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备考指导
2019-04-16张志先
张志先
近几年来,在高考考查中,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型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2019年高考即将到来,全面把握这一作文题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展示
1.指令性。指令性就是作文题目的写作任务是明确而具体的,能够引导考生就某一个要求来写,写作的针对性比较强,导向性也十分清晰。
2018年全國卷Ⅰ作文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了中国新世纪的众多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了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与引导。
体式指令:无论何种体式,都要求有读者意识。
内容指令:材料中所列举的中国符号和元素,材料中省略部分可以进行预设。
思维指令: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对象指令:将你所触发的联想和思考,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总体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可以细分为:体式指令,即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内容指令,即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思维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即写作的着力点;对象指令,即指令具体的问题。
2.矛盾性。作文材料一般给出一个情境,提出对立或矛盾的问题,然后要求考生谈论自己的看法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矛盾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探究。探究就是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的探究性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018年上海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关涉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被需要”的拷问。这两个概念要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晰,其实是不太容易的。考生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入手写作,都可以找到依据,自圆其说。如果被需要只是为了娱乐“成为明星”,那么,这种被需要是错误的;如果被需要是一种文化素养的引领、自我内涵的提升,是为了对他人有帮助,个人有所作为,这种被需要的积极心态是值得追求的。
3.辨析性。辨析性又叫思辨性。“权衡性”主要体现在审题阶段,而“辨析性”主要体现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精析本质。辨析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2018年全国卷II作文材料“对战斗机的防护”就属于典型的思辨性驱动型作文。“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分”,材料通俗易懂,很有趣味,又耐人寻味;事理逻辑严密,还有“留白”,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深化思考。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它可能正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所在。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忽略了另一面,所以要透过事件表面看到本质,看到更关键的其他事实,全面、综合地看问题。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结构分析
一般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由“题干”“材料”“导语”“任务”“要求”和“提示”等六个部分组成。
1.“题干”是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它的作用是强调“读材料”和“写文章”的关联,并对文章篇幅提出了基本要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在语文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促进。在考场作文时,“写作”是目标,是结果;“阅读”是过程,是工具。在考场上,不把材料读懂、读深、读透,就难以写出好文章。
2.“材料”是指“题干”下面的一段文字,它取材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体现了时代性、即时性、现实性。作文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
3.“导语”是指“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样的话。导语起到了“搭桥”与“定向”的作用。它在“材料”和“任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思路引向对“以上事情(或材料)”的看法,这个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出现,意在激活思维、激发思考,为完成写作任务备料、奠基。
4.“任务”是指写作任务。即对某现象(事件)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思考或感触,有时还有形式上的任务,如写一封信,给特定人、特定群体或社会公众等,无论形式或内容,都要满足,才算完成写作任务。
5.“要求”是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这里不仅强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尤其强调在“选角度”“定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材料中的相关事件互相联系、互为背景。 考生只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总体把握,其思维和作文才能不“顾此失彼”,才能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才能不留下破绽和漏洞,才能严谨而可信,才能彰显其逻辑性和思辨色彩。
6.“提示”是指作文要求后面的提示语。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作文要求考生对“以上材料”“据此”写一篇文章,那么首先就得弄明白材料重点讲了什么内容。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适合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概括出材料的核心内容。到底是“求同”还是“存异”,就要根据作文具体要求而定。此次作文,虽然没有明确地标出材料一、材料二等,但是以不同年份的形式呈现出来。分开来看,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考生要把每个独立的材料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应对写作技巧
2018年全国卷Ⅰ,呈现了七个组主题或指向鲜明的时间和事件,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联想和思考,写一份个人版“世纪宝宝成长简史”,并给新时代出生,2035年十八岁的青年予以人生的启迪、引导。在分析具体应对技巧时,我们以2018年全国卷Ⅰ为例。
