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爱的语言

2019-04-15云南师大附小金牛校区陈柯颖

奥秘(创新大赛)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卷礼物语言

云南师大附小金牛校区 陈柯颖

该项目荣获第32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正确教育孩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是不同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可是他们却不一定了解孩子需要何种爱的方式,如果爱的给予没有真正建立在孩子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孩子就很难完全感知到父母的爱。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父母是真爱自己的。对爱错位的理解,也许通过家长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求,依循孩子的感受去输送爱,那么爱的能量就能充满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相信在这个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可是基于各种因素,父母们传递的爱的信息却不能100%地到达孩子的心灵。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未能考虑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按照自己的感受给出以自我感知为主的爱,而孩子却因为个体的不同,对爱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爱的不匹配。父母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给予爱,长此以往会怎样呢?会不会出现给予爱的家长委屈,而接受爱的孩子却不领情呢?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在合理范围内,按照孩子的需求付出爱,这才是正确的给予方式,当父母与孩子间建立起爱的通道时,也许家长说:“没关系”,而孩子听到的却是:“我爱你!”。

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儿童最希望得到家长哪种方式的关爱,呼吁家长多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给予孩子贴心的爱。

2.通过实践,学会调查问卷设计、街头调查技巧,学会分类统计、数据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成果

(一)父母的爱,孩子知多少

爸爸、妈妈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不管多累都会想方设法地带着我们去玩,我们生病了,父母总是最着急的,甚至比我们自己都紧张,他们还喜欢把我们搂在怀里,又亲又抱的……可是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强烈的爱。

在调查问卷“你的父母有多爱你”这一题中,有86%的受访同学确信父母是非常爱自己的,而13%的同学却不这样认为。

调查结果1

调查结果2

(二)爱的五种语言

父母掏心掏肝地爱孩子,可有的孩子却不领情,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是因为孩子需要的爱与父母给予的爱不匹配造成的。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把爱的表达方式分为五种(也就是爱的五种语言):

1.肯定的语言 WORDS OF AFFIRMATION:

肯定的语言有很强的力量,用它可以向对方表达赞扬和欣赏,这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称赞的话,可以让我活两个月。在家庭里面广泛流传的消极语言带给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自卑感,让他们成长后容易在难题面前退却。

2.精心的时刻 QUALITY TIME:

完全放下一切的干扰,和孩子很亲密的在一起,彼此沟通,彼此关心,彼此陪伴,这是特别留给对方的专注时光。这是一种很有力的爱的传递工具。孩子的情感将得到爱的浇灌,生命由此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接受礼物 RECEIVING OF GIFT:

礼物是爱的象征,也是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爱的语言。礼物未必是昂贵的,却需要是用心的。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这都是一种有力的爱的传递。

4.关爱的行动 ACT OF SERVICES:

当我们长大了会常常回忆:“我病了的时候,妈妈夜里起来好几次摸我的额头。”“爸爸冬天把我的小手紧紧包在他暖和的大手里,好温暖。”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其实会一直记住,他们从父母的这些行动里感受到父母最浓烈而无声的爱。父母给了一些孩子自己没法办到的事情,这些将会成为孩子的模仿来源,从而有一颗爱他人的心。在父母无声地为孩子做着什么时,孩子总是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爱我”。

5.身体的接触 PHYSICAL TOUCH:

这是无法用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被经常拥抱、亲吻的婴孩,比起那些长期无人理会、与亲人身体疏远的小孩,情绪发展会更加健康。学龄前的孩子非常喜欢爸妈贴心的拥抱,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睡前让家长进行背部按摩,就算他的精力依旧很旺盛,但是按摩带来的舒服,能让孩子满足地入睡,而且能感受到父母很爱他。当早晨离开孩子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会让孩子一天都充满安全感。当孩子向你诉说在幼儿园受到的“委屈”时,及时给他一个拥抱,帮孩子重新建立与人互动的信心。

没有爱或缺少爱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差,言语、动作发育迟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关心与爱的孩子。因此,爱和情感上的满足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精神“营养品”。家长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心和关怀,以保证感情平衡。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爱抚孩子,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经验表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融洽,烦恼就越少,成长就更健康,在温暖和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懂得关心父母和他人。

