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存款保险与显性存款保险对银行道德风险影响的比较分析
2019-04-15刘毡
刘毡
摘 要:存款保险制度在发挥稳定金融市场作用的同时,同时也存在激励道德风险产生的危害。不同的存款保险模式对于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激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建立存款保险下银行道德风险产生机制的三个模型,比较分析隐性与显性存款保险模式对银行道德风险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道德风险
2015年5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存款保险条例》,这意味着我国结束了实施长达20多年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并開始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政府的全额无偿担保使银行的风险承担意识薄弱,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有偿限额担保相比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冒险行为。
一、模型1:无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关系
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银行与存款人之间是双向约束的关系,如图1的①和②所示。存款人存入银行资金的前提是,银行要提供银行信用来保证资金的安全。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存款人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当市场传递出来的信息表示银行经营风险过大,银行信用不足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存款人会使用存款转移的方式直接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即图1中③所示的实线。为了防止资金的流失,银行会自觉谨慎经营,维持良好的信用,控制道德风险行为。
二、模型2:国家担保下银行、存款人、存款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国家提供的信用代替银行信用为银行担保,这使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双向约束关系变为存款人、银行、国家之间的单向约束,如图2的①和②所示。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存款人是否决定将资金存入银行取决于国家提供的信用状况,不再是银行的信用状况了。一般情况下,国家信用是较具有威信的,这使存款人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监督国家风险行为,因此,本该对银行实施的市场约束并没有随着提供信用主体的改变而转移,反而使存款人原来存在的市场约束缺失或极大萎缩,即图2中③所示的虚线。这样的结果是银行无成本的享受国家的担保,并可以不受存款人的约束开展业务,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这自然就加剧了银行的道德风险。
三、模型3: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存款人、存款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机构代替国家提供信用为银行担保,存款人、银行、国家之间的单向约束关系变为存款人、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单向约束关系了,如题3中①和②所示。代替银行信用的是存款保险机构提供的信用。显然,存款保险机构的信用没有国家的信用权威,且存款保险机构破产的概率比国家要高得多,它所提供的保险额度也有限,这都使存款人意识到即便将银行风险转移至存款保险机构也不能完全保证存款资金的安全,因此这激励存款人增加对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的市场监督,即图3中③所示的实线。此外,对于银行来说,也不能享受无成本的担保了,需要按照风险大小承担一定的成本,这也激励银行代理人努力工作、银行股东减少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高风险业务,增加对风险的关注,自觉提高银行信用。结果,在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的约束下,银行的道德风险程度减少。
结语
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使道德风险问题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存款保险模式可在不同程度上削减道德风险的产生。为了更高效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应首先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方面入手,合理构建存款保险体系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 琳.存款保险制度下民营银行道德风险及防范策略的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6.
[2] 杨 充,郑 胜,何 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缺陷的诱因[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2,22(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