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奋力开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9-04-13徐德明
本刊记者 徐德明
局长访谈:坚持育人为先、质量为本,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静海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今年,静海区按照全国教育大会、天津市教育大会总体部署和区委全会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静海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市静海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开祥。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静海区在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
孙开祥:我们全系统上下本着育人为先、质量为本、严格标准、协同共进的工作思路,全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为推动静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心用力:
一是普惠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以《静海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两年行动方案(2019—2020年)》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坚持公益普惠、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园,清理规范各类托幼园点,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整顿。持续开展“我的师爱·我的师责”主题教育,规范教师保教行为;实施“追求卓越”师资培训项目,开展幼儿园规范化管理大讲堂和幼儿园园长教师学术论坛;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监管,组织公办园园本课程框架交流展示活动,做好公办幼儿园等级提升评定,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把握实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第三轮标准化建设发展契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质量和水平。组织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做到“一校一案”。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完善中小学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和评价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教育部等部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提高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质量,下重拳治理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倾斜政策,狠抓薄弱校治理,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协调有关部门,健全推进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启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三是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全力推进高中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认真落实《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教学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做好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等改革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静海一中创客教室、静海四中理化生创新实验室等育人功能,推进实施品牌高中建设工程,使每所学校都能创建2—4个高中特色学科,全区要打造2—3所办学优质、特色鲜明的品牌高中。
四是创新发展职继教育。高水平完成静海区成职教中心提升办学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发挥天津市中职教育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结合静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加强区成职教中心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两个对接”。加强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深度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对接。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聘请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加强乡镇成校建设,围绕“乡村振兴计划”“对口帮扶困难村”等,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完成职业技能、农民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8万人次,确保学历教育在学人数800人以上。组织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支持康宁津园老年大学建设,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的新途径、新渠道。
五是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制定《静海区加强和改进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强化民办学校、民办幼儿园监管,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天津市翔宇力仁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的辐射作用,不断丰富教育发展内涵品质。实施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行“白名单”制度,实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常态化,建立联合监管长效机制。
记者:近年来,静海区注重写好立德树人新篇章。请问,静海区在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实招?
孙开祥: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南开大学时的重要指示批示,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首要前提,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我们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发挥主渠道育人功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中小学生“守则”“规范”践行落实,连续多年开展“知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做文明好学生”主题教育和“讲诚信、知敬畏、懂感恩、担责任、明荣辱”专题教育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少年传承中华美德、节水节粮节电等系列教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组织“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开展预防欺凌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教育培训,及时教育转化暂时困难学生。精准做好高中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二是加强体育美育工作。严格执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推进学生视力健康教育、视力健康综合干预、教室光环境达标等系列项目,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按照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文件要求,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提升。深化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推动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强化“8421”体育基地校建设。举办中小学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节和校园足球比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推进首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三是做好劳动、国防和科技教育工作。实施劳动育人工程,落实学校劳动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发挥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育人功能,推进落实中小学“实践课堂”建设,精心组织开展学生学习体验、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开展好科普调查体验、科技创意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用好《天津市中小幼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组织垃圾分类知识大赛,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校创建,并以此带动全社会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素质提升。
记者:协调推动各方面工作,完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率的保障机制,切实为教育发展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请您谈一谈静海区在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方面的举措。
孙开祥: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市委、区委要求,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定印发《天津市静海区2019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召开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暨警示教育会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责任清单”“任务清单”。
二是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落实“津冀1+5”教育合作协议,推进与周边河北省五市县在教科研、对口帮扶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定期会议制度、重大教育活动通报制度,开展教育改革发展论坛,积极构建六地优质品牌同类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年内各学段安排两所学校对口交流。同时,全面加强对甘肃镇原县、西藏卡若区两个对口帮扶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落实学校对口帮扶全覆盖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指导、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培训力度。做好“双万双服”“海河英才”计划等工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是推进依法治校。贯彻《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和“七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举办静海区第十届教职工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开展“法律进机关”和“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推动学校章程修订完善。做好校方责任险和其他社会保险投保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范做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招生工作,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组织好各类考试报名组考工作。落实《静海区教育系统创建天津市文明城区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明城区创建进程,打造文明校园,巩固创建成果。
四是做好教育督导工作。制定《静海区兼职督学和责任督学聘任管理办法》,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做好30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推动指导和评估验收,完成市级巡回督导工作。做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全力推进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完成100所村办幼儿园和备案托幼点评估验收任务。推进静海区第六中学等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完善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区域亮点:创建名师名校名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高水平发展
“继续实施‘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培育学科名法、打造学科名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高水平发展。”谈到静海区创建名师名校名城的做法,孙开祥开门见山地说。
据了解,静海区大力实施骨干教师“624”培养工程,命名了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静海区组织了名师遴选工作,更新教师信息技术融合的理念,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本领。
一方面,该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6000万元完成“三通两平台”基础项目建设,优化88个单位和45所学校的视频会议和同步教学系统,自主研发“静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和“静海教师教研学习培训直录播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全面推广。加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兼职骨干教研队伍建设,截至2018年底,静海区已经培养了30余名乡镇(校)级“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兼职教研员和近百名学校技术骨干教师。他们在各学校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在12个技术交流指导微信群中非常活跃,及时给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目前,他们正承担着区“微课制作与使用”专题培训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朱玉宾名师工作室”和部级名师工作室“鸿儒信息技术工作室”为样板,建立网上“名师工作室”制度,把网络教研模式推广到全区,覆盖所有学段和学科,全区400多个各级名师工作室已在教研平台开展日常教研活动。
另一方面,静海区始终把提升队伍专业素质作为促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的做法是: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区领导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从2015年起,每年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至今共交流教师458人、校长68人。三是建立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每年各校生源变化,教育局统筹调整教职工编制。同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聘用合同制教师弥补部分学校在编教师之不足。从2013年开始,静海区每年都组织全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5300余名教师参加初赛,1400余名教师参加复赛,500余名教师参加决赛。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2018年,14节课获国家级一等奖,34节课获国家级二等奖。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6年—2018年,静海区教师的晒课数量分别为783节、2078节和1008节,均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