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见成都

2019-04-15张茗

旅游纵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串串茅屋竹签

张茗

有人说“成都的好,住在那里的人不觉得,玩在那里的人不觉得,爱在那里的人不觉得,只有离开那里的人,才觉得。”是的,只要离开,就会开始想念。 成都,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名城。走入成都,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热情,成都人热爱生活,自带幽默,爱打麻将、爱喝茶、爱吃、爱耍……成都用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每一位前来的游人过客。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这座城市,真的很难。张艺谋为成都拍宣传片时,用了一句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句话的灵感是来自成都作家鲜琦的《新桃花源记》,文中写到,洋人行至成都,流连忘返,最后只给家人寄去一张字条,“锦城迷人暂难归。”无论是“不想离开” 还是“暂难归”,只有到过成都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等到恋恋不舍地离开后,又想着什么时候还能再见。

串串香的味觉思念

再一次见到成都,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了。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所住酒店后面的小巷里有一家串串香的店铺,这个店铺的名字中有两个字很奇特,它是颇具川渝地区饮食特色的“郡肝”。

郡肝是川渝地区特有的叫法,在华北地区被称为鸡胗或鸭胗,是禽类帮助进行消化的部位。国人讲究以形补形,郡肝不仅口感脆爽,还能消除积食,帮助消化,是涮火锅和串串香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我在成都了解到食用郡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一半郡肝切花刀,作为涮火锅的食材。另一种是去掉郡肝边角,只留中间厚厚的部分,然后切丁,用细长的竹签穿起来叫“小郡肝串串”,依旧放在翻滚的红油锅里烫熟,这种串串也被称为小郡肝串串香。

个人觉得,火锅、串串、冒菜、麻辣烫,就是川渝美食中的几个“表兄弟”,它们都可以理解成是火锅的另一种形式。那么具体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只有当地人会认真对待这一问题,而像我一样的过客,知道有微麻、麻辣、中辣、特辣之分时,感觉自己对成都饮食已经了解了很多。

成都的很多巷子里都能看到“钢管厂”的店招,这是因为多年前无缝钢管厂的一名女工,在春熙路推手推车叫卖串串香,由于采用成都火锅的口味,且食用便捷,日渐被人们认可,或许是为了凸显自家串串的味道正宗,于是很多店家都在自己的招牌上加入了“钢管厂”的字样。

第一次去吃串串香,距今将近20年了,当时是和成都的一位朋友在一条小巷里,如今已记不起那条巷子和店铺的名字,只是每每提及串串香时,脑海中总会浮现那位朋友的身影。还记得巷子的一侧摆放了大约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坐满了人,为了一顿美食我和朋友在路边坐等了一个多小时,也许这就是成都人休闲淡定的慢生活吧。

穿好的串串在屋内的货架上,自取自食,竹签上大到鳝鱼段,小到一根香菜,食材丰富而鲜美,吃过的竹签食客们会自觉放入桌子下面的桶中。那次吃串串,我从朋友那里学会了第一句四川话,“幺妹儿,数签签噻?”是说小妹妹来结账,只见她熟练地摇晃几下铁桶,里面的竹签瞬间呈现出高中低3种,并快速地报出了竹签的根数,竹签的长短代表了不同的价格,这种记账方式灵巧又便捷。

如今去的这家店铺是座两层的小楼,已经没有了路边摊的影子。店内的陈设也十分合理,传统的木质桌子中间镶嵌着石锅,巧妙的是桌子的右侧有一个洞,专门用来投放竹签的,据说有些店为了节省时间,已经采用称量签签的办法结算。大厅对面是一整排的冰鲜展柜,一层层陈列着各种肉类、禽类、蔬菜、海鲜等食材,每一类都品种繁多。之前朋友就和我讲过,在川渝地区任何生物都是可以拿来吃的。

服务员看我是一个人用餐,便安排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临窗而坐,可以看到街道上熙攘的过客。由于全部自选,确认了红油锅底后便不见了服务员的身影。蘸料在不远的桌子上,前后两排,干料、湿料均有,也是根据个人口味自选自拿。成都各家火锅店和串串香店的蘸料也颇有意思,麻辣鲜香之间,既有门类,如干碟、油碟,还有流派,如主辣还是主麻,对于成都人有天壤之别,对于我却是毫厘之间。

环顾四周,发现还有同我一样一个人用餐的食客,时不时朝我这里瞟上几眼。有人说,火锅和串串香这类食物虽好,却是一群人的狂欢,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其乐融融。我想一个人吃也有独享的乐趣,一边吃着一边是满满的回忆。一直在用微信邀约同行的两位朋友,希望她们能参与到这火热的美味中,不时望一下窗外,夜色中街道上仍有行人川流不息。

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曾出现过一种饮食方式,就是几个不相识的顾客共用一只火锅汤底,锅内隔出若干小格,这可能就是九宫格的前身吧。吃时每人各占一格,各自涮各自点的食材,锅底的钱按人头分摊。这方式当时火热了一阵子,经济实惠是一方面,吸引大家的应该是在用餐中彼此都会有一定的交流,反正是陌生人,天气、社会、生活、工作、情感、家庭,大家聊得不亦乐乎,也许一顿饭就成了朋友。

