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人兮山陉》看寒山对屈原精神的承继
2019-04-16董蕊
摘 要:自屈原后,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后世文人对楚辞的引、拟、唱、和层出不穷。唐代诗僧寒山一首《有人兮山陉》更可谓是集屈原楚辞意象之大成,有意将屈原诗歌中的意象打破、挑选、重组,通过意象的组合和用典的方式来抒发内心、剖析表白。言约而意深,短短数句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屈原精神的再生。
关键词:有人兮山陉;寒山;屈原精神
作者简介:董蕊(199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2
关于寒山诗,从生平考证到诗歌体裁风格、诗歌语言、诗歌思想内容,再到其对国内外文学、文化的影响,前人已经做过不少研究。而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中,对于寒山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寒山子诗……而楚辞尤超出笔墨畦迳。”[1]遗憾的是在收录的寒山诗中,楚辞数量极少。项楚先生所著《寒山诗注》一书中,我们只能找到一首——《有人兮山陉》。
有人兮山陉,云卷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2]
另有一首《之子何惶惶》,虽然诗中有“魂兮归去来”句,引了宋玉《招魂》中的“魂兮归来”。我们知道楚辞最大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兮”字,并且文辞华美,想象丰富,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极具多样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整首诗中仅此一句带有楚辞的体制特征,并且诗中用语大多口语化,如“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诗意浅白明了,带有明显的寒山俗诗之特点,因此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楚辞。因此,在本文中不将本诗纳入研究范围。
数量虽然不多,从这首诗中我们却能发掘出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遍认知上的寒山形象。在寒山的诗中,也有不少诗表达了其向往隐逸、自由之生活,保持高尚品德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之志,但研究者多将此与陶渊明诗中的隐逸、闲适生活相对比,如李砚在《寒山哲学思想研究》中提到“寒山子在归隐之初的生活方式、思想状态及诗作都颇像陶渊明”[3];又或,如崔小敬在其《寒山及其诗研究》中将其作为道家乐天知命、隐逸思想的继承与体现[4]。
不可否认,前人研究中所提出的寒山诗中的儒、道、释思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创作中。但联系他诗中所体现的生平遭遇以及當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亦不难发现,他与屈原的经历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经历了仕途上的挫折和失意后,他们都选择了“流放”。不同的是,屈原的流放是被迫的流放,寒山则是主动“流放”自己。但即使远离了政治,也绝不曾忘记国家和百姓。正是这种相似之处,才催生了寒山中这首独一无二的楚辞。
长久以来,以白话、口语著称的寒山诗都被拿来和王梵志的诗进行比较。诚然,寒山诗中有大量的俗诗,但不同于王梵志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素养使他除了下里巴人之外,还创作出不少的阳春白雪。这便是寒山诗的俗诗与雅诗之分。相对来说,寒山诗中的俗诗多是外向性的,对象是文化程度不一的市井平民,为了达到讽刺劝谏的效果,越通俗越好;而雅诗则是内向性的,作为一个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文化素养极高的诗人,寒山极擅长通过用典来抒发内心和自我,其中尤以老庄中的典故为多,如“不系舟”、“逝川”、“孤蓬”等。而这一点在《有人兮山陉》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观《有人兮山陉》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的绝大部分意象,从“人”、“山陉”,到“云”、“霞”、“缨”,再到“芳”、“路”、“心”,在屈原的诗歌中都出现过。意象即“表意之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象与人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寒山对屈原诗歌中意象的继承和运用,实际上也是对屈原诗歌思想和精神的一种接受和表达。我们便以寒山此诗中的字、词所组成的意象为单位,来探究他对屈原精神的承继。
“人”和“山陉”这两个意象源自于《九歌·山鬼》中的“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5]。在屈原和寒山的诗中,“鬼”指的是诗人自己,“人”则指诗人不断追求的贤明君主,鬼慕人,映射到现实中,实际就是诗人一直所向往的忠臣贤君之模式。虽然屈原诗中的“山之阿”和寒山诗中的“山陉”意义并非完全相同,“陉,山绝坎也”[6],指山脉中断的地方;“阿,大陵也,一曰曲也”[7],指山阜弯曲之处。但“陉”与“阿”都是属于“山”这个大意象中的一部分,在此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意象。
