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研究
2019-04-16付俊良
付俊良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7种体育期刊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时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呈现出期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种类少、发行时间短暂、作者来源少等特点;这些体育期刊具有以下内容特征:1)侧重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强化体育功能;2)介绍不同国家的体育思想;3)倡导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近代体育融合;4)报道体育赛事,助力扩大体育的社会影响。这些体育期刊对了解当时的学校体育和当时知名学者的学校体育思想,以及考证当时其他国家体育思想传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北平地区;体育期刊;内容特征
中图分类号:G 80-056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n kinds of sports periodicals issued in Peip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restri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sports periodicals issued in Peiping area at that time were rich in content and wide in coverage, but few in variety, short in issuing time and few in sources of authors. These sports periodicals have the following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1)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2) introducing the sports idea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3) advoc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and modern western sports; and 4) reporting sports events to help exp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sports. These sports journals have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to understand the school sports at that time and the school sports thoughts of the famous scholars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ports thoughts in other countries at that time.
Key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Peiping district;sports periodicals;content characteristics
運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7种体育期刊进行分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时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呈现出期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种类少、发行时间短暂、作者来源少等特点;这些体育期刊对了解当时的学校体育和当时知名学者的学校体育思想,以及考证当时其他国家体育思想传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概况
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的种类见表1。北京发行的这些期刊内容涉及面广、知识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体育学科的各个方面,其办刊宗旨也离不开“普及体育”“促进发展”“健康国民”等几个方面。这些期刊除了《体育》(1932)和《体专校刊》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其他发行都很短暂,并且这些期刊多数是由非官方体育研究团体所办。《体育》(月刊,1932)比《体育季刊》(1918)发行时间长,原因在于创办《体育》(月刊 ,1932)的北平国术馆是官方机构,其所办的刊物不会因为经费和人员的原因停刊;而北平体育改进社发行的《体育季刊》(1933)、北平体育研究社创办的期刊都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而终止。期刊作者来源少,许多期刊同一期、同一作者往往有多篇文章;还有的刊物从创刊到停刊,只有固定的几位供稿人,例如《体育季刊》(1933)、《中国体育》等。发行时间短的期刊多,一方面说明当时办刊的难度极大,主要是经费和人力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对体育期刊的管理非常薄弱。
1.1 《体育季刊》(1918) 和《体育》(月刊,1932)