1.理解材料特点
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巧妙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试题以学生为本,材料内容学生熟悉,比较接地气,材料理解上没有难度,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叙说、可思辨。引导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时代、国家一起成長,展现学生综合素养。
2.分析具体材料
(1)材料内容
①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呈现“世纪宝宝”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
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时间点是代表中国梦的内容。
③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④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材料含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2035年18岁那一代,一定会有他们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新时代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们青年人“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
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3)材料关键词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
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3.明确写作任务
(1)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在把握以上材料的同时,还要明确写作范围,以及联想和思考,并且注重思维表达。
(2)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联想、思考作文。
(3)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 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读者:那时18岁的一代人;目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4.把握写作重点
重点写我们这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我们这一代的追梦、圆梦,写个人与时代、国家息息相连的关系。
也要照顾到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让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奋斗经历、伟大的时代精神,并提出殷切的希望。
5.精心构思立意
(1)走进新时代:肩负使命,敢于挑战。
(2)和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3)际遇难得,使命追梦。
(4)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5)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常见误区集锦
误区一:不就事论事,按照新材料作文去写,离题万里。
误区二:有评无论,平面说理。提出主张、看法后,没有相应论据做后盾,也没有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格局。
误区三:就事论事,囿于事实。评论往往就事论事,仅仅满足于说清楚眼前的事实,评论不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误区四:片面绝对,失之有度。逻辑不严密,思维不辩证。
误区五:信马由缰,泛化无度。没有明确解决任务驱动点。
误区六:只是就事论事,没有高考作文亮点打造,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五、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特别提醒
1.在材料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2.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读”和“感”要有机联系,须有针对性,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
3.要扩大阅读面,积累素材。同学们除了课程内的阅读以外,还要在课外多阅读,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时事话题,如教育、环保、娱乐、科技等。
4.坚决避免就事论事,千万不能让人感觉到是自说自话。引申论证时不可脱离原有材料,避免落入以例代议的窠臼;多作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坚决避免以例代议。
5.能把材料中的某个人与事的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品质联系起来,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6.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我们要思考社会与时代层面:社会缺什么?社会责任的缺失,文化道德的缺失,敬业精神的缺失,社会正义感的缺失,传统文化的缺失,或者还是其他方面的缺失……
7.论证结构一般按照“引—议—联—结”的模式进行。“引”和“议”即“就事论事”,属基础层面;“联”和“结”即“借题发挥”,属发展层面。
六、任务驱动型作文典例呈现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月6日,媒体发布消息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0月将在北京办书法展。展览将首次呈现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展示近百幅书法作品,从笔墨方寸之间,展现莫言作为著名的当代作家,与古典、传统、书法艺术以及当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莫言自幼对书法兴趣甚浓,近些年更是醉心于笔墨之趣。在展览前言中莫言称自己用毛笔写字是为了向老祖宗和书法家致敬。
消息甫一发出,即遭到网友们的议论:“莫言你可以写书!染指书法已是对艺术的亵渎!功成须自重!”“莫言您要稳一些,不要为钱出风头。”“知识界要改变一下向钱看的怪病了。”
10月14日,莫言的“墨迹展”如期举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评价莫言先生的毛笔字“大气有真趣”。
对莫言举办书法展,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见解,不得少于800字。
简要思路分析:
本题目应紧扣“对莫言举办书法展,你有什么看法?”这一任务作文,设题在于讨论,思考角度如下:
1.莫言先生作为一个著名作家,能否跨界举办书法展;
2.莫言先生跨界举办书法展的意义何在;
3.莫言作为著名作家,能否通过书法展追求经济利益;
4.莫言举办书法展与知识界向钱看的习气有无关系。并由事及理,由此事展开对艺术的开放与多元、名人艺术展的公共意义、对名人道德绑架等等话题或现象的讨论。
我们应当注意,写作时需就莫言书法展一事展开分析,凡完全抛开原事件的在及格线以下评分;对原事件只是蜻蜓点水稍微涉及的在切入分以下评分;对原事件分析不够透彻酌情扣分。
[作者通联:安徽岳西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