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篇小说《芳华》的叙述特征分析

2019-04-16张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互文性陌生化芳华

摘 要:《芳华》作为我国当代优秀的长篇小说,其中很多叙述特征值得品味。本文将针对《芳华》中时空复调性叙述特征、陌生化叙述特征、互文性叙述特征深入的进行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芳华》的艺术叙事韵味。

关键词:《芳华》;叙述特征;时空复调性;陌生化;互文性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9-),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1

《芳华》是海外女作家严歌苓所书写的一本长篇小说,其绝妙的叙述特征与叙述手法给予人们惊艳的情感體会。本文将针对长篇小说《芳华》的叙述特征分析进行详细的分析。

1、时空复调性叙述特征

时空复调性是《芳华》最为显著的叙述特征之一,所谓的是空复调性便是穿越时空的隔阂,在不同时空中进行文学写作视角转换,创造了一种时空复调性。在《芳华》当中,作者将中年时期的“我”与少年时代的“我”进行了时空复调,相互协调、相互依凭,充分的利用不同心境、不同视角客观的描述了事物的详情[1]。《芳华》将中年时期的“我”与少年时代的“我”进行了多视角的转换结合,善于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来回转换,通过“第一人称(亲身参与者)”和“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角度,回顾时空中发生的人与事。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回顾时空中年“我”,同样通过作家视觉、和中年“我”视角,来回地进行时空穿插,形成了复杂、多变、客观的叙述特点,营造出了不同的叙事效果。

作者通过回顾时空的手段,利用“全知视角”来为青年时空、中年时空进行设疑。客观来说,第一人称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无法预知未来所发生的事情。在《芳华》当中,严歌苓通过“全知视角”对过去“我”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通过两个时空视觉进行融合,有效的制造出了悬念。例如,在开篇时,严歌苓利用中年“我”巧遇刘峰,他却避开了与中年的“我”见面这一的事情,追溯到了三十年前我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完美人格、获得无数表彰的“英雄刘峰”的形象。时代再转回到中年,将“落魄刘峰”与“英雄刘峰”的形象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三十年中“刘峰”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才能够发生如此之大的转变呢?通过时空复调性叙事手段设疑,有意识地利用多角度、多时空的视角带领人们对七十年代的事件进行客观看待。

2、陌生化叙述特征

陌生化叙述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什克洛夫斯基曾经对陌生化叙事效果这样评价“那种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人们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其为石头”。陌生化的叙述手法,可以切实的强化人们的感受,深入的帮助人们领悟艺术的内涵。客观来说,“全知视觉”一般都具备陌生化效果,通过对事件全面的把控、对情感深刻的描述,将人物对事件的主观感受变成叙事的主要依据。此种主观感受与读者们的经验形成了对比,给予广大读者们一种陌生化感觉。

在《芳华》当中,严歌苓经常将“我”作为写作视角来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例如在《芳华》中对“刘峰追悼会”这一事件的描写时[2]。若按照“全知视角”来写,那么刘峰追悼会一定是神圣庄严的。但是严歌苓将“刘峰追悼会”利用第一视角,以“我”的身份进行描写,全完解除了这一庄严和悲痛的情感氛围,甚至给予了读者“一场闹剧”的氛围。由于多种原因,“刘峰追悼会”无法按时举行,甚至灵堂涵盖租给了下家,穗子三人只能草草的举行追悼会,甚至何小曼都内来得及的念致悼词。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段,与人们意识当中的观念形成较大的冲突,营造出了一种现实与主观意识相疏离的情感氛围。

3、互文性叙述特征

《芳华》这一长篇小说所叙事的主要内容便是七十年代文公团中所发生的故事,是与严歌苓自身经历所重合的故事[3]。此外,在《芳华》当中严歌苓以穗子也就是“我”的第一人称来叙事,往往读者会自觉地将小说中的“我”与严歌苓进行重合,甚至认为《芳华》是严歌苓的自传。但是,严歌苓在文章中的“全知视角”又提醒着人们正视她的作家身份。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来回转换,引导读者们不断思考故事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问题,营造出了一个互文的审美效果。

《芳华》中,严歌苓不断借用叙述者穗子的口吻进行联想与编创故事,尤其是针对何小曼身世描写时。其中最为动人的部分萧穗子作为旁观者是无法真实了解的,更无法清晰的针对何小曼的思维与情感进行阐释。切实地将坐着严歌苓的想象于萧穗子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重叠和互文,让人们更加清晰、感性的去看待的故事当中的人物性格与任务命运,为读者们创造出了复杂、深刻的审美情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芳华》作为严歌苓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其中有很多艺术化的叙事特征值得人们品鉴。通过深入的对《芳华》艺术叙述特征进行赏析,深入透彻的感受人物情感和叙事内涵,感知七十年代文工团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孟繁华. 芳华的悲歌——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J]. 名作欣赏, 2017(22):60-61.

[2]刘艳. 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从《芳华》看严歌苓小说叙事的新探索[J]. 文艺争鸣, 2017(07):157-165.

[3]王春林. 个体经验与精神分析学深度——关于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J]. 扬子江评论, 2018.

猜你喜欢

互文性陌生化芳华
绝代芳华
百年芳华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马伊琍的芳华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浮生若梦,刹那芳华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