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
2019-04-16朱琳
摘 要:文体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的独立学科。近年来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就是用文体学的理论研究翻译及其规律。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翻译与排比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翻译与文体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文体学;排比
作者简介:朱琳、女、1996年8月生、汉族、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一、文体学的简要定义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风格的学科。它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的文体特征。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体指的是文体文学,包括各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广义的文体指的是语言中的各类文体。文体学研究语言使用的情况,对各类文体的语言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以及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特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体学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一个相对严格的语言描述方法。
二、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在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20世纪中后期对文体学的发展研究就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但直到本世纪初 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来探讨文体问题。也就是说,对文体学和翻译的研究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才蓬勃发展的。语体理论中的翻译及其规律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翻译和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将翻译研究与文体学相结合,是一门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文体翻译研究。
三、修辞与翻译
修辞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修辞与语言要素密切相关,只有在全面把握语言要素的基础上,翻译修辞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除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和修辞手段。如果离开了修辞,译文就不能够达意、移情、传神。译文的流畅与简练是与深厚的修辞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四、排比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一连串内容相关和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来表示强调或层层深入的修辞手法。在《英语修辞和写作》中的排比是指通过对称的语法结构(包括相同或相似的单词、短语或从句)来强调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排比都必须是具有相同结构或相似结构、相关意义和语气一致的单词或句子的并置。
1、英语排比句
(1)单词排比:指一组词性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并置而成,言简意赅。
例:Do you think,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
(2)短语排比: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词组并列而成,富有感染力。
例: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讀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3)句子排比:指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简单句或复杂句并列而成,节奏紧凑。
例:I came,I saw,I conquered.我到,我见,我胜。
(4)语篇排比:指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并列而成,增强气势、渲染气氛。
2、汉语排比句
(1)句内排比
例: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In your struggle,in your toil,in your life,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hat touches your heart,that makes you run,that makes you laugh,that makes you sad,that makes you think.
(2)句与句排比
例:哪里有艰难,哪里就有公民的戎行;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迷彩的身影;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子弟兵的劳动。
Where there is hardship,there is citizens marching; Where there is risk, there is camouflage figure; Where there is hardship,there is the labor of the army.
(3)段与段排比
五、汉英排比句之间的差异
1、英语排比句结构中,排比句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从属关系。而汉语的排比,受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只表示并列关系,不存在从属关系。
2、英语排比句在多数情况下是互为对称的,但也可以不完全对称甚至不对称;而汉语的排比则都是对称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陈兵.文体学的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4):97-101.
[3]王德春.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