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
2019-04-16徐小雅
徐小雅
摘 要: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出版后就备受关注。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界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以于连的形象作为基础,分析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悲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红与黑》这部小说原名《于连》,一直到1830年出版时才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我们可以在小说原名中看到于连这个中心人物的重要意义。而一直以来,对于连这个形象在文学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于连是虚伪、阴险的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资产阶级奋斗的典型,还有人认为于连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就我个人而言,较为倾向于后两种说法,但也不完全同意。于连无可否认地是资产阶级奋斗的一名代表,但是他个性中的矛盾性,我认为并不是虚伪,而是更趋向于矛盾和分裂。
一、具有矛盾与分裂个性的于连
于连个性的矛盾与分裂很大程度上可说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于连的天性爱好幻想,喜欢读书,他本身体质稍弱,不具备干体力活的基本条件。这对于他争取利益的父亲来说,简直可以称为“赔钱货”,他在未做家庭教师之前,就常因“不会挣钱”、“不中用”而受到父兄的打骂。甚至我们在德瑞那市长到索海尔家去找于连做家庭教师时,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后来,父亲不顾自己年纪大,霍地跳上正在锯的一棵树,又从树跳上房顶的横梁,抬手把于连手中的书击落河中……把于连打得失去了平衡。”可见,于连的个性对于追求利益的父亲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无法容忍的。可以说,在于连的家庭中,于连被看作一个“不中用”的人,必然会遭受到父兄的歧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致使于连只能从书中寻求得精神力量。于连希望自己能够从这样的家庭中摆脱出去,从而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由于在家长期遭受到父亲的歧视,使于连的个性发生了扭曲。因此,于连在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幻想着自己能够像拿破仑一样仅凭一把佩剑就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一方面,他希望借助上流社会来摆脱自己的现状,而他摆脱现状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故事看出——通常表现为征服女人,这是对拿破仑精神的一种曲解;另一方面,由于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因此,他对荣誉和财富又充满了一种过分的渴望,这样的渴望又引领着于连不断往他所仇视的上流社会一步一步深入。
我们可以从故事里看出,于连是具有野心的。但我认为,不能从他的野心来判定他就是一个野心家。一个真正的野心家是带有目的性地去实现他的野心,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一个真正的野心家,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部分是被野心吞灭的。但是,我们在故事中可以看到,于连为了摆脱现状而走上博取荣誉之路,受到了野心的驱使;但是,在野心的驱使下,于连始终没有丧失善良,相反,他生活得十分痛苦。于连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必须加装出一副对对上帝虔诚的面孔;他憎恨贵族的特权,但是还是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诚去料理侯爵的食物,甚至冒生命危险去为贵族秘密会议送情报,等等。于连所做的,并不是要顺着这样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上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在于连内心中真正希望的,是能够向所谓的上流社会证明,贵族社会按人的身份等级划分得周全的一整套礼仪是荒唐的,并不只有贵族的出生才是高贵。然而,于连由于对整个社会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如此的遭遇,更增强了于连想要获得荣誉的决心。在巴黎这样一个“阴谋和伪善的中心”里想要获得荣誉,那么,于连就会受到那些曾经被自己鄙视的统治阶级特权和官场腐败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也效仿那么些他鄙视的行为。也就是说,于连的生活一直是处在肯定与否定、否定与肯定中的,他自身行为的矛盾,导致了他的行为颇具有讽刺性。
二、作为拿破仑时代悲剧英雄的于连
之所以说于连是拿破仑时代悲剧的英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在故事开始不久,即德瑞那市长来到索海尔家与于连的父亲讨论让于连做家庭教师这一问题的时候,于连正骑在房梁上看一本书《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这是一本记录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生活与言行的书。本书在书的开端就写明了“1830年纪事”,这是我们可以得知的直接的历史时间。而在这个时间阶段前后,法国正处于王政復辟时期。平民子弟在昨天还能年三十二立功于战场,跃升为将军,但是在今天,即使他们拥有远大的抱负,拥有惊人的天赋,他们也无法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情况摆在眼前,也就促使了类似于连的青年们更寄托自身幻想于拿破仑一类的英雄,幻想自己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境地,从而获得荣誉。但是,他们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仅仅通过幻想来支撑自己达成获取荣誉的愿望,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于连们开始运用各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愿望,即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模仿了他们所鄙视的行为。
于连与法国大革命后“世纪病”患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鲜明个性也使其更独特,更具有魅力。于连与“世纪病”患者不同,他拥有自己的信仰、信念,是启蒙思想的信徒,是资产阶级奋斗者的典型。而于连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拿破仑之于于连的意义在于,拿破仑的传奇意味着等级制度的破产和个人价值的胜利。于连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与随之而来的不公正待遇使得于连的抱负无法施展,使得他的才华无法得到展示。因此,拿破仑的传奇给予了于连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他为了争得个人荣誉而奋斗。这是拿破仑精神给予于连的积极面:促使这位资产阶级奋斗者保持前进不停的脚步,促使着于连以积极的精神与等级制度做顽强斗争。
但是,于连所没有看清的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和拿破仑时代大不相同,况且,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拿破仑精神有一个最本质的误解。拿破仑精神是要破除等级制度,并使个人价值得到胜利。而在于连的理解中,这样的精神就演变成了过分地维护个人尊严。比如,与连宁愿在家挨父亲的打也不愿意到贵族人家当仆人;在得知自己要到德瑞那先生家里做家庭教师时,他最关心的是自己和谁一起吃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于连精神支撑的拿破仑精神,在此发生了一个变异。拿破仑精神的高尚被于连误解为其本质是摆脱卑贱地位,登上社会的顶层。殊不知,这只是于连自己对拿破仑精神一个低级的误会。他将一个关乎等级解放的问题缩小到个人范畴,使得自我在完成所谓的“个人荣誉”时,不甘屈于人下,并且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然而这些,却又是他之前所鄙弃的行为,使于连的思想与行为时刻相互矛盾。
于连在他所误解的拿破仑精神下我行我素,他只对自己本身负责。于连高傲、敏感,时刻维护个人尊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肯定自我的价值,都是在维护个人尊严。他之所以首先与德瑞那夫人相爱,首先并不是出于完全的爱情角度。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其中含有爱情的成分,但是,于连的爱情更多开始于“战胜蔑视”的心理,带有征服意味。于连为了肯定自身的价值而进行了两次爱情,最后为了保持自我尊严而拒绝求乞赦免。他的思想体系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与拿破仑精神的核心恰好相反。拿破仑精神无疑体现着个人价值的光辉,但是,拿破仑精神中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建立在全民个人价值体现之上的,即使全民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于连对拿破仑精神的误解,也就导致了他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这也就决定了他与复辟社会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局。
于连并不是完人,他拥有着热情与幻想,只可惜生不逢时。生存环境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使之在理解拿破仑精神时出现了扭曲,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而于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由此可见,在复辟王朝时期,有多少像于连一样具有激情的奋斗者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被限制行为,最终酿造了一生的悲哀?
参考文献:
[1]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重读小说《红与黑》[J]. 范学亮.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2]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悲剧命运[J]. 郁士宽. 文学教育(上). 2008(11).
[3]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 冀慧颖.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