《体育季刊》于1918年3月创刊,由北京体育研究社主办,蔡元培、严修担任名誉社长,严修题写刊名。教育家袁希涛、蒋维乔等4人担任名誉成员,主要编辑是研究社的负责人、知名武术家许禹生。通过查询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可知《体育季刊》目前存有1918年的第1期、第2期和1919年的第3期。该刊的发行期数、停刊时间,囿于资料所限,尚不得知。
《体育》(月刊,1932)创刊于1932年1月,由北平市国术馆编辑出版发行,是北平国术馆馆刊,主要编辑者仍是许禹生,时为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该刊在发行过程中曾数度停刊,但是继续出版时,卷期续前,至1940年8月停刊,共发行6卷58期[1]91。
以上2种期刊都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体育季刊》现存的3期刊载的文章一共58篇,涉及武术内容的37篇,占60%以上。《体育》(月刊,1932)以太极拳为中心,兼及棍术、剑术和各类拳法等。在栏目设置上,两者大同小异,都设有《言论》 《译述》 《记事》 《专著》 《轶闻》 《附录》等。
1.2 《体育》(月刊,1927)
《体育》(月刊,1927),由北京体育杂志社编辑出版,体育教育家郝更生担任总编辑,梁启超题写刊名。该刊从1927年5月开始创刊发行,目前典藏的最后1期是1931年4月出版的第2卷第1期,限于资料有限,其停刊的具体时间未知[1]52。
《体育》(月刊 ,1927)是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第1份体育综合期刊,从现在仅存的6期刊物中可以看出,其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各种球类、体操、武术、舞蹈等项目,在体育理论研究方面,涉及体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学校体育教育与教材,以及不同国家的体育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1931年该刊第2卷第1期改由辽宁东北大学出版。因出版地的改变,其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封面刊名题字,以张学良代替了梁启超;2)所载的文章中有了东北的内容,而此前所涉的体育时事多是以北京为主。
1.3 《新体育》
《新体育》创刊于1930年3月,季刊,由北平“中华乐社编译部”编辑发行,知名体育学者谢似颜等任编辑。该刊目前仅存第1卷1~3期,停刊日期不详 [1]59。该刊创刊的缘由,一是受西方对体育进行研究的感召,二是借助刊物传播体育思想、宣传体育精神,唤起人们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激发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三是在体育发展之际,必须有体育期刊为之摇旗呐喊。该刊有2个基本的任务:一是共同讨论,以增进学术上的兴趣;二是及时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消息,以拓宽视野 [2]。现存的3期刊物共有31篇文章,涉及了学校体育教育和教材、女子体育、国术、舞蹈,以及体育原理、其他国家的体育和运动生理等方面的内容。第3期载有一篇关于第9届远东运动会的文章,作者不仅报道了成绩,而且做了详细的评论。从发文作者看,比较固定,主要包括谢世颜、方万邦、马约翰等。
1.4 《体育季刊》(1933)
民国时期,以《体育季刊》为名称的体育期刊至少有4种,除本文所述的2种以外,还有1922年5月创刊于上海的《体育季刊》,由南京东南大学体育季刊社(后改由“中华全国体育研究会”)编辑,麦克乐任主编;另外一种是1935年1月同样是在上海创刊的《体育季刊》,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版发行,编辑人员是吴蕴瑞。这几种季刊,名称相同,特别是1933年创刊的北平《体育季刊》和1935年创刊的上海《体育季刊》,间隔时间较短,又有许多共同的作者群,例如袁敦礼、吴蕴瑞、程登科等。笔者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这几种期刊极易“张冠李戴”。1935年创刊的上海《体育季刊》在办刊风格和内容上与北京的《体育季刊》极为相似,并且前者比较推崇后者,因此,为避免混淆,本文选取1933年的《体育季刊》进行分析。
1933年1月,由体育家袁敦礼、吴蕴瑞、马约翰等组成的北平体育改进社开始创办《体育季刊》,自1月创刊至10月停刊,仅出版第1卷1~4期 [1]149,以季刊形式出版了1年,刊期较完整,但其后因经济原因停刊 [3]。
该刊作者群包括袁敦礼、吴蕴瑞、马约翰、谢似颜、程登科、董守义、金复庆等,这些作者都是当时知名的体育家,他们的文章涉及领域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技能、运动医学、世界体育,以及体育时事等,发文主要为评述或译著,涉及的运动项目包括田径、体操、球类、舞蹈、游戏和踢毽等,内容较为广泛。
1.5 《体专校刊》
1939年4月《体专校刊》创刊,其宗旨是:1)博采体育方面的书刊,供学生涉猎,重点是集聚知识精华,辅助课程教学;2)答疑解惑,公开研讨,为了阅读者从该刊中直接获取所需知识 [4]。该刊设有政令、校闻、校友通讯、论著、文艺5个栏目,刊登当时教育局的训令、该校的布告、该校章程规则。该刊《投稿简章》中明确了投稿内容和要求,关于校闻、论著、文艺3欄的文字不限长短文言白话均可,论著栏目主要是关于体育论著、研究、翻译、教材及论文精要均可 [4]。
该刊作为校刊,每期均刊发一些关于该校的“布告”“章则”“校闻”,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该校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日常活动等具有参考价值。
从1939年4月至1942年5月,该刊出版发行历时3年后停刊,共出版发行50期后停办。该刊作为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体育专科学校的校刊,以其丰富的内容记录了当时该校体育的开展情况。
1.6 《中国体育》
