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江舟:当代水墨需要文化性的追求

2019-04-13撰文辛晓星

艺术品鉴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人画水墨笔墨

撰文=辛晓星

对当代中国绘画而言,传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我们认识中国绘画的基本门径,同时也可能是我们建立艺术当代品质的包袱。我希望自己的艺术是在对传统全面学习的同时,广泛吸收各民族优秀资源基础上的既具深厚的传统基质,又具鲜活的当代品质的新型中国画。

关注社会问题 实践个性发展

艺术品鉴:江南历来文人画盛行,你祖籍安徽是清代文人画的重镇,产生了著名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其中渐江、石涛更是影响了中国近代画坛,结合你这些年的艺术创作,简单谈一谈中国的文人画?

张江舟:文人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形式,画中带有文人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它与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三者之间的交流和互融共同创造了中国绘画的辉煌。

中国画的传统不单指文人画,但与文人画的文脉关系最为清楚,今天很多画家还在延续着文人画形态的创作。近百年来水墨人物画变化较大,还有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年,大量新形态水墨画的出现,比如新水墨、实验水墨、当代水墨,似乎与纯粹意义上的文人画距离越来越远,但是文人画发展至今,形成的特有的审美意趣和语言体系对中国画创作影响最大。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从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到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其诗书画印相结合,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价值体系,独具中国特色和文人特质。相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创作,它的精神品质尤为高贵。

谈到文人画的精神形态,我喜欢结合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品诗》来谈,二十四个词组,四十八个字,基本上涵盖了文人画的审美类型,非常准确到位,语言价值体系也非常丰富,经过历代文人画家的不断实践提炼,最终到诗书画印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价值体系,这与其它画种完全不一样,更不要说西方绘画了。我认为它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完善、自恰型的价值体系。回过头来看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代文人,创立了这样一种绘画形式,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这一点很重要。

本页张江舟《雨花石》200×200cm2016年

我们再来看西方现代艺术历程,从再现到表现是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一个分水岭,假如从这个角度讲,西方现代绘画至今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因为真正从语言上寻找绘画本身的内在价值,应该从印象派开始,从这个角度横向比,中国文人绘画很早就具备了现代艺术的特征,直到今天文人画仍然是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影响着当代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

艺术家简介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艺术品鉴:60年代出生的这批画家中,你的水墨人物画影响很大,能否分享一下创作的要诀?

张江舟:我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基本主张。第一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的问题。第二,语言方式要相对个性化。

绘画的意义必须具备文化性,尤其是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东西方,对文化性的追求,仍然是衡量艺术品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我也认为,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之所在。文化性体现在当代的创作中,更多是对当代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一种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建立创作者一种基本价值判断,文化立场,当然它也是任何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方式。

艺术要求真。假如你真实地、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真实地,准确地传达了内心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我想你的语言一定个性鲜明。因为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独立个体,每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对社会问题的判断,包括对美的基本判断,都应该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这两点是我这些年创作上的一些基本思考。只有同时具备了,作品才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和视觉审美价值。

艺术品鉴:你的人物画如何做到形神兼备?你在写意人物画中还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

本页张江舟《梦里红尘》200×200cm2017年

本页张江舟《女神简历》299×142cm 2016年(上图)

张江舟:中国画讲形神兼备,以形达意,尤其对人物画家来说,这更是基本要求。我认为绘画没有绝对意义上真实的“形”。中国画的“形”是一种意向性的形、绘画性的形,它不像古典西方艺术那样追求写实,中国画对“形”追求中更多地注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

我的绘画风格不是纯粹的写实性绘画。写实性的“形”要刻画人物的个性、气质,包括职业特征、性格特点都要通过“形”来表达。而我的“形”,我把它定义为一种理想化的“形”、一种美的化身,通过作品更多地解读人的终极意义,或者说人在生活中一种终极追求,这种“形”带着很多意象化的色彩,通过形来达意,我不刻意追求人物的个性特质,而是更注重对人的概念表现,通过创作实现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如生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从而表达对某种社会问题的关注。

艺术品鉴:你历时多年创作的《殇·戊子记忆》系列,今天画面仍然能够给人心灵以震撼,你想通过作品传达什么信息吗?