在回酒店的途中,小巷里很多的美食小店仍然灯火通明,店内觥筹交错,也不乏像我一样的食客,一个人在那里吃得心无旁骛。

是的,在成都,即使你一个人,也可以去吃冒菜、烧菜、蒸菜,吃兔头,吃脑花,吃夫妻肺片,吃豆汤饭、豆花饭、铁板饭,吃钵钵鸡,吃串串香,吃火锅,喝藕汤、蹄花汤,还能去吃酸辣粉、肥肠粉,然后喊“幺妹儿,加一个结子(打结的猪小肠)”可以吃得淡定、丰盈而自在。当然,有可能和人拼桌,还有可能会被安排到屋檐下、过道里,甚至大街上。

忽然觉得,在任何环境下随时都可以好好吃顿美食,这才是成都最大的魅力,这座城市默默地酝酿了这么多种花样独特的美味,就是等着你来品尝。

如果说,味觉这东西,足以唤醒回忆来消解现实的乏味,抵抗时光流逝带来的焦虑。这样看来,总有一天,你会怀念一个人、两个人或一群人,以及和他们一起在成都食用美味的日子。

“草堂北邻”盖碗茶

冯至在他的著作《杜甫传》中写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现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是成都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座标。

2000年,第一次到成都旅游,成都的好友也是第一个推荐的杜甫草堂,并向我讲述,杜甫是因何携家眷入蜀,到成都后,友人帮助他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畔,建造了茅屋。虽然只度过了4年的时光,却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灵性与诗意。

杜甫一家离开成都后,草堂破败。历尽千年沧桑,今天我们见到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后建造的,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内的“茅屋故居”则是依据杜甫的诗篇,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遗址上按原貌重新建造的。

两个月前,再次和友人游览杜甫草堂,虽是故地重游,但已物是人非,同样在秋天到访,如今多了些雨雾濛濛。草堂依旧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蜿蜒于桥亭之间,曲径通幽处花径柴门,由于游客的稀少,显得格外的自然清幽。

我和友人沿着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少陵碑亭一路游览。“茅屋故居”就隐映在溪流环抱,高楠修竹之中。院内“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都是杜甫诗句的写照。茅屋正中为堂屋,左右卧室,东面厨房,是典型的成都民居风格。这一切对当时动乱和漂泊中的杜甫不仅是世外桃源,也是心灵的栖息地,在暂时安定的几年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注入了诗人的灵魂,充满着诗情画意。

经“茅屋故居”沿小径前行,悠然低沉的古琴声不绝于耳,绿荫翠影间一座茅屋映入眼帘,屋檐下的匾额上书有“草堂北邻”。据说是继发现茅屋故居遗址后,在草堂园又发现的两处唐代遗址,人们推测是杜甫邻居的房舍。也许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壓枝低”的黄四娘家,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老翁家,又或者是“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的富绅家。不论是谁,皆因有了杜甫不朽的诗句,这些人家才能得以流传千古。

“草堂北邻”对着一池碧水,院落一侧,几株粗枝大叶的芭蕉郁郁葱葱。茅屋门前,左右各摆放着两张木桌和几把木椅,上面铺有桌旗陈列着茶具,几位着传统装束的成都女孩娉婷左右,俨然一处风雅别致的品茶场所。有人说,成都的茶馆无处不在。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在成都人眼里,喝茶是如此的恬适、平常。

与友人相继落座后,由我用盖碗为友人泡茶。盖碗茶是诞生于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有天地人和之意。成都女孩推荐的是产自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此茶由鲜嫩茶芽精选而成,冲泡时讲究水温,入口细细品味,唇齿留香,神静气宁。

“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郑板桥的这段诗文与当时的场景不谋而同。我认为,这样的景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遇到了,可以是萍水相逢的客,也可以是诗酒添香的友,一个懂字便胜却所有。

品茶除清幽的环境外,还得有志趣相投的逸友,明代茶人张源在《茶录》中记云:“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全无”。正值斜风细雨,很多游人纷纷躲到室内或加快了脚步,恰有硕大的树叶飘落于茶案上,更增加了趣味和意境,我和友人相对一笑,继续浅斟慢饮。

我们每个人对一座城市的评价都是据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访问中国时,到成都游览杜甫草堂后,大加赞赏:“感谢你们让我有幸参观了如此美丽和宁静之地”。也在这“草堂北邻”相同的位置,品尝了盖碗茶,并学习了品盖碗茶的技巧。最后连说了两句:“我一定会再来。”

成都,就是这样一座非常个性化的城市,首相也好,普通人也罢,好与不好全在于你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座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喜欢一座城市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像喜欢一个人,就像赵雷的那首《成都》“在这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

猜你喜欢

串串茅屋竹签
竹签,算筹
红歌串串烧
会“动”的竹签
茅屋
茅屋
竹签陀螺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