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法制教育应对网络传销风险的措施
2019-04-15张辰彭静
张辰 彭静
摘 要:传销具有严重的诈骗性质,众多青年学子身不由己的陷入了传销的泥潭,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销手段也在是花样百出,甚至部分高校教师都不由自主的陷入传销组织中,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深入分析传销的本质特征和误入传销者的心理特征,并重点从法制教育视角提出应对传销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法制教育;传销;心理控制;应对策略
一、传销的本质特征
(一)传销的方式
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预先购买特定商品或者交付一定金额的准入金,然后对入伙人员进行洗脑甚至人身监控,促使他们继续发展下线,根据发展下线的数量给付一定报酬。传销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即以后来者的钱发前面人的收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销的模式又有了新的“变异”,也就是时下兴起的“网络传销”。
网络传销将发展下线的方式转成网上开展,其隐蔽性更强,会员通过虚拟用户名和密码在网站上登录,主要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来联络,通过网络银行转账。因此网络传销的扩散范围更广,不仅可以跨越不同地域,甚至可以突破不同国界,致使监管工作更为困难!
(二)传销参与者的心理特征
传销参与者大多具有年龄、性别及职业等社会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特征与人格特质。传销组织者往往运用各种心理控制手段,如需要与动机诱导、动机激发与维持、情绪调控、认知改变、群体影响等等,对参与者进行心理控制,从而扩大传销组织,牟取巨额利益。网络传销一般都有着“消费还可以全返”、“在家就能创业”、“消费不用花钱”、“做微商挣大钱”等吸引人的套路,充分利用了当今社会部分人急于求成、梦想一夜暴富、贪小便宜的心理。相比传统传销,网络传销更容易打法律的擦边球,时常更换噱头,利用互联网金融、P2P等新概念混淆视线,甚至一些“三高”人群也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除此之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于众声喧嚣中,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尽管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前沿科学技术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抓住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困境,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需求却从不曾变过。传销发起分子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利用各种社会交友软件、相亲软件,抓住人们的情感需求并利用人性的弱点,往往能够顺利取得对方信任,很多穿线传播者把自己包装成事業有成、光鲜亮丽的样子,通过与对方的交流,巧妙抓住对方的情感需求点,使受害者产生崇拜感并心甘情愿的接收沟通的信息。
微商界经常流行一句话叫作“电脑要更新程序、人脑要不断充电”,这句话变相的应用在网络传销中就变成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会员参加集中授课,课后要求在朋友圈分享学习心得或图片以便于进一步的宣传和扩充。
于是乎,“消费联盟”、“消费赚钱”、“框架营销”等似是而非的营销理论,“国家扶持”、“新兴项目”等厚颜无耻的“政治旗号”就成了传销不法分子们得逞的法宝。
二、高校师生参与传销的现状
曾经在健身界风靡一时的O2O平台“健康猫”是非不断,因在“健康猫”平台的账户突然无法提现,上万名来自全国体育院校的教师、在校或毕业学生向警方报案。2018年8月,XX大学的某教师彻夜难眠,原因是他最近受到好友蛊惑,将自己多年积蓄40余万元投资“悦花越有”APP,该平台的旗号便是只要点击手机界面进入“悦花越有”平台,支付时再进入你习惯的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转账等支付任何资金,所有资金将实现全返。按照平台的返利模式,该老师每日可返利5000元,就在回本近20万元时,平台突然关闭,理由是“软件升级”,可是时间一推再推,也不见平台再次开放,XX老师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成功被骗,但碍于情面,也不好向周围人诉说。
事实上,像XX老师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例,“人人公益”、“云联惠”、“民族资产解冻”,套路都如出一辙。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平台借比特币价格炒高之势,打着“区块链”、“去中心化”等高大上概念,发行所谓的虚拟货币,而其实质无非就是“传销变异”。“六倍返利”、“消费全返”这些大馅饼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哪怕是高校教师这一高智商人群也有难以抵抗住诱惑的案例,我们可想而知,心智尚不健全的学生群体们,尤其是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陷入网络传销是多么容易。
三、高校反传销教育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法制观念缺失
大学生在其高中阶段的学习仅仅只是接触到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而高校除开法律专业的学生,同学们普遍法律水平都较低,有些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甚至会怀疑或排斥国家部分法律法规。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法律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条条框框里,并未深入理解法律的由来,遇到问题时,也无法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不完善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新兴事物和信息的渠道更为快速,接受欺诈或误导性信息的概率也在逐步增高,而大学生常以怀疑或批判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事物,对说教和束缚极其排斥,这就对我国高校的法制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化教育的课时量普遍偏少,授课方式也以理论讲授为主,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在新媒体挑战下,如何突破传统,使法制教育更具时效性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充分
网络传销之所有迷惑性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贪婪,若当代大学生都以奋斗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就不会有借钱投资,巨额投资这种现象发生了。而高校教师,大都为高素质、高智商人才,也不乏自命清高者,而不懂得正是为人师表,所以更应该严于修身,严于律己,敢于自省,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弘扬正能量,抵制歪风邪气。
四、应对传销风险的措施
(一)创设法制教育环境
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需要以政策作为保障,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深入查找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健全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鼓励高校制定科学措施推动法制教育改革,并大力开展试点示范,以成功案例为引领加以推广和创新。而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必须认识到开展法制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是同等重要的,在校园内要营造良好的法制学习氛围,通过展板、广播、校园网等渠道揭露传销的各种形式,以现实案例为警戒让学生切实了解传销危害。
(二)丰富法制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課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并不能真正等同于法制教育,高校必须开设独立的法制课程,并设置“反传销”专题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御能力。法制教育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填鸭式教育,将距离学生生活近的案例取代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师要以情境式教学为引导,让学生真正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比如“健康猫”一案在高校中的影响严重,教师可以案件始末展开,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现实中的反面案例来讲授,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探索,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与时代接轨,通过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歪门邪道有机可乘,才不会让祖国的花朵过早的夭折。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高校体制改革
传销组织为何会走进校园,究其本质原因还是源于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高校教师“任务重”、“薪资低”的现状。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们要最大化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高校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创业方向和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提供给心里咨询和指导。而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应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奖惩机制,努力提高教职工的薪资水平,绝不能让青年一代的引路人自己先误入歧途。
结语
总而言之,邪不胜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无论传销如何花样多变,教育者都应本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法制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J].文化视野,2016(3):389.
[2] 牛慧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浅析[J].新西部(中旬刊),2015(3):114.
[3] 刘京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5):21-23.
[4] 梁 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D].东北农业大学,2015.
[5] 白 洁.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张 辰(1990.12),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
彭 静(1982.11),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运输与物流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