(三)爱的错配

孩子不能接收到足够的爱并不是因为家长不爱孩子,或者不愿意付出爱,而是因为家长们用错了“爱的语言”。为了了解孩子需要的“爱语”和家长使用的“爱语”是否匹配,我在调查表中分别针对同一家庭的孩子和家长设计了这样两项内容,请他们分别填写。

孩子填写的内容:

父母的以下行为,哪一种会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

A.肯定的语言(表扬鼓励我)

B.精心时刻(专注地陪伴我)

C.接受父母的礼物

D.关爱的行动(生活中的关心)

E.和你亲密接触(亲亲、抱抱、抚摸)

请按优先顺序排列

父母填写的内容:

您经常用以下哪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A.肯定的语言

B.精心时刻

C.送礼物

D.关爱的行动

E.亲密接触孩子

请按优先顺序排列

调查表回收后,我根据如下规则做了统计分析:第1项相同的记1分,不同记0分,以此类推,仅统计前3项。满分3分,视为“爱语高度匹配”,2分视为“爱语基本匹配”,1分视为“爱语不太匹配”,0分代表“爱语基本不匹配”。调查结果,平均分是0.95分,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爱语”基本不匹配。

调查结果3

为什么“爱语”的匹配度那么低呢?也许是大人们并不知道孩子对爱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总是用自认为“对”的方式来爱我们,这就容易造成爱的错配。

那么儿童最容易接受的“爱语”是什么呢?经过数据分析,我发现排第一位的是“肯定的语言”。

调查结果4

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在向孩子表达爱时,最喜欢使用的主要方式也是“肯定的语言”,但其他项就不那么一致了。

调查结果5

对比

看得出“肯定的语言”既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爱语,也是家长们最愿意给予的爱的表达方式,看来现在的孩子确实很需要肯定和鼓励。可第二受孩子们欢迎的爱语——精心时刻,家长们却并不乐于使用。也许是家长们都太忙了,或者是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而27%的家长愿意用亲密的接触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可是孩子们好像并不买账,仅有5%的孩子喜欢这种“爱语”。

当然以上的统计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每一个人对爱的感受都不同,有的孩子喜欢这种,有的更喜欢另一种,只有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爱的建议

(一)付出精准的爱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充满了负面情绪,学习吃力、攻击性强、不合群,喜欢哗众取宠,笑话别人或者和家长、老师对抗,其实这些都是缺少爱的表现。当一个人心中充满了爱,生活态度就会积极乐观,学习生活就能按部就班形成好的习惯。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吝惜给予孩子更多、更精准的爱。如果之前爱的给予有遗憾,没关系,从现在开始试着用“爱的五种语言”中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来爱孩子。

在爱的五种语言中,父母最不愿也最难达成的就是精心时刻,因为这个部分占用父母时间是最多的,父母作为社会人,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应付工作、各种社会关系、自我提升……时间这么分摊下来,能给孩子的单独时间也就廖廖了,因此父母喜欢选择一些能立竿见影的方式去表达对孩子的爱意,如送礼物,父母拼尽时间挣来的金钱,给孩子买这买那,父母可能想的是:孩子,你看爸妈多爱你,我们辛苦挣来的钱,为你我们毫不怜惜。可孩子还是觉得父母不爱他,孩子要的是父母的时间,在孩子心中,你分给他多少时间,就代表他在你心目中有多重要。他希望快乐的时光能与你共度,悲伤、迷茫的时候有你温暖的陪伴,遇到困难时有你坚定的支持,取得成功时能看到你赞许的目光……而不是没有温度、情感、语言的一个个精致的礼物。给对方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你的付出才有价值。

要表达爱,永远不嫌迟。

如果一时不知道怎样来表达爱的语言,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定一个目标,连续一个月,每天给你的孩子以不同形式的肯定,可以从表情、眼神、动作等来传达你对孩子的肯定。不论孩子所做的事情结果如何,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当你在看报纸、杂志和书籍;或者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留意其中所用的肯定言词。而观察人们交谈时,则把那些肯定的字句,记在笔记本里。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肯定的言语是孩子前进的动力,也会让他直观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

