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朗书声寄幽怀

2019-04-16王妮

世界家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多层次朗读意义

王妮

摘要:古今中外重视朗读的学者比比皆是,朗读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熏陶学生的情怀;古代散文朗读要根据教材特点分层次、形式多样的进行,方能发挥这一教学手段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散文;朗读;意义;多层次;多形式

古代散文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脉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的地位不容小觑,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处理 “言”“文”关系,如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却是一系列值得探究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标还指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诵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就非常重视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因此,在古代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散文皆是优秀的名篇,其句式散体化,篇幅长短不一,表情达意自由不受限制,兴之所至,自由挥洒,散文中的“意”明白显豁,艺术形象丰富多彩,也很适合朗读。

在教学中,朗朗书声寄幽怀。朗读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意义非同小可、不容忽视。

首先,以朗读作为古代散文阅读的起点, 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的同时,亦能使学生逐渐深入文本、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形成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其次,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劳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朗读的流畅与否,投入与否,传递的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或深刻或肤浅的信息,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引导、点拨学生,并提高教学的效率。

再次,大声的朗读,使散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丰富多彩的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在朗读中,凝神聚思,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发展学生智力,熏陶学生思想。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朗读者能以声绘境、以声传情、以声揭理、以声演事。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读者忘怀,听者动容,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得以彰显。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的尝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活动,以读激趣,以读导学。

1 多层次

读古代散文有这样的一个深刻体验,每读一遍便会产生不同的感悟,随着朗读次数的加多,对文章的认识也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且是越读越短,越读越别有滋味在心头。最初可能只注意文章的内容,逐步的便会去不自觉地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甚至会推敲文眼。因此,好文章经得起反复朗读,好文章也应该倡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

初读,教师可以利用早读,安排朗读的篇目,由学生几人一组,互相听读,纠错,扫清字音障碍,读准确,留一个正确的印象,在读中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能整体感知文章,并能记录自己在读中遇到的困惑,为解读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细读,安排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疑难,有挑选的朗读一些段落或句子,目的是完成预设的答疑解惑,并期待课堂会有新的生成;或者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指名朗读关键句,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帮助学生解读文中精妙的语句,品味不同的文学味,鉴赏散文的意趣。

品读,课文解读完毕之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有独到体会的部分,朗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并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生发拓展。

悟读,温故而知新。把学过的文言散文,间隔上一两个星期,在让学生朗读,就会有新的感悟。同时这样也能帮学生更精细的积累文言知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提升文言素养。

2 多形式

在古代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不同类型散文形象特点、结合课时教学目标,挑选确定朗读的内容,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不妨先“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提醒他们注意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抑扬的变化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思和意蕴的把握。努力做到声随情动,声源理发,声由境声,声因事兴。于困惑处,要读出思索耐人寻味的情态;于快意处, 要读出轻快洒脱的感觉;于精彩处,要读的心领神会令人神往。

2.1 配乐朗读——情读

有时在朗读时,不妨以它山之石攻玉,借助音乐,渲染情景氛围。例如:《赤壁赋》中,赏读月夜泛舟时,用《阳关三叠》来伴奏,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披文入情,演绎苏轼由喜而悲再到物我交融、释然开怀的心路历程;再如:《陈情表》中,叙写李密凄切悲惋的身世一段:“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我们可以在古琴独奏的《山居吟》中,用带着浓郁的哀伤和深挚回忆的语调来朗读。李密曾经的凄惨人生经历,如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赡养祖母责无旁贷的境况就会让学生感同身受。

2.2 分角色朗读——意读

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把握叙事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苏武传》中,卫律逼降和李陵劝降两段,就可以通分角色朗读,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悟,卫律耀武扬威、卑鄙阴险的嘴脸,李陵家破人亡、被迫投降的辛酸,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苏武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爱国情操。《鸿门宴》中也可以挑选樊哙闯帐一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赏析临危受命、大智若愚的樊哙形象,感受到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阵营的上下齐心;同时也认识到项羽对英雄人物的惺惺相惜之情,为多元化的解读项羽形象做准备。

2.3 自由朗读——趣读

除此之外,古代散文教学中,应该大量提倡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如入无人之境的大声朗读,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热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且讯速的进入学习者的角色,调动思维。大声朗读时朗读者通过鉴赏自己的声音,品评自己的朗读的优劣,自然而然地就把散文作者美的灵感还原,不自觉的就进入到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剖析中,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

2.4 教师范读——点读

对于朗读技巧多变,多方指导,效果不佳的篇目,教师不妨范读。教师的范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快速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如《归去来兮辞》的末段是陶渊明隐居心里的独白,既包含从庸俗险恶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又寄寓他“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以耘籽……”的志趣,读时,感情时而悲痛、时而决绝、时而向往,在教师的范读下,学生就能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复杂情感的理性思索;同样的《滕王阁序》中“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一段,王勃借用多个历史人物抒发自己或悲愤或豁达、或消沉或昂扬的心绪,此时准确细腻的再现古时文人贤士的幽微情怀之处,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满园春色关不住,唯有师生读出来。在朗读中,感悟人生,洗涤灵魂,重塑生命。在朗朗书声中,寄托我们幽深的情怀,放飞我们的思想。

參考文献:

[1] 黄亚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审美价值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3).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猜你喜欢

多层次朗读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方向研究
构建多层次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多层次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