刘帅池.网络文学:经典之梦与文学之殇-市场化时代的文艺前途[ J ].东吴学术(3):84-90.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猜你喜欢

讲话文艺习近平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注水”讲话
□文艺范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