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刀:行走在消逝中
2019-04-15
“行走在消逝中”是小飞刀写在自己的传统民居日历上的一句话,这是他对自己20年来拍摄老建筑和传统民居的行为的注解。小飞刀喜欢上建筑摄影是从李玉祥的《老房子》摄影集开始的,一开始他只是背着相机穿梭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后来足迹渐渐向外辐射,在或破败或隐秘的地方,记录着正在消失的老房子们。
小飞刀的建筑摄影既有俯视视角,展现建筑的整体特征,也注重细节记录,留住古代匠人的精工细致。他的拍摄对象以古建筑为主,而这些建筑往往布局严谨,多是院落组合成建筑群,坐落在山水间,建筑与环境相依相生。无人机的使用,让山川湖海等当地风貌的自然植入与建筑群相得益彰,更加全面的呈現了老房子所处的环境和整体面貌,因此他的照片中总是透露出一种磅礴规整的气质。小飞刀解释了对这一视角偏爱的原因,“以前拍摄老房子,我喜欢爬到楼顶去拍,中国的古建筑有许多飞檐翘角,非常漂亮。如果是建筑群的话,俯拍能够展示出它的整体美。百年前留下的福州老照片里,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乌塔、白塔两塔对峙,在这中间,白墙黑瓦的建筑铺展开来,连绵不断的风火墙像海浪一般,从高处俯瞰非常壮美。”民居建筑精雕细刻,石雕、木雕和灰塑是福州民居装饰的主要手法,历经数百年时光,渐已斑驳,但依然沉淀着时光的美好。小飞刀爬高窜低,尽可能把那些即将消失的美好记录下来。
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让老建筑爱好者们面临着不断失去的局面。小飞刀为老建筑拍照20年,记录即将消失的美好。
为了拍摄他走过很多地方,足迹遍布南北,大方向上有一个目标,但不会落实到某幢房屋,通常他是在一个区域漫无目的地走着,这样的即兴式行为反而能收获许多意外之喜。“我们经常会走村,在走村之前,并不需要定下拍摄的目标,我事先并不知道我会发现什么建筑,但在村子里走过的时候,一抬眼或一推门,发现一座特别漂亮的房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惊喜。”拍一些建筑的细节时可能需要他们进入这些建筑之中,但房子的主人未必配合,因此他把拍摄看作自己与老房子的一种缘分,“拍摄都是随缘,能进到建筑内部就说明有缘,进不去就是缘分未到,留待下一次。”好在老房子的主人们大多淳朴热情,常常主动带他进入老宅拍摄。
“老建筑是不会说话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它发一些声音,尽人事知天命,不管它结局如何,做我力所能及的,让它不消失得那么悄无声息。”
由于近年来的旧城改造,老建筑被破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见现象。在小飞刀拍摄的老房子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消失。作为对老建筑有着特殊情感的人,小飞刀对此现象的惋惜与遗憾可想而知。他拍的第一张老建筑照片是燕桥,这是一座带有廊亭的小桥,当时听闻它即将被拆,小飞刀赶在那之前背着相机去拍了一些照片,亲眼看过这座小桥后他更加不舍,于是写信给了当地报社,希望能够有机会留住这座桥,结局未能遂人愿。问他明知道很难留住,这些年还是坚持拍摄和呼吁的感受,他说,“拍多了见多了,也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了。老建筑是不会说话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它发一些声音,尽人事知天命,不管它结局如何,做我力所能及的,让它不会消失得那么哨无声息。”在做一件事时,人们总是会对结果抱有期待,但从第一张照片起,他就开始呼吁老建筑保护,也是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自己所期待的结果是很难达到的,决定继续拍下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目的性,只是做想做的事。当对任何结果都能坦然接受时,在行动过程中反而能获得一种更为纯粹的感受。好在近年来,保护乡愁越来越成为主流,他保护老建筑的声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建筑的日代更迭是时代的趋势,除去一些名人故居,老旧建筑难逃被拆毁的宿命。小飞刀非常明白,这是城市发展建设必经的历程,老房子的修缮工艺日渐式微,如果不能真正遵循修旧如旧的修缮方法,那么老建筑本身的美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凤毛麟角,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有价值的建筑正在消失,如果难以挽回,那就不如行走更多的路,记录更多的老房子,至少让它们在世上留下影像记录。这种行为恰似唐代以来诗人们“访人不遇”的心态,消解最初的目的,在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丰盈。就像他在自己的日历上写的:行走在消逝中。结局已知,那么就回归拍摄老建筑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体验中。当然,如果那些有价值的建筑能够得到保护,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