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文赋》创作动机的美学价值
2019-04-16李剑楠
摘 要:陆机的《文赋》是一篇非常独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文学理论巨著,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写作时的心态,具体行动,论述了作家从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构思的形成,到落笔成章,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独特的创作思维的基本过程。本文是依据陆机对创作动机的论述而深入的探讨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陆机;文赋;创作动机;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李剑楠(1995.3-),女,汉,河南人,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文艺理论专著,《文赋》的成书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达到了不可估量的程度。原文是由南朝梁萧统将其收入《昭明文选》,并且流传至今。在现当代,著名的成部作品中,重要的是张少康的《文赋集释》和张怀瑾的《文赋译注》。主要还是针对陆机“缘情”说,“源泉”说,“灵感”说等从文学创作的动机上来进行分析的。张怀瑾在书序《陆机文赋序说》中也肯定了陆机创新的美学思想。随着关注陆机的《文赋》的学者越来越多,在文学理论批评史、美学史等相关的文献中都有谈到陆机相关的文学理论思想,例如,李泽厚和刘纲纪共同所作的《中国美学史》,包括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据相关考证陆机《文赋》的创作动机的美学意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文赋》中主要谈到的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动机,以及构思角度方面来探讨这其中的美学价值。
一、《文赋》创作动机的思想基础
《文赋》创作于西晋时期,它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創举,是我国文论的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标志。早在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促进了“文的觉醒”。到了汉末时期,儒家经学日渐衰落,然而建安文人所接受的仍是正统儒家思想。曹魏时的“文的觉醒”属于起步阶段。到了魏中后期,是玄学的发韧期,到了西晋时达到鼎盛,被西晋士子极度推崇。玄学主要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崇尚自然,不拘法度,因而人的精神个性受到相当的尊重,人的自身价值得到很大的重视。玄学对人们的文学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摆脱儒家的正统思想观念这一思想禁锢,重新审视文学,使得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被发现。陆机便是在这种儒道各半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创作的研究和探讨。
(一)陆机的儒家文化素养
在陆机的文学创作思想形成过程中,他的家族传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说新语·赏誉》有云:“吴郡顾、陆、朱、张,四姓,吴国,陆氏族乃江东望,三国时,四姓盛。”四大家是当时吴的社会政治的主流思想,而且四大家都笃信的是儒家思想。在四大家族中,陆氏家族人才是最为兴盛的。《世说新语·规箴》有云:“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答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家不尽在建功立业方面十分突出、家族成员武功昌盛者繁多,在家教,文学修养方面的是屈指可数。
儒家思想是陆氏家族用以教化氏族后代的主要思想,陆氏子孙也的确将这一思想传承发扬了下去。陆褒,力行好学;陆康,勤修操行;陆绩从小精通诗书文学,也是当时著名的儒学世子,陆骏,淳懿厚信;陆逊,则是陆机的祖父,是当时东吴的国之栋梁,地位和权势尤为显赫,陆逊在政治方面主张“遵仁义以彰德音”的思想。因为,以陆家为代表的各个大的家族都是在中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日渐确立起来的,承载着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要义。儒家思想不仅是当时东吴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是陆家几代以来积累的文化传统,对陆机文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可见一斑了。他在诗歌《吴趋行》中自夸道:“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
从陆机的个人品行也可以明显观察到他注重儒学的思想。比如在当时玄学鼎盛的环境下,与其他的崇尚浮名的文士完全不同,陆机的言行谈吐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庄重严肃的儒士的高傲风度,这同时也是儒家所重视的刚毅人格。刘勰曾概括说:“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在这里的“矜重”,陆机在道德、学问、实践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充满自信的人格气质。虽然陆机也曾有过不少依附于权贵门下的经历,但他的个人素养、人格气质还是与其他被名利淹没的文士截然不同。从陆机的人生理想到他的文学创作,儒家思想都渗透的淋漓尽致。
(二)陆机的道家审美旨趣
《文赋》成书于魏晋南北朝,儒退道兴的时代,《文赋》自然难免受老庄之学的深刻影响,它受道家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言”和“意”。“言”与“意”的关系最早出现在道家经典《周易·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第二、“虚静”心理。早在老子时就有谈到,经过了庄子的发挥改造,形成了后来艺术构思中的“虚静”心理理论。《老子》中曾对“道”的特性做这样概括:“致虚极,守静笃。”是为了说明“道”是,虚静恬淡的,寂寞无为的。第三、“物化”的引入。“物化”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使庄周感到迷惑不已。
除了这三个方面,《文赋》所运用到的“有无”关系,“灵感”说等也都是来源于道家的思想,其中的创作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同道学的观点有很多的关联之处,有的就是非常直接的引用,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但无论是何种表现,无一不体现道家思想对《文赋》的影响。
二、“缘情说”的美学意义