倾听孩子谈谈他的一天。花时间陪孩子玩游戏。一年至少有一次,全家一起去度假。跟他散步,说说彼此的悄悄话,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问题通过轻松的方式化解。

让大自然引导你。为你的孩子找一件礼物,那也许是一块石头、一根短棒,或者一朵花。准备一本“礼物点子笔记本”。每一次你听见孩子说:“我真喜欢那个……”,或者“哦,我真喜欢有一个那样的东西!”把它写在你的笔记本里。注意地听,你会有一张相当像样的单子,当你要送礼物的时候,可以用它作为指南。

(二)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让孩子填写调查问卷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孩子对爱的需求,当然这有时也不一定准确。家长还可以通过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得知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孩子常为你做礼物。当包装好了,送给你的时候,在他或她的眼里有特别的欢欣;由此推测孩子主要爱的语言,大概是“接受礼物”。他送你礼物,是因为他渴望收到礼物。如果,你察觉你的儿子或女儿,总是试着帮助弟弟或妹妹,那大概表示,他或她的主要爱的语言是“服务的行动”。如果他或她时常告诉你,你有多好看、你是多么好的母亲或父亲、你做事做得多好,那么显示他或她的主要爱语是“肯定的言词”。

这一切对孩子而言,是潜意识的。也就是说,孩子并非有意识的想着:如果,我送一个礼物给父母,他们也会送我一个礼物;如果我触摸父母,他们也会触摸我。她的行为只是被她自己情感的需要所引发。也许她已从经验中学到,当自己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某种反应;因此,他做什么或说什么,都为使自己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一切顺利,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们就会发展成有责任感的成人。相反的,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也许会违背可接受的标准,对没有满足他们需要的父母发怒,并且在不适当的地方寻找爱。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爱的滋养,爱的方式有很多很多,只要家长愿意俯下身来,温柔地搂着孩子,与他目光平视地交流,耐心地倾听并不着急地去判断他所说的是对或错,只是全然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去感知和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给他你的时间,那么你向孩子输送的爱的能量就可以被他完全地接收到。

有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无限美好,他们热爱生命,相信真、善、美,并乐于去传递爱,他们爱人、爱事、爱生活,他们充满了积极的力量,能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并拥有无限的创造力,而这一切需要的就是父母给予一份正确的爱。

花絮

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我收获很多,学会了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技巧。刚开始,我准备了100份调查表打算在学校里发放,第二天收回,但是第一天发下问卷,我就发现有的同学直接把家长的内容都“包办”了,这样一来调查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后来我决定换一种调查方式,我和爸妈在商场、公交站台、兴趣班、书城、人行道等不同的地方展开调查,每一张问卷都在我的“监督下”完成,保证了真实性。另外,头几次请家长配合调查都被拒绝了,我很沮丧,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放弃了大街上行色匆匆的路人,转战大人相对有空闲的场所,比如图书馆、兴趣班,然后面带微笑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师大附小的学生,想请您帮忙完成个调查……”,果然方法改一改,很多人都配合了。

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我也有点心得。刚开始,问卷里有一道题是:你在学校里的成绩怎么样?选项是: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会感到为难,要么不真实填写,要么直接不填。后来,我把问题改成: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选项为:喜欢、一般、不喜欢、不确定。改过之后,大家填写起来就不那么纠结了。所以我的经验是,问卷设计要站在受访对象的角度来考虑,尽量以人为本。

坦白地讲,刚开始我认为调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走个程序。问卷回收整理完数据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很多事并不像我们主观想象的那样。例如,我原以为同学们排第一位的爱语比例应该是接近的,每一种爱语的所占比例应该都是20%左右,谁知统计下来,肯定的言语占48%,而接受礼物只占2%,实在让我无法理解,可这就是事实。我想,今后做事情不能单凭想象,还是要经过认真的调查才行。

猜你喜欢

问卷礼物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我有我语言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