该刊创刊于1946年10月,半月刊,由北平中国体育研究社编辑发行,社长李仲三,编辑庞孝婿、齐沛霖,停刊日期不详,目前仅见创刊号(试刊)和第1卷第1期 [1]328。
在发刊词中,李仲三明确了该刊的办刊宗旨:阐释体育理论、研究和追求运动技术进步、唤起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求达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5]。
该刊的发行期数极少,目前仅可见到2期,刊发的专业文章也只有10余篇。
从发文作者看,主要有李仲三及该刊的编辑2人,以及当时的知名学者4人,分别是燕树棠、程登科、王继根、金爽田。
2 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的特点
晚晴时期,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更多偏重于兵式体操的训练。而当时体育期刊创办的目的,一方面通过期刊的宣传,引起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将体育研究的成果、体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期刊传播给大众,进而普及体育 [6]。分析以上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几种期刊可以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2.1 侧重学校体育教育研究,强化体育功能
几种期刊均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学校体育,包括学校体育教育、体育器材和教材、学校体育新闻、学校运动会等。许禹生、郝更生、谢世颜、程登科本身就是从事或从事过学校体育的教育者。他们在其所办的刊物中不遗余力地宣传学校体育教育,以期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其中《体育》(月刊,1927)第1卷第2期发表的郝更生的《十年来我国之体育》一文剖析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文中,他以历史的眼光考察了清末民初新式体育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情况[7 ],后又从教育原理出发,阐述了体育教育思想,从体育设施、课程、师资、女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当时体育发展,画下了一个基本蓝图”[8]179。许禹生发文认为近代中国国民缺乏尚武精神,身体趋于孱弱,要进行军国民教育,在学校、社会提倡体育的重要性[9]。再如李仲三发表在《中国体育》创刊号上的《体育的意义与目的》一文,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增进智慧、培养乐群4个方面论述了体育的意义,又从个人、团体及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体育的目的[5]3-4。《体育》(月刊,1927)所涉学校体育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目前可见的6期所载正式文章69篇(第3期为第8届远东运动会专辑),关于学校的有14篇(不含讲义、教材),占20%多。涂文发表在第1卷第1期上的文章《普及学校体育的几个提议》中认为,将培养完善的体育导师视为普及体育最“要紧”的“先决问题” [10]。同时体育教育家章辑五发表在该期的《为提倡学校体育忠告各校校长》一文中认为,“在设立体育部之前,应该认清体育部的目的,确定学校体育的方针” [6]。《体专校刊》内容的选取多以教学为中心,比如《垒球击球训练要则》、(从创刊号开始连载)、《栏的练习法》(从第7期开始连载)、《体操教学法之研究》(第35、36期)等,从第11期开始,该刊连载了《小学垫上运动与其教材》,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体育教材依托期刊发行的状况。包括:《足球越位图解》《各种列队方法图解》等延伸了课堂教学,方便学生通过期刊自修、自学;魏树桓的《我对于中等学校体育设施之意见》(《体育》(月刊,1927)第1卷第1期);杜庭修的《小学体育教员学识之商榷》(《体育》(月刊,1927)第1卷第2期);曾绍兴的《今后我国学校体育实施之我见》(《体育》(月刊,1927)第1卷第4期)等。以上这些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当时学校体育及体育的功能。
2.2 介绍不同国家的体育思想
从《体育季刊》(1918)到《中国体育》,北京发行的这几种期刊均不同程度地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状况及思想,是当时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的体育发展状况及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翻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各种体育文献。例如《现代体育之设施及管理》(连载)(《体育》1932年第3卷第6期)、何非翻译的《体操原论》(《体育》1932年第6卷第2期)、柯政和翻译的《生体机能与哲学的关系》和初大告翻译的《体育原理之滥觞》(连载)(《新体育》第1卷第1期),尤其是体育研究社翻译的《运动生理学》,由《体育》(1932)多期连载,内容十分丰富。类似的还有袁敦礼翻译的《生理学对于体育的贡献》(《体育季刊》1933年连载)等。
2)介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现状。发文有著名体育教育家方万邦所撰写的《美国体育之新潮》(《新体育》第1卷第2~3期合期)、张咏翻译的《美国州治下之体育卫生组织与管理之概要》和《英美二国对于竞赛运动及他种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分别载于《体育季刊》1933年第1卷第1期和第3期)等。
