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化大数据技术的认识论价值
2019-04-15王永峰
王永峰
摘要:在知识信息化、认识感性化、工作智器化的今天,理性与感性越来越被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传统认识因环境、经验等,造成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甚至排斥和贬低理性认识。影视化的大数据技术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平台和方法,促使我们克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关键词:理性认识局限性;感性认识局限性;虚拟实践;交流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1-0070-02
在影视化的大数据环境下,认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特点,知识以各种媒体信息方式传递,认知能力与数据或媒体能力成正比关系,从数据创造主体来看,与数字专业无关,与数据应用直接相关。
一、影视化大数据增加了认识来源
信息化的认识,其实践认识也转变为虚拟实践认识。认识的辩证运动,因为感性认识不再需要亲身体验,使认识产生的根源、目的、动力、方式都与传统经验认识有了差距,尤其是影视化大数据作为理性认识,无需人工加工认识结果,数据化与可视化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结合。认识的反作用也不再遵循传统认识路线,而是直接将认识数据作为理性判断的依据。感性认识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再是个体性的经验升华,而是数据化的批量加工,其信息交流方式和效果成为感性认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其算法成为理性升华的主要方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又突出的表现为实践交流性认识和信息符号化认识。与学生讨论实践和交流对认识的作用之后,演示平行线和同心圆视觉差异图做思维测试题——我们靠什么相信我们的认识,测试学生的思维习惯(主要测试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眼睛会欺骗我们,而我们的理性分析往往又会出错,我们是相信眼睛呢,还是相信经验后的直觉呢,还是相信理性分析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影视化大数据增加了基本认识形式
我们需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靠什么方式来认识,才能得到可靠的认识呢?总结整个认识论发展史,从先验论到经验论,从唯理论到经验论,从唯名论到唯实论,从逻辑主义到实证主义,无非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基本认识形式不同斗争的方式,各持一端,这在马克思的认识发展论中已经很好地解决,但对各种认识的形式的作用和局限性沒有讨论,让学生不容易把握,甚至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仍然会犯传统认识论错误,要么走向极端经验论,要么走向极端唯理论。
三、影视化大数据对感性和理性局限性的克服
影视化大数据成为认识来源,认识形式,甚至是认识内容,并且克服认识论错误倾向呢?举例说明:用对比图解的方式简单介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特点之后,用案例的方式介绍感性认识与理论认识的作用及局限性。如用“魏根纳大陆漂移说”和“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的发现,说明感性认识的作用,是认识来源、理性基础。但同时用“达依尔棋盘装粮”、数字钱包、虚拟经济、文化战争等案例介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受时空、感知能力约束。强调实践作用后,有学生会走向极端——知识无用论,强调实践的有限性又会导致不可知论。这就可以用卢瑟福的学生实验、海王星的发现、虚拟理性财富网盘等案例介绍理性认识的作用:系统性、普遍性、指导性。并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时间多,实践的时间少?为什么研究生查文献的时间多,实验的时间少?让学生稍稍思考之后,给出理性思考启示:“孙悟空技艺高超,天下无敌,但因缺少思想和信仰,做不了齐天大圣,只能自封。一个人无信仰和思想,则平庸和盲目,一个组织无核心目标则不成团队,一个民族无价值观认同则不统一,一个国家无先进理论指导则不稳定。”这就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理性认识的价值和作用。接着介绍理性认识的有限性——受逻辑条件和思维方式约束,可用“芝诺悖论”、“1元钱等于1分钱”的逻辑推理和对“教条主义害死人”的解读,说明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四、将认识的辩证运动融入到如何克服认识基本形式的局限性。
充分认识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用和局限性后,提问:如何克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限性?则从以下五方面尝试回答。
第一方面,影视化大数据技术可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效统一。将数据形象化、视觉化处理,变数据符号符合人有感性认识特点,再将数据依据一定的规律和方面系统整合,从而避免感性的、经验的认识与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对立,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拉出丝来纺织知识之网,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应当像蜜蜂,工蜂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然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酿出蜜来。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生活中无法将二者区分,又无法将二者统一,而影视化大数据技术则使这两种对立的认识直接融合在一起。
第二方面,影视化大数据让我们可以快速高效地掌握大量有效的感性材料。传统认识方法一是需要勇于实践,二是需要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可在影视化大数据技术方面,只需要部分实践经验即可制定出“全局方案”,让众多的数据成为可调查分析的对象。影视化大数据借用虚拟方式,将虚拟实践、虚拟实验和虚拟认识呈现出来。数据化认识其本质就是感性认识数字化、逻辑化和信息化。并判断在感性实践的成本太大条件下,虚拟实践自然会成为主流,影视化大数据方式认识将成为认识的主流方法。
第三方面,继数学、逻辑学、哲学等方法之后,影视化大数据作为第四种思维认识工作,能快速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科学。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可影视化大数据是无限的。传统思维方式需要讲究思考方法和技巧,如“万有引力定理”的发现和琼瑶小说下的爱情幻觉现象,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才能升华。可影视化大数据则是直接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加工和制作。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如果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认识。
第四方面,影视化大数据更容易统计非理性因素的认识作用。非理性認识作为感性和理性背后的潜在力量,虽不参与理性加工,但能调动、调整和改善主体认识的主动性。而影视化大数据不仅能处理认识形式和内容,还能对主体进行分析,从而使认识主体能有更好的掌握,使主体勇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认识主体摆脱厌烦思考、畏惧思考、躲避思考的状态,从而使主体态度取向发生改变。
第五方面,影视化大数据技术是检验认识的另一种标准。影视化大数据技术将每个人的实践数据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被检验和发展。数据认识的来源和分析方法都依赖数据源,其准确性和科学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吕乃基.大数据与认识论[J].中国软科学,2014,(09):34-45.
[2]邓素文.从旁观者认识论到经验认识论:教师教育课程的认识论转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01):21-25.
[3]郑旭东,杨九民,苗浩.反思性实践的认识论:教学设计实践审视与教学设计人员成长的新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25-29+39.
[4]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5):11-14.
[5]郑旭东,杨九民,苗浩.反思性实践的认识论:教学设计实践审视与教学设计人员成长的新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25-29+39.
[6]刘大军,黄甫全,左璜.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1):34-43.
Epistemological Valu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WANG YONG-fe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Liaoning 110136,China)
Abstract:Nowadays,with the information of knowledge,the sensi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knowledge,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are more and more unified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and the traditional cognition is unable to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organically du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or even to reject and degrade the rational cognition.The big data technolog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vides a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our understanding,and urges u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rat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rational knowledge;limited perceptual knowledge;limited virtual practice;communicative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