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区:打造人才高地
2019-04-15
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
人才一词,越来越时髦,几乎每个地区都在提“以人为本”,都在宣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对于人才的重视,在古代就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管仲就第一次提出用人要“任其所长”的理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呐喊。
自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以来,到现在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人才在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正因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各级各地开发区也正在努力以各种手段,吸引人才,打造人才高地。
2018年5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进行了2017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车轮道路模拟试验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和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的“大规格柔性抗辐照玻璃产品”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铝合金车轮制造商,从单一铝车轮制造企业已发展成为集铝车轮制造、汽车底盘、动力总成、车身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产品表面处理、模具制造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秦皇岛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自2000年创办至今业绩显著,研发生产的空间用抗辐照玻璃产品填补了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多项空白,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用抗辐照玻璃盖片唯一一家合格供应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5%以上。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开发区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多渠道、多途径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高科技创新型、高层次管理型以及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秦皇岛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了高端人才,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昆山高新区通过健全八项人才工作制度,聚焦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甚至是颠覆性成果。据统计,全区拥有“千人计划”人才37名,占全市的近1/3,全市5个“万人计划”人才全都在高新区。此外,昆山高新区还拥有省市“双创”人才和团队超200个,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9个。从“产业集聚人才”到“人才引领产业”,昆山高新区除拓宽渠道引人才,更重视立足本土育人才,通过传统产业人才工匠化培养、重点产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新兴产业人才团队化培养,持续释放引才育才“强引力”,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以昆山杜克大学为例,继成立计算机图像技术研究中心后,又与昆山工研院合作成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曙光、澜起科技合作建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汇集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这将进一步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进程。
创新创业需要人才,人才的“制高点”决定发展的“制高点”。多年来,天津开发区始终围繞高新、高质、高端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各类载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自去年发布开发区促进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落实天津市“海河英才”计划,区内已经汇聚高层次人才1.5万人,各类高级人才1600余人,入选“千人计划”112人次。在“泰达人才季”系列活动中,开发区将从“引、用、育、留”多个层面,包括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校园人才等多个层次,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更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宽广的创新创业平台。
人才大多产生于学校教育之中,这就将学校与开发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2018年4月11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人才基地签约仪式在外高桥举行。该基地以自贸区保税区域为核心,协同五大街镇、五大高校,构建起了一张人才培育发展的“大网”。自贸区保税区域人才基地由保税区管理局人力资源处牵头,上海自贸区国际人才中心承办。高校梯队中,有上海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5所高校;街镇方面,基地与高行镇、高桥镇和沪东新村街道就业办,以及三林镇和周家渡街道就业办联手合作。据介绍,自贸区保税区域人才基地在自贸区内首创了“管委会-街镇-高校”三方合作模式,与相关街镇及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人才基地建立后,将深化人才管理服务制度创新,切实贯彻学有所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架设人才与企业的桥梁,打造大学生实习、实践、就业、辅导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促进自贸区的人才发展和建设。最新发布的《上海自贸区保税区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自贸区成立4年多以来,注册企业达4.8万家,外资企业已经超过七成。催生行业热点及人才需求同时,也带来国际人才资源新一轮竞争。
签约仪式结束后,现场还举行了2018自贸区保税区域春季人才招聘会,来自园区的155家企业提供了2086个就业岗位,其中包括施坦威钢琴、联想、安靠、畅联物流、莫仕机械、东方汇文、沙特基础工业等知名企业,其中51.2%为外资企业,32.3%为国有企业。另外招聘会还邀请了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20所对口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近2500人参加。
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开发区的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要想马儿跑到好,就得马儿吃的饱”,开发区想要留住人才,让其安心在区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就必须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其提供较为稳定的生活和物质保障,包括解决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实际困难。2018年8月23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召开车都英才政策兑现大会,对96名高层次人才给予4243万元资助和奖励,其中首期发放1701万元。除了资金激励外,该区对人才还提供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父母养老等服务。此次入选的96名高层次人才来自辖区37家企业。其中,入选车都产业领军人才的14人将分别获得100万元资助,入选车都产业优秀人才的37人将分别获得60万元资助,入选车都青创人才的8人将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入选车都产业技能人才的37人将分别获得9万至24万元不等的资助。近年来,武汉开发区大力实施人才兴区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截至2018年8月,武汉开发区共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人327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00名、在岗各类技能人才8.7万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平台38个。
近年來,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纳贤引智·人才强区”的目标,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一手强化人才引进渠道,一手夯实人才队伍培育,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改革的试验田、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优势,以国家级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以各园区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企业为载体,注重在实际业务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通过《开发区鼓励留学人员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入驻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开发区人才引进办法(暂行)》,对来自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等有意向来呼和浩特市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了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基地,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为驻区的各类人才在发挥自身价值、实现生产转化之间搭起了桥梁,真正实现培养一个、发展一个。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重点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考虑,通过每年的人才储备、急需紧缺型人才招聘工作和各类人才培训,重点引进开拓型、创造型、领军型的人才,建立和完善鼓励人才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既引进“高精尖”人才,也同步培育“短平快”人才,一步步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局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开发区要发展壮大,需要尽一切可能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真正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为推动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开发区各项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各级各地开发区不断优化环境,引进人才,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切实推动开发区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本文由本刊编辑梦竹据相关资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