张江舟《人物写生之一》 142×76cm 2018年(下图)

张江舟:从2009 年开始,到如今持续了将近十年,逐渐形成了一个系列。这批画不是客观地描述汶川地震的惨烈和抗震救灾的场景,只能说和汶川地震有关,因为汶川大地震这种百年不遇自然灾害,大量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给我内心带来一种极端的感受,这批作品更多传达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生命瞬间消逝的深深痛惜,有批评家说是生命的晚钟,我很赞同这种说法。

《殇》系列没有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寓意性。画面通过一些年轻的女性形象、女性形体的抽象组合,让她们在非常抽象的空中飘浮,以此来表达一种坠落感、一种消逝感。我希望通过这组创作来传达对年轻生命、青春破碎的惋惜,以此唤起人们对美好人生的眷恋,唤起人们更多地去关注生死问题,关注生命问题。

接受多元追求 借鉴姊妹艺术

艺术品鉴:你认为书法在当代绘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张江舟: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为绘画提供了技巧与美学的原理,书法是画法的重要基础和元素,书法用笔乃绘画用笔的基础与基石,毛笔作为书写的工具,长年累月的练习中,这种线条艺术逐渐成为绘画艺术常用方式。所以过去文人画家都是书法家。

中国画强调以线造型,绘画和书法在用线、用笔上的价值标准是一致的。所以说,书法对绘画的作用非常大。把字能写好,在绘画中线条的运用、用笔的质量上会提高很多。

艺术品鉴:你曾经为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某部军史馆创作壁画,并得到大家认同,你觉得永乐宫壁画以及敦煌壁画给你怎样的启发?

张江舟:元代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部经典作品,其艺术价值极高,同时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包括敦煌壁画以及一些墓室遗存,都体现当时社会一些基本的审美判断。由于这类宗教遗存保留时间都比较长,并且数量种类繁多,保存相对较好,也为今天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对当前艺术创作影响非常大。

我认为当代中国画家除了对古代文人画借鉴学习之外,眼光要放开一些,更多地从民间艺术、宗教艺术中汲取养分,包括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还有一些精美的墓室遗存,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方式更加丰富。

现在学习中国画似乎看文人画较多,其它门类相对少一些,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画创作当中形式比较单一的主要原因。对大量的古代遗存包括壁画研究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永乐宫壁画的审美气息肃穆、庄重、大气,是典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对页张江舟《清月》214×202cm2012年(上图)

张江舟《惊蛰》200×200cm2016年(下图)

永乐宫壁画对线条的运用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直到今天还是众多艺术院校基础训练的范本,这些经典的技法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包括敦煌壁画所透出的那样一种创作方法,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具有当代性的。西方超现实主义——达利的展览,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画家将不同地域、不同瞬间、不同时空的物象,巧妙安排在同一场景中,其实这种创作方法在我们古人那里早就存在,它不是现实真实场景,而是打破时空限制,完美地呈现一种观念。比如敦煌壁画中无论天上、地下、人界和神界的不同物象,都可以表现在一个画面上,为了需要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这种方式不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吗?可见不要盲目崇洋,要多借鉴一些传统的经典艺术,在今天学习创作过程中,也会有特殊的收获。

关注精神层面 打造学术高度

艺术品鉴:你的从军经历是否对你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张江舟:这种特殊经历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是从事人物画创作的,首先要表现人,以及人的情感,阐释人的价值立场。不仅是从军经历,任何人生经历对人物画家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军队是一个特殊团体,它必然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说,这类经历对我的艺术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

艺术品鉴:简单介绍一下《雕塑西部》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以及灵感来源。

张江舟:2000年前后,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画院组织了一批全国优秀的艺术家走进甘肃、青海、四川、宁夏,分地区、分省份做“聚焦西部”写生创作展览系列活动。

