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系统运营中读者信息与书籍信息共建模式探析
2019-04-12宋阳
宋阳
摘 要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由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用读书信息与书籍信息共建模式的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减轻工作,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图书馆系统 读者信息 书籍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更是给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其朝着高效、精准、便捷、有效的方向不断发展。
1图书馆系统运营发展现状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对于现代图书馆而言,是能否发挥其教学科研的作用的至关重要技术平台。对于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来说,是能否方便快速获取信息的关键。所以,图书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方便的操作手段。发展以知识服务为基本导向的信息服务标准有以下两点优势:一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应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知识资源的检索、分析、利用和总结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二是,更丰富的知识资源,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资源,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多项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业务,从整体上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图书按照内容进行分类。读者可以按照类别进行查找,逐级浏览、可以查看自己的信息。本系统还可对用户的账号和书目的阅读权限进行管理。管理员需要给用户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及设定用户的级别等。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将系统分为以下子模块:
(1)系统设置模块:添加删除管理员、设置管理员的权限、说明图书存放书架信息添加、删除书架信息。
(2)读者管理模块:添加删除不同类型的读者及注明可借图书的数量、添加删除读者的档案。
(3)图书管理模块:添加删除不同类型的的图书及注明图书可借的天数、库存数量,添加删除图书的档案。
(4)图书查询模块:可根据不同的条件(条形码、书名、类别、作者、书架、出版社)查询读者需要的图书、读者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图书条形码、图书名称、读者编号、读者名字、到期时间)查询自己借阅图书信息。
(5)图书借还模块:可查询读者借阅和归还图书的信息及图书现有库存量。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但其所包括的信息数据主要是数据库、XML等同类型的结构化数据,随着图书馆业务和历史数据的不断增加,大数据的特性与优势在图书馆工作中凸显出巨大的优越性,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呈现出明确的人性化和个生化的迫切需求,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复杂数据的处理服务将是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一大问题。
2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当前的主要工作,也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进行大数据挖掘与利用,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2.1深入挖掘读者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读者信息,其中包括读者使用通讯设备所留存的各种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为研究用户潜在信息需求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源。图书馆员应当具备大数据思维能力,通过对读者信息行为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掌握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开展信息推送服务与定题情报检索服务,并通过跨学科之间知识的相关性,把信息资源嵌入到学科服务之中,促进不同学科学者进行交叉研究,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创新。
2.2利用大数据创新信息服务内容
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核心价值,调整思维、关注新的服务领域,深入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具体做法是:加强读者研究与交互数据的分析利用,通过建立用户信息数据模型,提供预测性信息服务产品,开展精准知识关联服务;重视对新型数据资源的获取、挖掘、分析与利用,预测可能发生的用户信息需求;将成熟的信息采集工作模型与先进的数学模型结合,实现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关注和融入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面,围绕读者喜好,收集整理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在读者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3结语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們对数据信息的看法与认识,大数据的存在不仅有价值,还要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资源,人们将透过大数据找到隐藏在巨量数据背后的世界,然而大数据的集成应用技术难度极高,需要集成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商业智能、自然语言理解、数学算法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技术成果。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若想在大数据环境下有良好的发展,要尽快转变自身角色,改变现有的信息服务模式。搜集、挖掘、分析、利用各种结构的数据资源,合理的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体系构建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