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寻根之旅

2019-04-16魏为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群友语段想象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探究作文教学的根本无疑至关重要,为此《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9年2月15日晚举办了一场“作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的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由魏为秋、卓立子、崔成志主持,邀请了安徽特级教师杨和平老师主讲,他认为“作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的问题本身,比答案更有价值和意义。“根”作为一个隐喻,应该可以有很多理解,杨老师用三个字概括了自己实践探索和思考得出的观点,也就是“作”“微”“文”。诚然,既是隐喻,那么其内涵指向无疑是多维度的,杨老师的指向显然偏于作文教学的方法路径,是为技;当然就这一命题的一般指向,大家还会很自然地考虑到写作内容的根,是为道。因此研讨一开始安徽明光中学的高月老师就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的材料。

杨老师从日常作文教学问题谈起,先引导群友分析一节“作文课”的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是“细节描写”,教师教学的方式是“跟着《背影》学写作”。有一个“动作”细节描写的教学环节:

步骤(1):教师提供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步骤(2):讨论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步骤(3):教师点拨动作描写的作用。

杨老师和群友们一致认为这是典型的阅读教学。教学的指向在“读懂”,在读懂“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怎样写的”,而不是指向“怎样去写”“怎样去表现”。

随后杨老师给出自己纠偏的方案:

第一步:請补充完成下列语段(将该语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抽出来让学生填空),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我看见     。这时我看见他的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二步:仿照上面语段,写一段话。

第三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描写人物的肖像和动作?你想表现什么?

按照以上的改造,将“读语段”变成了“写语段”。先是“就着原文填空”,并讨论作者的具体写法。然后是仿写,学生可以选择“背影”以外的话题,比如“眼神”“头发”“双手”“双脚”等。最后是谈写作的动机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写好人物要用好细节。

杨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读写结合,读写共生,读写相融。阅读课,要读懂文本的立意、思想、目的和表现形式,是要读懂。写作课,是要学会写,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即使是借鉴,是仿写,也要侧重在写上,而不是读上。作文课,基于写,为了写,在写中教写。

群友童志国认为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的写作都是无效写作,哪怕是仿写语段都比上面要好一点,目标明确一点。

接下来杨老师又例举了一节作文教学课的教学设计,对写作知识传授和范文分析借鉴及写作实践活动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度解析。他认为“知识点拨”“范例引路”“写作实践”这三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至少有六种组合方式。完成“一个点”的教学,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程序设计。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知识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反思……在不同的设计程序中,会有不同的呈现,也有不同的地位和应用,不同的设计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绵阳南实高中何大红指出,具体要用什么形式还是要因时因人而异才好,学生写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崔成志认为将作文教学的“根”放在“写”上,我们在程序设计上,要突出“写”,完全可以先写。

为了强调作文教学必须先写起来的重要性,杨老师又例析了一节《放飞想象,走进童话——让童话人物更鲜活》的课堂作文片段实录。

教师利用《白雪公主》中王后与白雪公主的对话“语音”导入,请学生回答三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猜猜里面的人物的外貌是咋样的”:

生1:她应该是一个很丑的老太婆。她应该是一张灰黑色的脸,她的笑声和她的所作所为就证明她的心是黑的。

师:你除了说到她的性格,还说了她的长相。

生2:我觉得皇后应该是掉牙的,说话下巴漏风,连牙齿都没有(学生哄笑)。

师:(对学生2说)那你想想看她长什么样?

生2:很丑。

师:怎么个丑法?除了没牙之外。

生2:鹰钩鼻子,还有横眉竖眼……(学生大笑)

师:你根据她的语言,说她没有牙,鹰钩鼻子,横眉竖眼……这是多丑的一个形象呀。他的语言能让我们想象到王后的形象,谁再来说一说,你所想象的王后长什么样呀?

生3:我觉得她应该是满脸皱纹,牙都掉光了,脸上还长着一颗非常大的痣(学生大笑)。

师:太有画面感了,把大家说的加一块,这个人物究竟长得什么样呀?你说(指向一举手学生)。

生4:贼眉鼠眼,脸上还有一些麻子。

师:我们把这些形象按在一个人身上,这有多丑啊。

杨老师和群友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片段。精彩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的形式很精彩,教师借助“声音”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创造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凭借。教师要求学生想象的点,是原童话描写的空白点,这个选点也是极好的;学生的想象很精彩,学生对“王后”长相的描述,紧紧扣住“丑”展开。描述集中在五官上,具有童话的“想象”与“夸张”色彩,引导学生走进童话写作的情境;教师的点评很精彩,教师的几处点评,紧扣童话写作的要求和技巧;有效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简单的导入环节,快速引导学生进入了教学情境,用自己“想象和夸张”的语言开始描述和塑造“王后”的外貌形象。

然而可惜的是教师将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段,仅仅当成一个课堂导入的环节,接下来仍然进入“知识讲授”和“语段阅读”的环节,落入“阅读教学”的怪圈。整节课还是“阅读”的思路,是基于语段谈童话形象特点和童话写法的教学。

绵阳南实高中何大红、陕西高中林小娟、安徽明光中学高月等老师都认为如果教师沿着导入的谈话,让学生写,就是一节非常好的课。只有写,才能写,才会写。基于以上三个案例,杨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根”在“作”,也就是“写”,作文课,一定要“写起来”。

完成 “作”点剖析之后,杨老师自然进入“微”点的讲析。

先出示两则教师评改学生习作的片段例子,供群友们研讨,童志国、何大红、林小娟、高月等老师都认为导评不具体,大而统之,无个性,对学生启示指导不足,应该细而有法,细而可作,方为可学。

