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刺绣走出非遗文创路
2019-04-16杨洋
杨洋
她们是一群绣娘,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有的坐在板凳上匀细施针,有的将布匹小心翼翼地半浸在蓝染的水缸中,有的为灵动的耳环银饰缠绕上五彩丝线,有的则握住长木棒轻轻揣捣着为做糍粑糕准备的面团……你以为自己来到了贵州大山的寨子里?不,是贵州大山寨子里的绣娘来到了你面前。
银铃叮当、山歌响起,映入你眼帘的都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物件。苗银头饰、纯银手镯、卡拉鸟笼、丹寨县的硒锌米、石桥古法造纸作坊产的纸……这是“深山集市”的现场。
每隔一段时间,“深山集市”就会在某个城市的大型商场举办一次,日日开集,一连30至60余日不等。这是由中国服装品牌企业——依文集团与各大城市商场联合举办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展卖与体验活动,也是依文集团在做好自身服装产业外,另辟蹊径开启的文创项目。项目自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颇受都市消费者的欢迎。
将绣品从大山深处带到繁华都市,帮助绣娘们用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走向脱贫致富的路,这是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的初心。她说:“从出发的那一刻,深知自己要干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深山集市”成就了夏华的初心,也成了依文集团开启文创板块的新坐标。
把山寨里的手工技艺带到都市
“深山集市”在北京万达广场开集的这一天,74岁的绣娘奶奶潘玉珍高兴极了。她来自贵州遥远的村寨,活了大半辈子,很少有机会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潘玉珍没想到,开集当日,竟有这么多的人围着她,这个问她“这个花是怎么绣的啊”,那个问她“两种线的颜色该怎么配啊”,让她着实忙了一个上午。她说,村寨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刺绣,但多年来,却苦于刺绣没有市场,留在寨子里也赚不了几个钱。于是,许多男人女人都出门打工了,家里就剩了老人与小孩。如果没有“深山集市”这个项目的扶持,让村镇的传统手工进城,或许这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将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如今,我们的刺绣终于卖出去了,还卖了好价钱,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又都回来做这个了!”潘玉珍喜悦地说。
如涟漪般渐渐绽放的蜡染花卉、立体精美如实物般灵动的刺绣蝴蝶、多彩的服饰上的吉祥花……“深山集市”这些精美的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一早开集,都市的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商场内这一方绚丽的小天地,与来自大山的绣娘们面对面,听她们讲述经验、跟她们学刺绣,且对售卖区融入刺绣元素的文创衍生品爱不释手,深深地沉浸于中国传统技艺的盛宴之中。
北京侨福芳草地、上海五角场、武汉汉街、南京建邺、成都锦华——“深山集市”如一股温热而香气四逸的彩云,飘向各大都市。据统计,仅上海五角场万达商场一天的客流,就達到了42万人。
传统与创新结合出别样美丽
创办“深山集市”的灵感,源于夏华16年前的一次深山之旅。她看到,贵州深山的绣娘们,每个人都能绣得一手漂亮活,却苦于没有向大山外输出的渠道。她不想看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就这样被遗忘。在依文集团的经营版图呈稳中向好之势后,夏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创建依文.中国手工坊,“深山集市”成了手工坊的主要项目。
那时,夏华带着依文的设计团队走进大山,一个村子一个寨子地去寻找手艺人家。他们一共找到了8000多名绣娘,收录整理出5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并把绣娘们的绣技与绣品从大山深处带到了都市,通过刺绣,帮助那些深山的手艺人们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不仅如此,依文集团的设计师们还将这些纹样整理到了数据库系统当中,供全球的设计师、美学创作者们参考。据了解,目前,数据库中的纹样已被爱马仕、巴宝莉、阿斯皮纳尔等国际一线大牌使用。如此一来,这些技艺精湛的中国传统绣技不仅走出了大山,更拥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
2018年8月1日,一场以手工技艺刺绣为主题的集市展售在北京侨福芳草地举办,同期举办的还有一场中国风手工刺绣时装秀。头戴苗族头饰、身着蜡染百褶裙的苗族姑娘与小朋友们在T台上舞蹈,时尚模特们身着传统刺绣与现代风格相融的长裙,自信而飘逸地走向舞台中央,在迸发出一种厚重而新潮的别样魅力。
依文.中国手工坊副总裁刘文玲表示,“改良与创新”是手工坊将这些中国传统美学符号带到大众身边前要做的重要工作:“有时,绣娘们本身的作品并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且产品单一。鉴于此,我们会通过反复研究整理,提取最具当地特色的纹样,将其赋予时尚现代的元素,使其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如今的依文.中国手工坊正努力延伸着触角,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2017年12月8日,手工坊携手中国绣娘参与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2018年10月26日,依文集团与内蒙古自治区携手将内蒙古传统服装服饰在“草原绣梦.巾帼匠心”EVECINA主题时装秀上进行了更为时尚、多元与产业化的创新展示……
非遗文创如何走出当代路
从发现、整理到创新、应用,依文.中国手工坊并不单为山中的绣娘们提供了“走出来”的机会,更担当着演变者、创新者与引领者的角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走着与依文集团相似的路,将目光聚焦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扶持与创新上来,并以IP文创开发为方向,探索行之有效的孵化模式。他们中有设计师,有服装协会,也有文创引领者。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之一便是中国农民漆画。设计机构对农民漆画进行再创作,融入现代时尚设计潮流元素,使之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用良品,走向大众与市场。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带头办起了旅游年货节,多种贵州非遗手工作品在现场进行展售,吸引了不少顾客。专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永新华韵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则于北京前门大街定期组织举办非遗展览,国家级非遗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热贡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宗者拉杰等在参与展览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非遗技艺古老又神奇的魅力……
不让“技艺”成为“记忆”,这样的做法不断受到社会的赞扬与推崇。然而实践过程中也不乏失败案例,最集中的矛盾点在于:非遗技艺是古老的,与当代市场需求也是有距离的。让非遗文创延续下去,并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接受度。
夏华在启动依文.中国手工坊之初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她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绣娘们带着绣品来一次城市并不是手工坊的目的所在。即便这样一来,都市人终于有机会看到她们的作品,但那并不长久且不可持续,“深山集市”文创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绣娘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立足。
夏华表示,十几年来,依文集团都在坚持挖掘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但始终没有忘记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化项目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让全社会重视并需要这些传承已久的非遗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体现真正的价值,焕发深厚的底蕴魅力。
对于此观点,许多创意设计领域人士表示赞同。福建唯美客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权认为,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是命脉,创新创意则是核心。设计师王宇则指出,对于非遗文创的培育,既要深入挖掘非遗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也要贴近老百姓,注重实用性,才会增加这些文创产品出“爆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