陆机《文赋》论文体时说:“诗缘情绮靡,赋体物浏亮”。“诗缘情”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对两汉以及之后的传统儒家“诗言志”观点的补充,发展,是我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贡献。对于“缘情”,李善曾在《文选·文赋》注释到:“诗以言志,故曰缘情。”本质上,“志”和 “情”是可以相互贯通的。诗的写作目的是以抒情为主。所以“情”构成了文艺作品的核心,神美,一切都是以“情”为依归。如果诗歌缺乏了情感,就像一株枯木缺乏茂盛的繁枝荣叶。所以,“情”在文艺审美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者曾说:“‘诗缘情认为诗歌本来就应该是用以表达人的各种情感的,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还是在政治道德中情感,还是人际交往中情感。” 无论何时抒发感情都需要构思和灵感,同时更需要用心神会和灵感乍现。
(一)对构思的重视
《文赋》的主要目的是化解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等各种创作中的矛盾,所以构思处于中心位置,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创作过程中的方法以及艺术问题。《文赋》里有谈到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创作理论,对文学创作构思的基础、产生、过程以及方法都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只有作家先做到理解真实,文学作品才能反映出真实的信息。要真正达到艺术的真姿态,就是要做到:(一)情以物兴,以物兴情。所谓“兴”,就是指“兴起……起情故兴体以立”,“兴则环譬以识讽。”“兴”是属于艺术的表现手法。(二)物以情观。真正做到“事出于外,兴不由己。”这里的“兴”是指感兴而言的。构思的高级阶段是在构思达到成熟时,这个阶段重在化解文辞和文意之间的矛盾。陆机曰:“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意思是指文学创作者们首先经过构思的初级阶段,化解物象与文意的矛盾,再去酝酿,孕育主题。作家内心的思绪由模糊不清变得越来越鲜明清晰,随之而来的物象也变得更为清晰,相互融通。经过作家的精神筛选之后,精选出题材,提炼出主题,达到了成熟的构思阶段。
(二)对灵感的感悟
灵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由陆机首先提出的,起初他的说法是“应感”。在灵感问题上,他主要讲了三点;一,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若响起”的情状。二是灵感来去的过程中对文学构思和创作的影响.灵来时“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这时挥笔则“率意而寡尤”。灵感去时理翁聆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这时写作则“竭情而多悔”。三是灵感来去的原因。陆机说他“未识夫开塞之所由”。有学者曾说:“灵感的思维特征是陆机所不能理解的,他不知道灵感是在长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的思维飞跃。但灵感是作家创作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陆机发现的,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绝大多数的文学理论家都接受“灵感”理论,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学说。”
灵感的问题与想象的灵动性有很大关联,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想象到达极致时的那一瞬间,很可能就会因此与绝妙的思想错失而过,也将失去了用语言文字描摹那特殊的一刻的感觉的机会。这就是困扰陆机的灵感最难把握的方面。现代文艺理论家黄药眠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灵感必须是长时期艰苦的准备方可得来的结果,是长时期的持续过程的质的飞跃。”早在《文赋》中陆机就详尽描绘了灵感的来去情状,并且十分看重灵感对文学创作的作用,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开拓价值非常深远。
三、《文赋》创作动机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文赋》的创作是在继承《典论·论文》的思想基础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进行创新和探讨的文学理论专著,产生于我国南朝时期的另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直接从《文赋》中得到了重大启示。来源于《文赋》的“文意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持续而又深远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从宇宙本体论出发,提出道为体,文为用的思想。同期有类似的观点还有钟嵘,他在《诗品序》中盛赞建安时期的五言诗,称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就是肯定了文质兼备,文辞与意趣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一点与陆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上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发展而来陆机的《文赋》,更进一步的是再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钟嵘的《诗品》等各种以此类推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可以总结出,文学理论思想是一个从未间断的,持续向前发展的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线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陆机的《文赋》在其中的作用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
注释:
[1]萧统编,李善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文选·卷第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61页。
[2]黄征, 柳军晔注释《世说新语》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3 页。此后文中出现该书内容,不再一一列出。
[3]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2 页。
[4]刘勰:《文心雕龙》,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7 页。
[5]张文生:《论陆机的<文赋>》锦州:《锦州师院学报》1994年2期。
[6]黄药眠:《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62页。
参考文献:
[1]黄征,柳军晔注释. 世说新語[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金涛声点校。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72 页.
[3]刘勰. 文心雕龙[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77 页.
[4]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