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6例角膜移植术后延伸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

2019-04-15孙秋萍王志中朱小丽李文静周兴玲陈媛媛

眼科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移植术角膜出院

孙秋萍,王志中,朱小丽,李文静,周兴玲,陈媛媛

(解放军第474医院 1.全军眼科中心;2.中医康复理疗科,乌鲁木齐 830013)

角膜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各种角膜疾病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身心影响[1]。研究[2-3]显示角膜移植患者回家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仍然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延伸护理是常规医院内的护理服务的延续,即在出院后通过电话回访、门诊定期随访、微信留言等多种方式给予患者多项延伸服务,其对于疾病的复发、预防及后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改善均有积极的意义,是医院面向社会积极有效的服务方式[4-6]。因此,角膜移植术后做好相应的护理回访工作,将优质护理服务从患者住院延伸至家庭是十分必要的[7-8]。本文旨在探讨延伸护理干预对角膜移植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护理干预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2013年1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474医院眼科做角膜移植术后出院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36)和延伸护理组(n=35),常规护理组于患者出院后在前2个月每周回访1次,以后每个月回访1次,连续2年;延伸护理组由角膜移植教育小组于患者出院后前2个月每周回访1次,以后每个月回访1次,连续2年,第3年每3个月回访1次,由角膜移植教育小组进行3年回访护理。

1.2 方法

1.2.1 回访成员

为角膜移植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对患者病情全面了解,便于对患者进行延伸护理回访和指导。

1.2.2 回访内容

角膜移植患者视力、用药、排异反应、门诊随访及相关健康知识、心理问题。

护理回访工作的具体实施护理延伸服务涉及到角膜移植出院患者及家属的回访及指导。

1.3 角膜移植患者的回访

1.3.1 设计制定

角膜移植患者及家属的回访登记表和评价表,设计建立电子病例档案,方便查阅及资料数据的整理和收集。建立角膜移植个人档案,包括个人史、文化程度、角膜移植时间及回访时间等。重要病史情况,以表格式表示。治疗用药情况等。评估患者的遵医行为,评估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情况等。设计并对角膜移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每季度做1次调查,对低条目的项目及时整改并继续追踪持续改进。

1.4 回访制度

1.4.1 制定护理回访流程

对角膜移植患者出院后1周进行首次电话回访,常规护理组于患者出院后在前2个月每周回访1次,以后每个月回访1次,连续2年,满3年回访1次;延伸护理组由角膜移植教育小组于患者出院后前2个月每周回访1次,以后每个月回访1次,连续2年,第3年每3个月回访1次,每季度进行1次满意度回访。

1.4.2 回访的形式

电话回访、短信和微信平台、门诊随访等多种形式。

1.4.3 满意度调查

每季度进行1次满意度调查。征询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工作。对于回访时出现的低条目项目及时进行讨论整改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不同需求。

1.4.4 制定健康教育手册

制定多种类型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发放给患者及家属。

1.5 评价方法

1.5.1 评价工具

采用APGAR家庭功能评估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分别对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家庭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APGAR家庭功能评估表由5个项目组成,分别为家庭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亲密度,分为3级评分,通常以7~10分定义为家庭应对无障碍,4~6分定义为中度家庭应对障碍,0~3分为重度家庭应对障碍,即分值越高,家庭应对能力越好;SF-36被广泛应用于生命质量测定、疾病负担评估,从躯体和精神两方面对患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数越高,生命质量越高、疾病负担越小。

1.5.2 遵医行为

结合临床,自行设计院外角膜移植术后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内容包括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2个方面,根据患者的记录将结果分为遵医行为依从性达标和未达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开始纳入共计84例患者,研究期间有13例失访(延伸护理组7例,常规护理组6例),最终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37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2.2 2组矫正视力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分别记录角膜移植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术后3年的平均矫正视力变化,发现在术前两组患者视力均低于0.1,随着时间变化,两组患者视力均不断提高,但是直至术后3年两组均无矫正视力≥1.0的患者,分别对每个时间点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和术后3年延伸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2组患者矫正视力在不同时间点变化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 of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2.3 2组护理前后各项量表评分比较

在3年的护理随访过程中,2组护理前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延伸护理组家庭功能与生活在质量评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护理组2项指标评分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2组遵医行为比较

延伸护理组在遵医嘱服药与定期复诊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延伸护理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著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5)。

表3 2组各项量表评分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3 2组各项量表评分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

?

表4 2组在遵医嘱行为方面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ompliance of prescribed behavior between two groups

表5 2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延伸护理与常规护理2组在角膜移植手术后较术前视力均明显改善,而术后1周、2年及3年各时间点视力检测无明显差别,表明术后的视力会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会随着不同护理模式服务而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同时研究[9]表明:延伸护理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患者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会得到相应的满足,患者主动按医嘱服药和定期复诊的意愿增强,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术后检查机会与意外情况的处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

延伸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依从性。当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健康教育的内容逐渐淡忘,而延伸护理回访能维持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遵医行为,可以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点眼药水,随时为患者解决问题[10-11]。本研究通过对角膜移植患者实施延伸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按医嘱服药与定期复诊2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变,表明延伸护理能有效提高角膜移植术后患者的依从性和遵医行为。提示延伸护理作为住院患者护理的延伸,可以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不间断的连续的跟踪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能有效地保障角膜移植患者院外的延续治疗和护理效果。

角膜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排斥反应、青光眼、感染、缝线脱落及屈光不正等,其与手术方式、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服务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电话、短信、门诊、网络等形式回访与延伸护理服务,提高了角膜移植患者及家属出院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免疫排斥、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本研究观察样本量较少,在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中,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提示今后仍需要作进一步调查与研究。

综上所述,延伸护理服务的开展对角膜移植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大大提高,延伸护理服务是护理专业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良好体现。延伸护理有助于患者医院到居家的平稳过渡。

猜你喜欢

移植术角膜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变形的角膜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超薄角膜瓣LASIK与LASEK的观察对比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