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1+1”的创新探究
——以皮雕与建水紫陶工艺的结合为例
2019-04-16熊家兰王坤茜叶冬和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熊家兰 王坤茜 叶冬和[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一、非遗“1+1”
非遗“1+1”由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在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提出,是指非物质传承人研修班学员之间的1+1合作,将一种传统工艺与另一种传统工艺结合,所以非遗“1+1”可指非物质传承人之间的合作,也是非遗传统手工艺之间的互相融合。
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作之路上,通过对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进行分析、提炼、再造,进行创新的工艺组合围绕各个传统手工的艺术风格及造型技巧,拓宽融合创新的设计思路,展开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跨界创作实践。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跨界创作可以从工艺的选材、工艺的制作、产品的用途等多个方面结合。
(一)材料的融合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情感性是手工艺产品制作的基础,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中材料的选用与成品效果有密切的关系。现代设计中综合性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材料综合也可以在手工艺产品设计中建立一种新的审美价值。材料之间的创造性融合能够起到产品设计的关键作用,除了在外观上突出各个传统手工材料的质感,也同样给予作品内在质感与触感的不同感受。在运用不同的手工艺材料结合时,由于材料具有不同性质,因而需要取长补短、物尽其用。只有材料之间搭配合理得当才可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不同的手工材料相结合,它们的肌理、质感和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都需要进行考虑。不同材料的交融给人不同的感觉:(1)细与粗的交融,表面光滑细腻的材料常常使用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中,表面粗糙的手工材料麻布、原木等也被广泛使用在手工材料中,细腻与粗糙的质感结合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2)硬与软的交融,在视觉及触觉上具有明显的对比感受,如:皮革、纸、丝绸等手工艺材料中象征着柔软、亲切、高档,表面坚硬的手工材料有毛玉石、原木、金属等,坚硬与柔软的质感结合能形成强烈的触觉对比。(3)冷与暖的交融,手工材料中也有冷暖倾向,可以从色彩、触觉、质感上区分,坚硬光滑的金属材料触觉冰凉、柔软的布料具有温暖感。(4)肌理的交融,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天然肌理或经过加工的肌理,原木的天然纹理常常带有神秘感,经过人工加工的,如陶瓷表面的釉面、纸张的表面、布纹等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二)非遗工艺的融合
在非遗“1+1”的工艺品制作中将不同的传统手工技艺融合,彰显出各自工艺最精彩的方面,强强联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跨界设计并非是新的潮流,它所凸显的是设计的融创精神,在非遗“1+1”中体现在工艺叠加丰富产品的设计方式 ,从单一的手工制作到多元综合需求的延伸,从平面的视觉效果到立体多重体验,从一个工艺领域到多个工艺领域的多元互动。在工艺融合的运用中可以考虑到常用的几种工艺:(1)与编织工艺的交融,编织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并以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手工艺独特的魅力。在传统工艺中主要涉及竹编、草编、藤编等工艺,通过经纬交织的手法传递出极具魅力的手工韵味,并展现独特的空间感和肌理感,在平面材质上形成层次效果丰富的视觉效果。 (2)与雕刻工艺的交融,传统的雕刻工艺中有木雕、石雕、骨雕、纸雕等,也是在传统手工艺中重要的装饰手段,雕刻工艺不但工艺精湛,而且内容丰富,工艺运用也涉及较广。(3)与现代工艺的交融,随着人们对手工艺商品的需求增加,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现代设计中常常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许多工业技术的高度精细化,在生产中也毫不比手工产品逊色。现在广泛运用的有激光工艺、电子工艺、电脑工艺等,都为手工艺品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非遗文化的融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的体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等,这些都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精华和宝贵财富。不仅呈现着出神入化的手工技艺,也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所包含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地域、民族的精神符号,也是当地生活百态和风土人情的写照,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沉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灿烂文化的精神高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也是实用与审美的交融。在非遗“1+1”中不只是传统工艺的交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文化性的交融,正是这些优秀的非遗传统手工艺造就了世界的文明。非遗“1+1”的实现让非遗传承人之间得到更好的交流和学习,让民众感受到更广的非遗手工艺文化魅力。
二、非遗“1+1”的创新实践
(一)非遗手工艺皮雕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工艺的保护中,裕固族皮雕手工艺列入了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蒙古族皮雕画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皮雕为晋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皮雕工艺,是以皮革为材料的一种雕刻工艺,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天然植鞣皮革上进行刻划、敲击、推拉、挤压,以制作出凹凸的层次及纹饰的艺术创作。皮雕因其色彩、质感、花纹,其艺术风格以复古优美为主,工艺上雕刻的深浅、刀法的应运、敲打的方法都会给皮革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家的皮雕工艺与各地域文化的风土人情、人文观念、社会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都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手工艺文化。皮革材质保暖透气、柔韧舒适,皮雕工艺在今天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常常使用在生活用品上,在皮包、皮夹、皮衣等方面运用较多。皮雕作品有圆雕、浮雕、线雕等不种表现手法,皮雕工艺以线条刻画为主,以固定的印花工具敲打或压模,制作工艺细致、雕刻精美,装饰内容生动、特色鲜明,是一种高雅的造型绘刻艺术,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非遗手工艺云南建水紫陶
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在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时,以烧制青瓷为主。在元明两代,蓝白调的建水青瓷更为繁盛,它既是我们的生活品,也是不可缺失的艺术品。建水紫陶工艺包括泥料拼配、泥料发酵、手工制胚、精修粗胚、书画装饰、精雕细刻、彩泥填压、精修光坯、自然阴干、进窑烧制、粗制打磨、无釉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与其他种类的陶器制作相比有其独特之处。紫陶以“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特质与“手工拉坯、名人书画、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传统工艺为主要特点。建水紫陶的装饰图案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观,或名家书画、书法篆刻,通过“工”和“艺”的巧妙结合产生出诸多艺术精品,凝聚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近年来建水紫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建水紫陶成为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影响力、最具竞争力的传统工艺品牌,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皮雕工艺在建水紫陶中的应用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创新,将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将不同的传统手工艺融合创新,彰显出各自工艺最精彩的方面,强强联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笔者将皮雕工艺融入建水紫陶现代茶具设计中,设计为作品《和·山茶》(如图所示),将皮雕作为装饰镶嵌在茶具壶身上,在皮雕的表现工艺上运用了现代皮雕手法透雕,在皮革上透雕出山茶花图案作为装饰。建水紫陶坚硬的特性中加以柔软防水的皮革,皮雕经过着色、层染、固色、抛光等几十道工序,通过缝制、定型等工艺与茶具结合,能创作出风格新颖、造型独特的生活用品,符合现代人们追求个性、时尚的生活态度。图1 作品《和·山茶》
三、总结
非遗“1+1”的创新思维在现代设计的运用,一方面开阔传统手工艺的应用面,不再单一的局限于某一个工艺中;另一方面对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探究开拓非物质文化发展的思路,并且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有效的参考,使民众在传统手工艺的再设计中感受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不同传统工艺的融合创新展现的材料之道、工艺之道、传承之道、工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