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辨识度趋同之时
2019-04-13流沙
流沙
乌镇、西塘、南浔……这些江南古镇从建筑形态上看,大致上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不同,那便是文化底蕴的不同,或者说是“故事”不同。
几百年前的建筑形态能如此趋同,背后其实是理念的趋同。
我们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现在的汽车外形越来越像,几十年前出现的像“甲壳虫”之类异形汽车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空气力学深入人心,所有的造车企业都在遵循这一物理常识和审美的统一,结果我们看到的汽车,在外形上是大体相同的,要识别一辆车往往需要从一些细节上把握,譬如车身线条、大灯、尾翼等等。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某种现象的趋同,恰恰是对科学的认同。反言之,当一种“科学”普及时,这个社会上就出现大量趋同性的事物。
当你走进银行营业厅,当你来到火车站,当你来到幼儿园或是小学……它们的内部陈设几乎是一致的,银行营业厅里的叫号声几乎是一样的,火车站里播音员的语速和声线也是一样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硬件配套也是大同小异的……
你会说,这个社会可能会越来越缺少个性,“千城一面”的城市将毁了文化传承。
真的是这样吗?
春节,我来到上海的南京东路,高楼鳞次栉比,肯德基、老凤祥、优衣库等连锁“店招”紧紧依附在花岗石包裹的大楼表皮上,这样的都市风景其实没有什么辨识度,无论在杭州、南京、北京还是深圳,商业街区的风景大同小异,你会有一种时空交错感,这是在哪里?
但是,在上海的南京东路上,店员的沪上方言告诉你,这里是上海;高楼群缝隙间的东方明珠塔告诉你,这里是上海;街区几十米就有一处引路牌告诉你,这里是上海……
在上海图书馆,我细细观看了大厅里的馆员荐书展览,用手机拍下了馆员们認为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样的小主题展览很精致,很贴心。是的,上海的辨识度不在于东方明珠塔,也不在于上海中心大厦,而在于你生活在这里的体验,这座城市总有一种特有的元素会触动你。
当你来到一座城市,如果发现你感受不到这座城市特色的时候,那么这座城市定然在管理上出了问题。
我想,一座城市是不是真的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相像的生活空间中,如果我们不用心去生活,日子就会像复印机一样不断重复着。是不是应该追问,当城市越来越趋同,当街区越来越趋同,当生活空间越来越趋同,连梦想也越来越趋同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这样一种能力:让城市更独特一点,让生活更美好一点?
这是对一座城市的考题,更是对人心的一种考题,它关乎一座城市里一颗心灵的幸福感受。
我想,我们已不必对抗“趋同”的潮流,而在于如何活出一个别样精彩的自己,就像空气力学主导下的汽车外形一样,我们仍然还有许多创新和创意的地方,车身线条、车身颜色、车大灯……细微变化,生活就会别有洞天。
(摘自《羊城晚报》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