《雕塑西部》是在兰州写生回来后和甘肃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聚焦西部”展览中的一幅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参与基础建设的一线筑路工人的集体群像。西部大开发最早是从基础设施,修公路、修铁路开始,筑路工人应该说为国家的西部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工人本身的形象,在劳动现场的服饰和形象也非常入画,透露出一种非常阳刚、健康的美。当时我的创作方法,从人物的刻画上讲,还基本属于过去写实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当时对那批工人的塑造,还是需要每一位人物都很鲜活,要有个性,年龄上有差异,人的形体、形象要有不同,性格特征上都要有特点。组合式的集体塑造我考虑最合适,经过构思、体察、加工、提升创作出来后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页张江舟《霞色天堂》200×200cm2016年

寻求笔墨突破 推动艺术发展

艺术品鉴:你的笔墨看似随性,却让画面浑厚,结合创作实践,解读一下黄宾虹的笔墨观。

张江舟:黄宾虹是集中国传统文人画价值体系之大成者,尤其在笔墨上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笔墨的基本成就。这些年,黄宾虹的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国画界的重视。我们通过黄宾虹去解读传统绘画、解读文人画的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作用是非常直接的。

黄宾虹笔墨的丰富性,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来讲,研究笔墨从黄宾虹入手,相当于打下了扎实的底盘,对日后自己的个性化创作、个性化的语言追求,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自己的笔墨选择、笔墨方式和传统文人画有着清晰的脉络关系,我的造型方式是从徐蒋体系这一路过来的,大家知道徐蒋体系有两个传统,是西方的科学写实传统和中国文人画笔墨传统,两相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从写实性水墨人物画一路走来,与传统文人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中间笔墨方式进行了多种探索,但目前多少年的实践过程,我想有两条坚持不能放弃,一就是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二就是中国画笔墨本身的精神性功能,这两点都是文人画最优秀的传统。

本页张江舟《天地词》250×250cm 2011年纸本水墨

一是以线造型,这是东方绘画特色。二是笔墨不单是造型工具,笔墨还是传达情感,承载精神的一种方式和载体。对笔墨自身的精神功能开发,也是我多年创作当中一个主攻方向。

我希望不同的笔墨形态能够传达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也希望我的笔墨方式,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对精神情感的基本诉求。

艺术品鉴:中西方艺术在交流中借鉴,你认为现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快还是慢,为什么?

张江舟:碰撞与坚守。假如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会有着强烈的碰撞感受,这种强烈的感受和国家的封闭贫弱有着直接关系,当时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文化一样不被重视。因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国力的比拼,西方欧美国家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抵抗。回过头来看,这种做法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那个时候谈不上国家文化自信,不是我们的文化不优秀,没有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太弱,更直接地说,不坚守自己的文化就会被别人吃掉,处在一种艰难抵抗当中,碰撞是必然的。

本页张江舟《热血·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纸本600×350cm2009年

借鉴与融合。今天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借鉴融合,中国文化有自己非常独有的价值体系,中国绘画的这种优秀品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追求在学理上、高层面上讲东西方是可以融通的。尤其西方绘画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印象派以来,在追求表现性方面,与中国写意性在学理上是相通的,它都是希望绘画更多地调动绘画自身的语言元素,来传达人的情感,表现人的精神,这一点上和中国文人画的学术主张很接近。

中国绘画快与慢问题,我不认为它慢,因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已经很活跃了,各种样式观点、媒材都有。当然有人会说,很多理念由西方引入,当然语言上借鉴我不反对,但是这中间,已经有了大量的本土化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关注中国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去思考一些问题,它已经具有了中国式的当代艺术特点。

中国画这一百年的发展非常快,新文化运动之前,文人画是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说明变化不大,但新文化运动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水墨画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新文化运动中美术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徐蒋体系”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建立,它彻底改变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现状,建国以后我们借鉴苏联社会主义艺术理念,进行了很长一段现实主义的实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水墨画形式多样、价值多元的局面已经形成,可见这一百年,是中国美术发展非常快的一百年。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水墨人物画。

艺术品鉴:你近期有何创作规划?

张江舟:最近我在进行一个主题性创作——郑和下西洋,题目叫《海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幅画的创作难度很大,从前期的收集创作素材开始,前前后后已经做了三年,真正执笔落墨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已经基本完成。

关于我今后的创作,我想基本还是要坚持我一贯的学术主张,多创作一些具备现实文化意义的作品。

猜你喜欢

文人画水墨笔墨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笔墨童年
水墨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