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晚年的伦勃朗自画像
2019-04-13编辑张敏
编辑=张敏
对页《自画像》作品年代:1658133.7×103.8cm布面油画纽约弗里克美术馆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欧洲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荷兰绘画大师。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荷兰的莱顿市,后早年师从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不可否认,伦勃朗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留下了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腐蚀版画、2000多幅素描和100多幅自画像。他的一生光辉、坎坷,也是人类精神与多舛命运抗争的一生。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
1642年的人生转折
伦勃朗在年轻的时候显现出了他在艺术上的所有天分,那个时候的他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并且接了大量的绘画订单,生活非常富裕。表现在自画像上,当时他的自画像意气风发,头发梳得很整齐,常常换着不同的高档服装和帽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黏稠的色料将脸部的肌理呈现得很漂亮,衣服半透明的覆盖和亮部的不透明都塑造得很精彩,技法丰富多样。
1632年到1642年,伦勃朗享受了10年顺利富足的生活。1642年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同业公会委托伦勃朗绘制团体肖像。团体肖像是当时荷兰盛行的绘画题材,是由行会团体成员集资请画家绘制集体像,哈尔斯和凡·德·赫尔斯特都画过类似主题。伦勃朗在油画《夜巡》中没有像当时通行的那样让民兵军官们一字排开或集中到宴会桌上,而是选择了描绘他们在中午走出军械库去执勤的场景。伦勃朗以几个被照亮的身躯把众人分成了几组,一部分人被推到了暗调子的背景中,突出了焦虑不安的现场氛围,造成了具有戏剧性的深邃空间。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伦勃朗的用光,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时隔近400年,我们仍然可以在杰作《夜巡》和很多其他的画作中看到伦勃朗笔下的色彩好像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使之焕发出光辉,并闪烁着灿烂的色彩。
然而,1642年的粗鲁的民兵们对此无法认同,他们对于自己出了同样的钱却没有露出一样的脸感到迷惑和愤怒。难道出了一百银币就是为了让画家画一个后脑勺,或者被别人遮住一半脸吗?有人甚至幽默地说自己出钱不过“做了一片富有生机的阴影”。射击手公会拒绝接受这一作品,继而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公众还给伦勃朗起了个绰号——“黑暗王子”。此后,很少有人和团体再来请伦勃朗画肖像了。
祸不单行,伦勃朗的爱妻萨齐亚在这一年的夏天因肺病去世了,而且是在她刚刚生下一个儿子后不久。在这之前,这对夫妇已经生下了3个孩子又送走了3个孩子,这个唯一留下的儿子成了伦勃朗唯一的安慰。毋庸置疑,这一年对于伦勃朗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切不幸对他来说仅仅只是漫长噩运的开始,也是伦勃朗的艺术观与荷兰中产阶级艺术趣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开始。
因苦难而升华
生活的磨难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社会和理解人生,加之视力衰退的缘故,他的绘画风格由此而转变。
他开始将色料涂得很厚,笔法也更加豪放,每一笔都是他敏锐观察力的体现。他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特别是脸部的刻画尤其精彩,常常将手放在暗部,寥寥数笔让其他细节湮没在微弱的阴影中。他满头白发,面容憔悴,深邃的思绪仿佛是无穷挫折激发起不屈不挠的气概,如此镇静自若。此时,伦勃朗有点发福,面部已出现皱纹,但是看起来仍然充满活力和毅力。尽管这时的他在生活上深受打击,眉头紧锁,但他的双目炯炯有神,从他的目光中流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在庄重的面孔上看出他坚强的意志,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形象。虽然深陷困境之中,但其艺术创造力却未见减退,晚年的作品笔触豪放而概括,形象生动而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时期,他的创作善以概括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描写的肖像画。
在艺术上的自省与要求使得伦勃朗无法再画那些可以让他很快摆脱困境的画。失去妻子后,不善料理日常生活的伦勃朗和女仆住在了一起,并生了一个女儿,为此,他被教会谴责过着“罪恶的生活”,更没有人来求画了。放高利贷者频频光顾伦勃朗曾经光鲜的大宅子。1657年,走投无路的伦勃朗卖掉房子来抵偿债务,家具和油画也低价卖掉了。
本页《穿修士服的伦勃朗之子》作品年代:1660年67.5×79.5cm 布面油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对页《自画像》作品年代:1659年66×84.5 cm 布面油画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藏(左上)
《自画像》作品年代:1640年80×102cm 布面油画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藏(左下)
《戴颈巾时的自画像》作品年代:1629 年30.9 × 38 cm 木板油画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右上)
《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作品年代:1661年91×77 cm 布面油画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右下)
虽然晚年濒临破产,但伦勃朗还是拒绝将绘画风格改变成迎合市场和订单的类型,而是坚持自己的创作方法,探究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创造了一批杰作。伦勃朗是第一位直接用调色刀将颜料画到画布上的艺术家,在他之前艺术家只是在调颜色的时候才会用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伦勃朗晚年的创作方法,如当代评论家阿诺德·豪布拉肯(Arnold Houbraken)认为的,伦勃朗应该停止那种像是泥瓦匠的做法。这一创作方法用在了《桌边的泰塔斯》这幅作品中,但是用调色刀来进行绘画创作丝毫没有减弱艺术家在描绘他的独子时候的爱意与柔情。他大胆探索新的绘画技法,重新阐释传统的绘画主题,并激励了后世几代艺术家。
1669——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
伦勃朗生命的最后阶段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但他的艺术造诣并非没有知音。80岁的哈尔斯(Hals)曾托朋友把自己的奇异发现告诉伦勃朗:“贫穷是任何一个画家都可能遭遇的最好的事情,因为你穷了,你就买不起年轻时你父亲出钱买的那种昂贵颜料,你必须仅仅用两缸或三缸的颜料,而且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学会不用红黄蓝等原色来绘画,你会用色彩来暗喻事物。”
伦勃朗一生创作了无数的自画像,在其去世前的最后一幅(1669年所作的那幅自画像)尤为精彩。画面采用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笔法更加苍劲老练,厚重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但自画像中伦勃朗的苍老面容却安静从容,目光炯炯有神。在生活与事业双重挫折的打击下造就了画面上这个伦勃朗的形象,这是画家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化身。伦勃朗的境遇虽不圆满,但他用这幅绝世的完美作品为自己的艺术和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眼神传达了一个饱经人间苦难的老人在离去之前向这个世界投注苍凉的一瞥。
自画像在西方绘画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有助于画家练习造型与色彩;二是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深入探索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心理活动。伦勃朗终生都在研究自己脸部的特征,如喜悦、痛苦、哀伤等表情,以及他皮肤和头发的不同纹理,在不同的姿势、头巾、衣服和光线条件下观察脸上的变化。由于他对戏剧的酷爱,从年轻时丑化或美化的自己,到功成名就时把自己画成浪子或文艺复兴的朝臣,在自己的自画像中都将自己扮演成各种不同的角色。
本页《自画像》作品年代:1669年70.5×86 cm 布面油画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伦勃朗在世时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关于为什么伦勃朗喜欢创作自画像有很多说法,但不去管这些说法,而单看其在1669年创作的那幅自画像的画面的话,会看到在黑色背景中有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安静的坐在那里,双手合十,头发灰白戴着一顶软帽。不知是想到逝去的亲人还是在感叹流逝的岁月,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鼻头微红。那双充满睿智的双眸直视着观者的内心深处,嘴角噙着的一抹似有似无的微笑似乎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也是对人世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