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汪曾祺《异秉》的再版

2019-04-16武诗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二小人物汪曾祺

摘 要:汪曾祺40年代创作的《异秉》经过了80年代的重写后,其内涵意义发生改变。本文将重写后的《异秉》与30年前的《异秉》作相应的对比,发现再版后的《异秉》少了那份戏谑,却多了一份对小人物生命状态的同情,也是对旧时代生活美好的逝去的一首挽歌。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

作者简介:武诗蕊(1995.10-),女,辽宁省阜新市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01

汪曾祺是一个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的作家。少年时期故乡深厚的文化滋养成为他一生创作的主要思想来源。1940年代开始,在自己的努力与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复仇》、《异秉》等小说。1949年,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出版,收录了创作初期的8篇小说。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二十年,汪曾祺基本处于停笔阶段。直到1979年,他才重新开始创作,在这之后创作的小说包括《黄油烙饼》、《受戒》等。汪曾祺也因为1980发表的《受戒》得到了文坛的肯定。其中《异秉》是比较特殊的一篇。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汪曾祺曾写过一篇小说名为《灯下》。但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他对作品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终以《异秉》发表在1948年3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上。多年以来,汪曾祺的创作心态、人生感悟的变化使他突然升起了重写《异秉》的创作热情。30多年后,重写后的《异秉》发表在了1981年的《雨花》杂志上。

再版后的《异秉》讲述了手艺人王二以卖熏烧为生。在其他门店的生意每况愈下的时候,王二的生意却越来越兴旺。众人谈起王二的异秉,他答是“大小解分清”。听众中不得志的学徒听后也跑到厕所寻他的“异秉”去了。这里汪曾祺将各色人物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叙写他们的勤劳朴实、喜怒哀乐与生存状态。如小说中生意红火的王二一整天都为了生意而忙碌。晚上闲暇时又会去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陈相公虽然人有些迟钝,但他忙到十点多钟,才可以睡觉。小说中的主人公似乎不是确定的,可以说是各色人物生存状态的结合共同呈现了这个街景的一切。

40年代的《异秉》主要是围绕王二展开的故事内容。但是,除了王二外的其他人物都是朦胧的,如提到教蒙馆的陆先生,除了他姓陆,是个教书的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而80年代的《异秉》中凡是提到过的人物,如保全堂的管事、刀上、相公,甚至煮饭的老朱,都让我们对他们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如长相酷似托尔斯泰的食客张汉,是个百事通,“三教九流,医卜星相,他全知道”[1]。小说中介绍到张汉,寄生虫一样的存在。王二却是白手起家,是他的辛勤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境遇。而王二的劳作过程,旱烟的炮制、听书说书的场面、保全堂职位的划分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图景。借助种种充满画面感的细节描述,我们仿佛置身于城市的上方俯视着街景的一切。

80年代的《异秉》对文化的书写更为充实。他借助人物与风俗的结合描绘了一幅人间风俗画。如汪曾祺讲到了吃文化,对熏烧的方式和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包括过年推牌九,初一、十五给赵公元帅和神农爷烧香等等。汪曾祺对所有的这些风俗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文化的了解之深,也是对整个旧时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书写。

走进汪曾祺的小说,“他好像为读者重新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大门内的世界具有独特的魅力,你能从中呼吸道新鲜的空气,感到脚下踩着的土地,听到人声、鸟语和河流……你在这世界里,有一种亲切的、熟悉的现实感,又有一种不曾刘一、不曾感觉到的美感。你感到又熟悉、又陌生。”[2]让我们充斥在民间文化的氛围里,重新认识过去的现实,同时也完成了我们对旧时代生活文化图景的想象。

《异秉》的再次重写,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意义特殊。虽然故事的内容大致一样,人物事件大致相同,但却不是绝对的重复。30年来的时间过渡,作者的思想感情早已发生变化。这也赋予《异秉》以新的意义与思想上的升华。早期的《异秉》更多的是对小人物在市井中生活状貌的描述。其中没有任何感伤的情绪,反而还有对世俗生活的一种嘲谑。用80年代人的感情重写后的《异秉》让每个人物活在了真实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生活的美。同时,小说对小人物的命运却多了一份同情。甚至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对旧时代美好的逝去的一首挽歌。

在汪曾祺众多对旧时代生活描写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高邮真实生活的写照。高邮城苏北里下河附近小人物的日常劳作、自然景观、儿时游戏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被汪曾祺以诗性的语言记录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甚至他小说中的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如《徙》中的高北溟先生正是对他影响较大的国文老师;《珠子灯》中的孙小姐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二伯母;《受戒》中的小英子和石桥和尚是他生活中出现过的小英子与铁桥和尚。而《异秉》中的王二,在生活中也确有其人。高邮家乡的王高山,他的父亲就是王二的原型。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儿时与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真人真事。作为一个跨时代过来的暮年老者,最易忆家乡。而过去的家乡对汪曾祺来说是一个珍贵而无可取代的存在,多年以来的人生漂泊与生活阅历让他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真挚的怀念与特殊的感情。他将对家乡所有真切的感受付诸于文字之间,重新构建了儿时与青少年时期家乡那些平凡普通又珍贵的画面,并将这些深入他骨髓的记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展现他家乡的同时,也是旧时代生活画面的映现,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史记忆的重现。

参考文献:

[1]季红真:《汪曾祺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2]程德培:《小说家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王二小人物汪曾祺
帮理不帮亲
看汪曾祺写绝句
咸菜慈姑汤
起床有妙法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