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吃过人造肉吗

2019-04-16文|马

今日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造肉肉类细胞

文|马 迪

大地冰封,不见阳光,失去了农田的人类还能吃什么

假如未来的世界真的像《流浪地球》一样,大地冰封,不见阳光,失去了农田的人类还能吃什么呢?你真的甘心只吃榴莲味的蚯蚓干吗?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刻,人造肉或许会成为我们的“救星”。

这是一个离不开肉制品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每年食用约3亿吨的肉。然而,富有远见的科学家早已指出,我们现在的肉类消费习惯是不可持续的。如今地球上1/4的无冰土地都用来放牧牲畜,1/3的农田都用来给它们种植饲料,饲养肉用牲畜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占到全球排放量的15%左右。随着人口增长,这种情况将持续恶化,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长到近100亿,需要消耗比现在多70%的肉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也会增加92%,我们的环境将不堪重负。

科学家早就打起了“人造肉”的主意。早在2013年8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药理学家、组织工程学家波斯特率领团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肉汉堡”,肉中的一万多条牛肌肉纤维全部由人工培育。

“人造肉”的原理并不稀奇,应用的是早已有之的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波斯特就是利用这项技术,先从牛的身上提取细胞组织,然后把里面的细胞分离出来,放在营养液里培育。细胞就会吸收这些营养液中的营养,慢慢地生长分化。如此精密的细胞培育,对培养环境中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使这块肉的造价极为高昂—21.5万英镑,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汉堡了。

相比普通的肉类,“人造肉”的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丝或肉糜状,色泽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口味当然也与真正的肉有所差异。在当时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幸品尝过它的记者却态度不一,有人觉得棒极了,也有人觉得味道也就一般般,“和肉类的口感很接近,但没有那么鲜嫩多汁。”这也反映了“人造肉”的一个明显问题:肌肉细胞分裂产生的是纯蛋白质组织,缺乏普通肉类的重要成分—脂肪。

5年过去,荷兰公司Meatable的科学家团队2018年取得重要突破。该公司从新生小牛脐带血液中提取多能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无须血清便可转换成任何类型的动物细胞,例如肌肉与脂肪细胞。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人为地对肌肉和脂肪细胞的比例进行调整,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甚至有可能造出类似“日本神户牛”这样的特级牛肉产品。从理论上说,人造肉比真肉更安全,因为不用担心寄生虫和微生物的威胁,可以降低人畜共患病的几率,而且人造肉的成分可以被人为控制,比如说用更健康的Omega-3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

人们会想吃在实验室里生长的肉吗?一项新研究首次就消费者对“人造肉”的兴趣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评估,结果发现,中国、印度和美国的消费者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接受度,其中,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了购买意愿。目前,研究人造肉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将通过使用可循环培养基、挑选繁殖能力强的细胞等方式,使产品得以改善,让成本在2020年前降至每千克低于9.9美元。

现在的人造肉不仅包括实验室培育的肉类,还有植物性的素肉。营养学者一直在告诉我们,用植物蛋白代替红肉,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植物蛋白做成的人造肉既能满足吃肉的欲望还对身体有益,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了。

现在最知名的“植物肉”品牌是Impossible Foods,已经在美国和亚洲的5000多家餐厅和连锁快餐店有售。这种“肉”主要是由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制成,它从口感到质地都与真实肉类极为相似:研发人员用血红素模拟牛肉的色泽,乍一看与普通汉堡无异。据说口感也已经无限接近真正的牛肉,配方的关键是加入了携氧的亚铁血红素分子,它能让人造肉具有真正肉类的色泽和金属气味,在煎熟的过程中还会发出诱人的“滋滋”声,也会像真肉那样散发出香味和改变颜色。

无论是荤是素,全世界人民都有吃肉的“刚需”。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正在稳步增长,预计从2018年的约4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4亿美元。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全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保和健康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不用杀掉动物,就能获得足够的肉类,这将是一场始于餐桌的自我救赎。

猜你喜欢

人造肉肉类细胞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3D肉类打印机
DANDY CELLS潮细胞
MEAT 2.0
潮细胞
潮细胞
人造肉也有高盐高油风险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人造肉”或将被端上餐桌
2016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