杨老师顺势提出作文点评和作文指导要“具体而微”,引起群友们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又展示了叶圣陶老先生作文评改的范例——1963年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幅画像》的原稿,其规范、细致、认真令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杨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描述的两种现象:我们批阅学生的作文,也不能“闭着眼睛”“都打一个圈”,写一些不着边际的“空洞”的评语。而要具体而微的,赏识优点要指出好在哪里,指出问题要明确问题细节和修改建议。肖复兴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帮助他批阅作文《一张画像》的事情,肖复兴说:“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肖复兴对此的感受是:“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像这样“具体而微”地批阅作文的例子,在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中我们能找到很多例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难做到“微批”每个学生的每篇文章,但是,我们总可以“微批”部分作文吧?每个学期“微批”每个学生的一篇作文,这大概是可以做到的。

感慨之下,杨老师抛出了第三点“文”,这里说的“文”,指“课文”的“文”,课文是作文教学的“根”。杨老师把初中义务教材中的“随文写作练习”进行了梳理探究,指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较多“教读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基于“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用“作文训练”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实现“读写共生”。这样的设置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这些“随文写作”的“作文训练”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

从文体上看,应有尽有。有叙事的,比如八下《唐诗二首》后的练习“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还有写人的、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写说明文的、有写议论文的。

从能力上看,想象为主。基于“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多是对课文内容的“补白”和“延伸”,因此,从能力点上看,这些“作文练习”多与想象力关联紧密,达到半数以上。比如“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是进行想象力训练。

从篇幅上看,倾向于短。最短的,是仿写句子,比如七上《春》的练习“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更多的是写“小故事”“小短文”“小片段”,字数在200到300字。这种“短小”“微观”的片段作文练习着眼于某个微观的“点”,进行“点突破”式的训练,篇幅短,用时少,极为有效。

从形式上看,多种多样。有仿写的,比如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练习,“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还有“借鉴写法”进行片段练习的,有同类拓展的,有叙事视角改写的,有文体改写的,有补白创写的,有续写的,也有作文修改的,呈现最多的是各种形式的“改写”。

其次,“随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这种基于阅读的写作训练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它基于阅读教学,有借鉴对象。附着在“教读课文”后的“作文练习”,多是以课文关键写法为“参照对象”的,“作文练习”的本身,就是一种借鉴和模仿。比如,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练习,“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这样的“仿照”,给了学生有力的支撑,写起来难度要低很多,学生可写、易写,有效促进了作文能力的生长。

它基于课文情境,促发写作兴趣。在“阅读教学”之中或之后的“作文训练”,第二个显著优势是,有“课文情境”,有课文情境所创造和激发的趣味,易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比如《愚公移山》的练习“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愚公与智叟辩论),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等,这些基于“课文”所创设的写作情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写起来就不会空洞无物,作文素养的生长就能顺势而成。

它着眼一个小点,有突破可能。与“阅读教学”相关联的“作文训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每次训练聚焦一个“点”,训练一个“点”。比如,七下《最后一课》的练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聚焦叙事视角。这样的作文训练,小而微,一次一点,各个击破,有利于我们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总体的作文训练目标。

最后,“隨文写作”是阅读教学的延伸,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写促读,实现读写共生的双赢。基于“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从面上看,是“作文训练”,但从里子上看,仍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是“以写促读”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延伸,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而进行的一种“写”。

比如用改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之妙。七下《最后一课》的练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这个改写练习的目的是“写完后与课文对比一下,想一想,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改寫,是为了引导学生比较“叙事视角”的妙处。因为有了改写,学生在写中理解了“两种叙事视角”的妙处,这是写对“读”的有效促进,这是“读写共生”,写在生长,读也在生长。

用扩写帮助学生解读语言密码。七上《狼》的练习“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从表面上看,这是“改写”,但实际上是对原文的“扩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这种“增加”,实际是让学生用“写”的方式读懂文章的“语言密码”,读懂现有对屠户的语言描写。

用补写帮助学生理解未言之言。《故乡》练习“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这里的“续写”实是“补写”,是引导学生理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的未言之言,是对小说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一种揣度。

用仿写帮助学生强化方法认知。七上《济南的冬天》练习“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是仿文章“抓住特点从多侧面写景”的写法,是用“写”来强化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写景方法的认知。仿写,从写的角度看,是一次能力迁移和训练,从读的角度看,是一次写作方法的认知强化。因仿写,读写共生。

部编版教材“教读课文”中的“作文练习”,基于“读”促“写”,用“写”来促“读”,很好地实现了“读写共生”。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基于“读”训练“写”,用好“写”反过来促进“读”,在读写结合中实现“读写共生”,读写共赢。

绵阳南实高中何大红感慨道:如此研究和运用教材才真对得起那些教材的编写者,想想我们真是惭愧。共生写作,从阅读中来,从写作中来,读写一体,从宏观到微观,真正通吃了,一切生长点都是给有心者的。其他群友也纷纷感叹杨老师对教材研究透彻,归纳精细。

杨老师最后总结,今天的话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作文教学的根在哪里,方向在哪里,如果,我们所有的努力,出发点不对,方向不对,那么,我们做得再多,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需要针对我们的学生,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找到问题的症结,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才是“根”之“根”的所在。这正如不同的树木,根扎在不同的位置。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都有不同的根,扎进不同土壤。

[作者通联:安徽天长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群友语段想象
快乐的想象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变出“精彩”
心灵相聚
——老年人群友之歌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王群友寒夜跳江救人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