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式”课堂教学现状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2019-04-12刘爽
刘爽
摘 要 针对“独白式”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鼓励教师和学生倾听他者的声音,寻求“对话式”合作,创设美好的愿景,以期走出目前的教育困境。
关键词 “独白式”课堂教学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1“独白式”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许多高校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表面上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安静、‘祥和。在“独自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只能听到教师这一种声音,很难听到学生的声音,即使有也不过是教师声音的一点点缀而已,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老师说什么就全盘记下来,不去思考对与错,或者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偶尔有一点自己想法也不敢提出来,找不到愿意倾听的对象,又或怕被取笑是“幼稚的”、“愚蠢的”,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演出的“独角戏”,学生充其量不过是这一场场戏的观众而已。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度的灌输,由教师指向学生,教师是主体,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客体,是被灌输的对象。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对话也难以发生。生生之间受主客体二元论的影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其他同学都看作是客体,是竞争的对象而非合作的伙伴,同学关系是冷淡而疏离的。学生不仅缺乏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而且也很少与同伴沟通。在这场教学的“独角戏”中,可谓是“寂静”非凡。
2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共同体”(community)词最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原义指共同的生活,滕尼斯发现个人在共同体中会形成更强有力的、结合更紧的关系,因此用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来界定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概念和主要思想移植到教育领域后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的提出为走出“独白式”课堂困境找到了出路。Myers和Simpson在《重塑学校》一书中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
马克思说过,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无论是人的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发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形成。每一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现实”,知识的建构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得以实现。然而,“独白式”课堂教学阻断了这种交往,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各自为中心的“孤岛”,想要从单子式封闭的课堂状态中走出来,需要建构“学习共同体”。
2.1倾听他者的声音
“倾听他者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倾听关系在共同体的构建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相互倾听的关系可以生成对话性语言,并通过对话性沟通为构筑共同体做准备”。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基础,让师生带着倾听的耳朵走进学校和课堂,学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不应该是个“独白者”,而是应该走下“神坛”,和学生进行与心的交流,倾听学生的观点,对学生所说的事儿保持敏感,不急于评价提出看法的孰优孰劣,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可能的给与鼓励性评价。教师也应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用心他人的心声,善于接纳他人。在“学习共同体”中,每颗想要述说的心都能得到最真诚的聆听,每个想法和意见都能得到最大的尊重。
2.2寻求“对话式”的合作
“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技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进行“对话”,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教育独白”。“对话”是一种平等关系的呈现。“学习共同体”的关注点不是将所谓的知识和信息灌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关注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时所进行的“对话”过程中的思想生成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作为共同体中的成员,一方面,在组织和研究问题时,应该交流思想、互提建议、交换看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对话式”合作,互相回应和反馈,从中汲取着多元的养分。另一方面,又要做一个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创造者,共同体中每一个人都有维护共同体的责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通过对话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生生之间应该通过开展对话,形成“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不断进步。
2.3创设美好的愿景
愿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和理想,共同的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有刺激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要想改变“教育独白”的现状,构建“学习共同体”,就必须向共同体内的成员描绘一个美好的、令人憧憬的教育愿景,要使成员相信只要共同合作、不断努力,教育是可以有—个美好的明天的,而每个人也都将从中受益。当—个愿景为—个共同体内所有成员所接收而成为共同的愿景时,在成员中就建立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强烈感情,也就是共同体的意识,这种共同体的意识会使成员拥有归属感,感到能够与他人安全地交往并受到尊重,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更具自主性,而这也会促使他们愿意与他人交往,平等地展开“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回应,从而走出“独白式”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J].全球教育展望,2011(03).
[2]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04).
[3] 戴维·w·约翰逊等.领导合作性学校[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