3)解读其他国家或地区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屠鼎瑛翻译的《瑞典式体操》(《体育》1927年第1卷第2期)、杨会遇翻译的《水泳》(《体育》1932年第5卷第3期)、阎华堂翻译的《器械上的自然活动》(《体育季刊》1933年第1卷第2期)等。
在引进其他国家体育项目的同时,研究者们认为不能全盘地照抄照搬,要根据社会实际发展体育事业。1946年,程登科在《中国体育》创刊号上发表了《体育学说浅释》一文,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各国因为国情、风俗等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体育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体育学说的发展,他呼吁要认清国情,从速选择或创造一种学说,作为国民开展体育的标准[11 ]。
2.3 倡导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融合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体育进入中国学校体育领域,许多武术家便在思考使国术融入西方体育之中。当时最具民族体育特色的是武术(国术),《体育季刊》(1918)和《体育》(月刊,1932年)的内容即以武术为主,同时兼及其他体育内容。在《体育季刊》的发刊词中,许禹生主张:翻译各国的体育书籍,并且要将中国拳术进行详细考证,并编辑成教材,开展教学[12]。可见,力求“国术”普及是许禹生等办刊的初衷。而在《体育》(月刊,1932年)的发刊词中,其认为:对国术的性质进行分析,包含有休养身心、强健体魄、优化姿势、自卫等,而国术要实现上述的各种功能,必须借助体育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并且要相互切磋、相互观摩、相互启发,借此发挥国术应有的作用[13]。所以,期刊的内容博采当时各种体育思想,强调国术与体育要密切结合。例如,许禹生的《为国术家进一忠告》(《体育》(月刊,1932年)第1卷第1期)、时安的《提倡国术并非是开倒车》(《体育》(月刊,1932年)第1卷第3期)、《论国术与体育三要素》和《国术及其研究之方法》(《体育》(月刊,1932年)第1卷第4期),等等,尤其是第6期的《国术与体育》一文,阐明了要以“合于体育的科学化的”方法练习国术[14],体现了当时武术界对国术与体育关系的认识。
2.4 报道体育赛事,助力推动体育的发展
北京发行的几种期刊注重对体育赛事的宣传和报道,包括各类运动会等。例如:《新体育》第2-3合期上刊载的《参加全国运动大会以后》(赵文选)和《第9届远东运动会之成绩及其感想》(谢世颜);《体育》(1932)刊发的《北平市首届越野赛跑始末记》(第3卷第3期)、第3卷第5期载有《北平市春季运动观摩会纪事》和《北平市体育专科学校春季运动会纪事》,后者是专门记录学校体育赛事的。《体育》(1927)对各种赛事的记录和宣传更为突出,该刊每期的《插画》栏目均配有多幅图片,例如第1卷第2期的《北京各校本年春季体育进展之一斑》,等等,向大众直观地报道当时体育赛事及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第3期对第8届远东运动会特辑从运动会开幕式到闭幕颁奖,进行了全程的记载和报道,甚至每天比赛的项目和对阵都详说无遗。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运动会的分析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普及和发展体育运动的思考,特辑中刊登了《我的第8届运动会观》《参观第8届远东运动会记》《大会给我们的教训》等文章都提出要发展大众公共体育,主张多建设公共体育场、多创立体育俱乐部、开放学校运动场,使得大众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以此打破体育的片面发展 [15]。
3 结束语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体育期刊出版尽管短暂,但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北京体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民国时期北京发行的体育期刊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体育发展状况和体育思想、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思想传入的基本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天白.我国中文体育报刊篇目索引:近代部分 1909—1949[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91.
[2] 佚名.发刊词[J].新体育,1930:1(1):1-2.
[3] 吴蕴瑞.本刊之使命[J].体育季刊,1935:1(1):2.
[4] 李洲.发刊词[J].体专校刊,1939:1.
[5] 李仲三.发刊词[J].中国体育,1946(创刊号):1.
[6] 章辑五.为提倡学校体育事忠告各校校长[J].体育, 1927, 1(1):1.
[7] 郝更生.十年来我国的体育[J].体育, 1927, 1(2):1.
[8] 崔乐皇,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79.
[9] 许灵厚.国民宜重体育说[J].体育季刊,1918,1(1):1.
[10] 涂文.普及学校体育的几个建议[J].体育,1927, 1(1):22-23.
[11] 程登科.体育学说浅释[J].中国体育,1946,(创刊号):4-6.
[12] 许灵厚.发刊词[J].体育季刊,1918,1(1):1.
[13] 佚名.发刊词[J].体育,1932,1(1):1.
[14] 褚民谊.国术与体育[J].体育,1932,1(6):2.
[15] 大会给我们的教训[J].体育, 1927,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