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二代”

2019-04-13撰文吴洪亮编辑李奕辰

艺术品鉴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可大雅漆艺

撰文=吴洪亮 编辑=李奕辰

本页:大团圆合影

大雅宝既是一个艺界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培养地,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们有不少在以后的人生中都选择了艺术这条路。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李苦禅之子李燕、黄永玉之子黄黑蛮就是当中的代表。李小可生于抗战后期的重庆,1946年随父母到北京,是在大雅宝长起来的。受环境影响,他从小就喜爱中国画,70年代他开始照顾、协助父亲创作、生活、工作,也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对于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艺术家而言,在先辈的成就之外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尤为不易,不过小可始终在这方面不懈努力。这些年来,他先后数十次深入西藏、青海、甘肃、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等地区与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跋山涉水去实地写生及摄影创作。在继承中国艺术的传统、西方艺术的精华与其父亲所创立“李家山水”的同时,吸取外来艺术营养丰富其艺术的广度与深度。如今已是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的李小可更以“水墨家园”为念,探寻着自己的、符合时代的绘画之路。

李燕于195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在学生时代他就极为勤奋,常常在星期天去动物园画速写,一次就是好几十张。他画中的猴子、熊猫等各种动物都活灵活现、极尽情态,与写生方面的苦功是分不开的。苦禅先生在世时,常常教导李燕画境要高,就要注重整体修养,以古代的著名文人为榜样。受苦禅先生影响,李燕对文、史、哲、宗教、民俗等均有涉猎,特别是在易学、金石学、民俗学方面颇有研究。“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为艺之道。

本页:左起:黄永玉夫人张梅溪抱着黄黑蛮,张仃夫人陈布文抱着张寥寥

黄黑蛮生于1952年,比李小可、李燕都要小些,“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才刚刚小学毕业,却因父亲的原因成为“反革命”家属,常常要“交代情况”。他在北京时就开始随父亲学画,1978年一家人回到香港,黑蛮在《美术家》杂志作助理编辑。80年代去意大利留学,才算真正进入艺术学院,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他曾在意大利学雕刻,也对油画十分感兴趣,并颇有建树。与父亲的“鬼才”不同,黄黑蛮在为人、从艺上都更“老实”。他的作品不张扬,却十分耐看,既继承了父辈作品里的人文气质,又对现代社会生活十分敏感,这在他的城市街道作品中就能看出。

除了以上三人外,大雅宝的孩子里从事与艺术相关活动的还有不少,如李可染之子李庚,李苦禅的女儿李健,黄永玉的女儿黄黑妮,董希文之子董沙贝,张仃之子张郎郎、张寥寥,彦涵之子彦冰、彦东,祝大年之子祝重寿、女儿祝重华、祝重喜等。

对于这些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二代”而言,他们的职业选择固然并不全因父母的缘故,但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小所受艺术氛围的熏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下内容为本刊编辑补充)

李小可

李楯

李庚1950年出生在北京大雅宝胡同甲2号,齐白石给他取名为“庚”。师从李可染、黄永玉、李苦禅。5岁开“那里住的是一群有血有肉、坚守良知、胸怀光明的人。在我心里,这个院子是‘文化寺院’,是‘文化家园’,是文化的‘大宅门’。”

——在大雅宝胡同长大的孩子,李可染之子李小可

这里曾是艺术群星会聚之地,令20世纪美术史熠熠生辉的不少艺术杰作就诞生在这个大四合院之中。这里曾是美术领域的学术高地,几代美术学子进出其间向老师请益,成为学院的第二课堂。谁提及那时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也就掀开了现代中国美术史的一角。

——李松《镌刻在艺术史上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

前几年母亲在时,还提起,住大雅宝时,李(可染)伯伯曾说过:“陈若菊,我的画你喜欢哪张就拿哪张。”后来回到家和我父亲说起,我父亲不同意母亲去要画:“画一张画不容易,哪能随便要,搞散了就不好了。”母亲听父亲的,父亲是她的老师,那时的母亲只有三十七八岁,想不到那些。

