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2019-04-12申丹丹
申丹丹
宋丹青,1989年生于陕西澄城,现居北京。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201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岩彩画创作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青年助教,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
山水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绘画最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绘画,除了通过表现山水能够从中澄怀观道、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的升华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山水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之中对于一种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归隐”抑或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表现主题,因此,山水画既是士人隐居园林之自然山水环境的客观描写,也是他们隐居生活与自然造化融合为一体的主观想象。或许,文人士大夫实现隐居的环境因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未必都会山川俱胜,但画出的归隐生活则一定是山清水秀、一派清幽玄秘的禅意。
宋丹青,2013年,在“工.在当代——第九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中获优秀奖;2014年,在“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获优秀奖;2014年,在“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也由此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小身材容下大河山
初次见到宋丹青,是在大枫艺术馆参观,宋丹青和一些上了年纪的画家在交流。一眼看过去,他很年轻,中等身材,全身散发着书生气。宋丹青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
迷恋那些山水画,或是迷恋那些烟雨过后的山水画中迷朦的淡雅、清新和那种寓乎山水之后的飘逸。
“我不是文人,所以没有他们那些超凡脱俗的感受和或充盈于天地的豪气,或大喜大悲的感慨,或为国为民的怜悯,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切。我所有的只是那种属于自己的偶尔的、小小的忧伤,对琐事的烦恼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对山水的执着和喜爱。”
宋丹青表示从小就很羡慕那些古人,他们可以相邀一起游山玩水、曲水流觞,然后在山水之间挥毫落墨,写下千古的文章,或是落墨于水中,于水中調着浓重清淡,再在宣纸上把对山水的感悟画下。
宋丹青说他自己终究不是古人,2010年在西安美院就读的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背上了行囊,在华山登山涉水寻找一处美景。但是他始终觉得美景再美,却失去一种属于那些文人先贤的情感,只是一种死的景象。他想用自己的笔留下这种景色,他的画在述说着一种郁郁或感动。
于是在每次出去后,宋丹青都不是尽兴而归。匆匆回家以后,他翻出那些被悉心保管着的画卷,细细地品味那些华丽的感情,慢慢地,他迷失在那些画卷中的美景和画卷中的意境、情感之中。宋丹青不仅喜欢山水里的意境和情感,更喜欢大山水矗立在云雾之中的那种巅峰感,喜欢山水中的那些梅兰竹菊,喜欢山水中的怪石奇松,喜欢山水中的飞瀑急湍,更喜欢山水中的亭台楼阁和人。只因为那些浑然天成的和谐,像文人们追求的儒家“仁”。
画山容易画神难
宋丹青曾经一度很喜欢“八大山人”朱耷,他说:“朱耷的画初看觉得很怪异,其实很有骨气,朱耷所有的山水显得那样干枯萎缩,所有的生物的眼睛都是斜向上地望着天。然而当了解他一生的境遇之后,便觉得不奇怪了。朱耷生于明皇族,然而他却那么的生不逢时,生在已经山河动荡的明末,大清的铁骑已经踏上明帝国,而他在辗转流落之中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并出家为和尚。”
宋丹青钟情于山水的和谐,他说他喜欢唐寅画里的那些山水在画卷上的缠绵,喜欢他用淡淡水墨勾勒出的美景充满着的淡雅和自然。这正是他性格里的自由,洒脱和不受拘束所致的吧。
宋丹青说他在大学期间,看到过一幅抱石大师的作品,画中三人在楼阁之中饮酒作乐。其中一人倚栏远望,脸上尽显酒后微酣的表情,尽管乱头粗服,却显得矜持恬静,突出了他的内在气质。小阁隐于繁树之中,和周围的景物相融为一。这幅画让他为之惊讶,惊讶于那些和谐、深邃和新颖的章法,不似现在人粗糙的风格。他也为抱石先生的山而感叹,那些用抱石先生创造出来的抱石皴画出来的山,注重冼练,厚重并且气韵十足。
宋丹青喜欢山水。山水很美,在于它淡淡的脱凡出尘,不似西方重重油彩的对比和点缀,而在于它自身的淡雅和淡雅之后的厚重,还在于它自身的唯美和自由。他喜欢山水,不只为了那些画中的和谐,也为了画中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
当我们读懂了宋丹青对画的领悟以后,就理解了山水画是一个人的心、一个人的心灵境界,那些用心画出的画,显得那么的静谧,少了尘世的喧嚣和浮华。
作为一个在八百里秦川成长起来的画家,宋丹青不仅熟悉这片土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瓦一房,而且,这片汉唐遗韵的土地也是他山水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与灵感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丹青画的山水画不是为山水而山水,而是要画出他自幼在这片土地上积淀起来的乡土情感。在他的画面上,十分自然地去除了传统山水画里那些山水的图式以及一些描写秦岭山脉的笔墨皴法,通过丘壑的遮掩迭出以及峰峦的耸立深凹来形成构图的纵横开阖,通过农舍院落和杂树的巧妙穿插以及烟云风月的造境来构成画面平中见奇、凡里透险的势局。无论是方形构图营造的视觉中心,还是窄条构图散化的平面分割,都是画家对于画面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