《远游》“漱正阳而饮朝霞”[8],“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9]中的“云”“霞”也被寒山用在了诗中,屈原在《远游》中写自己的灵魄飞升上天,随着浮云和彩霞一起飘升,游览天宫;而寒山在诗中则写自己在追逐贤君的过程中,行经山陉,在山之巅仿佛能够触摸到云霞,实际上也是借屈原之“远游”来表达自己想要像他一样远离尘俗,飞升天界的理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诗是诗人通过自喻和他喻的方式来表白自我,并且抒发内心对贤明政治、君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在屈原诗歌中,“芳”是极为常见的意象之一,“芳,香草也”[10],如揭车、杜衡、杜若、芳芷、蕙、兰等,都属于芳草意象。不同于常见的“芳草比喻贤臣忠臣”之说,董芬芬在其《<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一文中认为,芳草配饰其实象征的是诗人的美政理想。[11]作为贯穿屈原诗歌的主线意象,芳草意象的含义当和其诗之主旨密不可分,因明君不再而遭到流放的屈原,一生的理想便是能够回到政治清明的局面。与屈原一样,寒山也是满心期待明君的出现,来改变昏暗的政治现状,但是两位诗人本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追求却不会因为现实的变化而轻易改变的,屈原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芳草意象,时而茂盛,时而摇落,时而萎绝,品格和追求是不变的,唯一变量只是政治局面,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路漫兮难征”则化用自《离骚》《远游》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诗中漫长的“路”和前面诗句是相互呼应的,也是指自己作为贤臣不断追求贤明君主的过程。现实的黑暗让屈原不得不远离世俗,上天入地,去寻找理想中的世界,在他几次神游的过程中,他方才意识到这条道路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因此,“芳”和“路”这两个意象放到寒山诗中,便是寒山借芳草之意象,表达自己怀揣美政理想欲寄托于君主,想要将自己的才能和报国之志奉献给君主,但是却无处寄托、前路难测的一种无奈。
再看“心”这个意象,寒山诗中的惆怅之“心”又是脱胎于《离骚》中的犹豫之“心”。“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12]这一句写的是屈原求女过程中的矛盾心理,面对美丽骄傲却不守礼法的宓妃,诗人决定放弃对她的追求,转向有娀之女、有虞之女。在这里,诗人放弃的宓妃便是暗指现实世界中昏庸的国君,有娀之女、有虞之女则是指诗人理想中之明君,但是正如美女难求,明君亦难求。在寒山那里,也有着同样的苦恼。怀揣美政理想去苦苦追寻贤明君主,却始终追寻不到,只好独善其身。
前文中我们提到,在对寒山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将陶渊明和寒山拿来做比较,认为他们的田园诗在思想感情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表达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和追求,也同样是对自己曾浸润在繁杂俗事中精神的一种解放和救赎。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这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归隐之后,陶渊明的诗是完全道教思想的体现,而寒山的诗仍然是儒、道思想的融合体。
陶渊明曾形容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同于屈、寒满心的政治抱负,可以说,进入仕途本非陶渊明理想之生活。《归去来兮辞》小序中,陶渊明便自述因家贫难以自给自足而被迫进入官场,可见出仕只是赖以谋生的手段,对他而言,回归本性的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周建忠在其文章中统计过,在陶渊明的诗中,用《庄子》49次,用《论语》37次。[13]道家思想在其诗中是最为显著的,尤其是在他辞官归隐后。陶渊明也写楚辞体诗歌,他对屈原的接受是极高的,但是他的接受中,更多的是屈原儒、道兼收中偏道的方面,所以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视仕途为“迷途”,庆幸自己“实迷途其未远”,整首诗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辞官后的轻松,归隐后的喜悦和生活上的情趣,以及独善其身的情操志向。
相比较而言,屈原和寒山或流放或归隐的生活中,即使仕途失意,即使现实黑暗、不尽如人意,也从未曾放下过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与关怀,正如朱熹所说“事君不合而不能忘其赤忠”。屈原放逐,却仍在《离骚》中“太息”“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寒山归隐,也常在诗中体现出忧国忧民之心,正如其《国以人为本》一诗中说到:“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14]。将国比作树,将人比作地,国家离开了人民,犹如离开了土地的树,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此外,他还批判丑恶现实,教导百姓生产方式和致富之道。这些诗中所流露出的朴素的人本思想,也是对屈原儒道思想的继承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宋]王应麟 著,孙通海 校点.困学纪闻[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唐]寒山 著,项楚 注.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9.
[3]李砚.寒山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7.
[4]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5][宋]朱熹 撰,黄灵庚 点校.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8.
[6][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07.
[7][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306.
[8][9][宋]朱熹 撰,黄灵庚 点校.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36-137.
[10][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
[11]董芬芬.《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117.
[12][宋]朱熹 撰,黄灵庚 点校.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7.
[13]周建忠.论屈原与陶渊明的“异中之同”[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2),12.
[14][唐]寒山 著,项楚 注.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