——周容《回忆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日子》

记得一年春节,母亲听见敲门声,说有客人来了,打开门后,哇!只见黄永玉叔叔身穿土家族服装,背了一个大筐,黑妮露出两只圆眼睛,拉着黑蛮的黄妈妈,梳着高高的马尾巴,摩登漂亮。平时不太说笑的父母亲和着他们始学画,改革开放初期赴日本留学,并在国外走访多国国家级艺术界名家。后任职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日本画系,成为日本画系首位外籍教官。李庚认为,绘画是与音乐息息相关,也是相互穿插的。他将曹植的一篇《洛神赋》创作成一幅画,又将画意与黄元先生合作变成了《洛神赋》钢琴曲,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集赋、画、音乐就此诞生。

李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赴云南西双版纳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建设;七十年代中参军,为北京军区文艺兵,后转为天津第66军医院护士。八十年代初在荣宝斋编辑部从事木板水印分版勾描工作,后调入中国画研究院(现更名中国国家画院)负责收藏作品档案工作。2004年~2012年任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她爱画动物,特别是画猫。

本页:大雅宝胡同甲2号原址今天仍在,是位于北京的东城区东南部的一个三进院落,今天的门牌号已改为大雅宝胡同5号。

本页:“大雅宝甲2 号——二十世纪中国 美术·历史·现场”展览现场(左图)

黄黑妮曾留学美国,常年旅居意大利,是位事业有成的雕塑家。她的作品更加抽象、前卫。黄黑妮认为,家庭的艺术氛围给了她最早的启蒙教育。黄黑妮旅居意大利多年,在意大利创办了一份报纸,专门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

张郎郎1943年11月出生于延安。曾经是诗人郭路生(食指)的引路人、遇罗克在死刑号的狱友、陈丹青的教员,并与国内地下诗歌运动渊源深切。1980年,他去了香港,9年后去了美国,现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研究员,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教授汉语及中国文化。其弟张寥寥1952年生于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6年赴日本东京学习浮世绘和日本和服彩绘。他也曾参加地下文艺沙龙“太阳纵队”,和朋友创办杂志《桥》,在《诗刊》发表长诗《我们无罪》。

祝重寿自199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副教授。在高校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壁画史、欧洲壁画史、东方壁画史、中国雕塑史、中国插图史教学,研究20多年。参与多部大型文史类图书的编写工作。而祝重华在父母兄长的支持鼓励下,选定了漆艺方向。1991年,她东渡日本到轮岛石川县立漆艺技术研究所学习漆艺。轮岛是日本著名的漆艺之乡,设在此地的石川县立漆艺技术研究所是日本漆艺泰斗松田权六创建的,在日本颇负盛名。在这里她还学习了莳绘、沈金技法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手艺”。回国后,从事漆艺立体造型课程的教学。

对于这些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二代”而言,他们的职业选择固然并不全因父母的缘故,但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自小所受艺术氛围的熏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的拜年声笑成了一片。黄叔叔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新东西,他让生活在东城根的人们见识了另一种方式和态度。

——董一沙《父亲在大雅宝的岁月》

邹佩珠阿姨喜欢反串须生,她拿手的是《搜孤救孤》。常濬先生唱的是《碰碑》。黄叔叔回忆,他还听过李苦禅伯伯的《夜奔》。这我没有印象了,可能我那时已经在这些美妙的音韵中渐渐睡去了。我在朦胧中还看见他老人家,正在虎虎生风地耍弄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忽而又化为金钱豹的钢叉。

——张郎郎《大雅宝旧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雅宝甲2号院内充满了温馨与欢乐。那个时期,许多社会名人和艺术家经常到访那里,记得有齐白石、吴作人、萧淑芳、吴祖光、新凤霞、黄胄、黄苗子、郁风、沈从文、华君武、赵丹、黄宗英……郭沫若和于立群夫妇还去过一次呢。

——常寿石、常朴石、常柱石《忆父亲常濬》

董贝沙

陈履生

猜你喜欢

小可大雅漆艺
现代漆艺首饰的趣味与创新设计
大雅之堂与大雅
李小可作品欣赏
小可的红皮鞋
推理:红颜大草莓
“大雅之堂”究竟在哪里
小心翼翼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角色街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