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
2019-04-16郭滢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之一克洛德。其中,关于克洛德的性格与代表意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第一阶段中,克洛德本会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保持着终生信仰,在知识与人性的探索下顺利度过一生,却在第二阶段遇到了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难以抑制的情欲使他冲破传统宗教中的禁欲主义。爱斯梅拉达的拒绝使克洛德剥去了禁欲与自矜的面貌,露出了最深层的魔鬼的一面。克洛德不仅是一个角色,还是中世纪政治制度下,千千万万受宗教禁欲主义毒害的神职从事者的代表,也是雨果反封建,反意识的寄托人物。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禁欲主义
一、他本聪慧且善良
克洛德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遵从父母的引导担任神职并且展现无边无际的探索欲望于知识。但是随着父母的双亡这一不幸的遭遇,以及抚养唯一的弟弟,他心里的信仰开始动摇,他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弟弟身上,强烈的执念促使他一心为弟弟奉献。这样一个以前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学识世界的人,开始发现了感情在人性中所占据的重大比例。
与克洛德的愿望背道而驰,弟弟约翰顽皮且不爱学习,无计可施的克洛德开始瘋狂地转移注意力到研究上,这样他就可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影响。学识与性格的转变推使他向着下一个阶段转变。尽管他采取了一系列方法与世隔绝,比如不让女人进入教堂,却仍无法避免地越过了自己内心的那条界限,他的双眼被拴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无法移开,悲剧的序幕就此拉开。
二、在信仰与人性间挣扎的克洛德
在历史的记载中,禁欲主义是宗教的一个分支,对肉欲的压抑作为其中之一,其核心内容来源于古罗马的唯心主义。另一个独身主义有效帮助人们脱离婚姻上的烦恼,并且是一条有效地忠于上帝和归属宗教的途径3。被吹捧的禁欲与独身主义,《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作为神职人员,正是这种体制的受害者之一。
信仰不允许他单纯地去感受爱情与世俗的幸福。基督教徒认为“只有抑制个体过分的欲望,才可免除贪婪和因贪婪而引起的斗争和社会不合理现象并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2,像耶稣一样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才是宗教信仰的主旨。信仰作为束缚克洛德的脚镣,驱使他从内心极力反抗这份不受他控制的炽热的爱情。他越是反抗,内心的冲突与挣扎就演变得越剧烈。本只是遵从人性开发自己的感情的克洛德,因为受着信仰与爱欲的折磨,渐渐地方向上的错误使他深以为伤害自己就是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也使他认为自己越是痛苦就表明自己越是爱着爱斯梅拉达,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
三、沦为恶魔的克洛德教主
顺着故事发展,克洛德成功地隐藏身份来到了囚禁着爱斯梅拉达的监狱欲带走她。但伴随着爱斯梅拉达对他的辱骂与自己的自暴自弃,失去理智的克洛德开始向她坦白一切。在那一刻,他向宗教认输了,他向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的源头屈服。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4在《性学三论》中对禁欲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克制性冲动会产生替代现象,应强调精神生活中伦理与美学的力量。对大多数人来说,要与总是伺机反抗的强烈的性冲动进行斗争是非常困难的。克洛德表面上虔心于道行,躲避女人,而实际上压抑着内心强烈情欲,羡慕世俗的生活。他在小说中既是罪人同时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宗教禁欲主义的极端化终将给自身造就可怕的对立面,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性道德的全面崩溃和极端纵欲主义的蔓延,作家控诉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民、对自然和真善美的摧残扼杀。
禁欲主义约束神职人员与民众,实则是对人性的禁锢及压抑,真正的教会应解放人性,尊重权利。
结论:
综上所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成功地塑造了克洛德教父这这一制度与宗教的牺牲品,在当时作为文学作品的代表,对反对禁欲主义彰显作用,也帮助现代作者了解当时制度下受极端制度侵害的现象。教会设立的意义是为了让基督徒彼此劝诫,恩慈相待,而不是教人压抑自己的天性,挣扎中带着遗憾离世。其中我对于没有深入考察基督教的理论,建立历史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历史意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感到遗憾。希望在今后有机会能从宗教角度,建筑等多方面考察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凌继尧. 美学十五讲[M].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2]李萍,于永顺.实用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3]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
[4]林中泽,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J]. 《史学月刊》,2013-12.06.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sjs/42215-1.shtml
[5]叶成青,浅谈悲剧的美感[J]. 《高师函授学刊》,1995
[6]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著),徐胤(译),性学三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4
注释
①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②引用于《巴黎圣母院》原文
③林中泽.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禁欲主义及其历史影响,《史学月刊》,2013-12-06
④弗洛伊德,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医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49岁出版《性学三论》,开现代性学研究之先河。
作者简介:郭滢(1995- 8-27);女;汉;广东省汕头市;本科;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