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行者
2019-04-15黄超成
黄超成
认识某件艺术品,应该先要认识艺术家,我们有那么多的史学家、艺术评论家,他们是如何研究艺术品的?我觉得必须要研究艺术家及他们的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及所包含的意义。
艺术评论家所研究的艺术家的信息往往是二手的甚至是三、四手的。故,不免会有道听途说之嫌。而我今天所评论的是我认识的老同学,共事了40多年的雷务武教授。
我们都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77级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同学。我们版画专业只有六个同学,大家都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所以学习非常努力,那时的老师很多是现在还如雷贯耳的名家。如:阳太阳上我们的水彩课,黄独峰上国画课,孙见光上素描写生。由于“文革”刚结束,各种信息是被限制的,客观上其实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眼界被限制了,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基本功却是了得的。所谓艺术基本功不仅指的是素描、色彩之类的专业基础,更是全面地对各艺术门类的认识甚至涉猎。比如:雷务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在上大学前,在工厂里更多的是拉手风琴、作曲和编导,美术是他其中的一个爱好,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比如音乐中的节律、强弱、调性等和造型艺术是类似的,只是一个是听觉的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众所周知,雷务武的创作形式是多样的,这与他的教育背景不无关系。对于他而言,所谓的画种只不过是材料与工具的不同而已,并无实质上的区别,而只要是掌握了艺术基础的人都能以不同的画种形式去创作。他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版画、油画、国画和连环画,甚至雕塑与设计。他创作的动机来源于生活、自然对他的启示,而不只用画种去套自然,我们经常一块去写生、旅游,他常常面对着自然惊呼:这画得一张油画多好啊!或者刻成一张套色版画多好啊!他的创作动机来自于他内心被自然激发的一种真诚,而非为形式而形式。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美术界把各个画种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常见的情况是国画的画展油画的很少去参观,反之亦然,更别说美术与设计的相互关注了。难道是社会发现了分工就越来越细了的原因?但是艺术创作不是工业生产,不是作坊,恰恰相反,艺术越发展,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边界就越不清晰。因此,画种的概念越被强化,那这个画种就越难以演绎。朋友们常笑说雷务武“捞过界”,其实对他而言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界的概念,甚至也没有所谓风格定位的概念,他创作的动机是感受,而不是风格,或者说风格是来自于感受的,有什么感受就有什么样子的风格。艺术形式全是为了表达感受的,这是对艺术、对自己及观者最大的真诚。对他而言,真诚要大于风格,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当我们毫无感受的去实现一个形式表现的任务时,那就是套路。我们常说什么画像“行画”,其实就是指没有具体感受的画,不是指某一种风格,一个画家建立了一种风格,然后又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风格,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行画”。当然,好的艺术家,懂得使用风格去感受而非重复风格,这是不同的。
雷务武在风格和画种问题上是非常任性的,他不管别人怎样评价,我只管随心随性。他的版画有写实的、抽象的和表现的。每种风格都建立在他对艺术的理解和他对自己的自我满足上,不盲从也不自大,其实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任性的。这种任性表现在对自己精神自由地放纵。雷务武更多地是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实现自己对自由的获得,所以他自然会超越画种,超越风格。就像一個是无目的的行者,既无所谓主道,也无所谓迷途,每条路都是他生命应该注定遇见的,每条路都有他自己独好的风光。
是否对艺术痴迷,是判断一个艺术家是否诚心的标识。恰如游戏之于孩童,美食之于饕餮,细腰之于楚王,佳酿之于酒仙。艺术家的痴迷是超越功利的,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依归,有点儿像宗教一样,只不过自己是神而已。雷务武笃信自己的信念,心无旁骛。从年轻到如今,他总是一个比常人勤奋和坚定的艺术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他的车总是准时地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六点都停在他的画室前,朋友们总是调侃的说:雷务武不是在画室就是在去画室的路上。
凡是痴迷的人必定是真实的人,诚实的人,随性而动的人。对于务武而言,追求风格并不是他急于安做的事。其实不仅是他,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这样,是想厚积而薄发,举重而若轻,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水到渠成,不想为风格而风格,赶风潮追时尚。务武崇尚老子道德经里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他几十年来都在践行这种修为。他认识到世间万物纷纷芸芸,但万物的本体是自然,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行为就是轻举妄动。要做到守住清静状态的笃定,不受外界的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所以我们在务武的作品中看不见焦躁、噱头、做作,而是自然天成。从作品中看出他的性情、境界和品味。
每次我看到他的车静静地停在画室前,我就不由得暗自羡慕:务武老兄好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