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霸是多么,多么寂寞

2019-04-12曾轶峰

大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遗珠圣人学霸

曾轶峰

学霸是考试周里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要在短短两周的几门考试中打赢赌上自己荣誉的战斗。

“学霸”这个词,在我读大学的年代(2002-2006)是没有的。但是“学霸”这个词所指代的人,从古到今一直都有。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学霸是指“擅长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他们“学习刻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并且能在众人都考砸的情况下轻松拿高分的人。能够承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压力。”毕导(毕啸天)在《期末考试周,高校学生狗德行一览》推文中对学霸的定义是:“学霸是考试周里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要在短短两周的几门考试中打赢赌上自己荣誉的战斗”,“对于绝大部分同学而言,考试前两周是比较适宜开始复习的时间,然而每个班里总有几个人,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吹响了最后冲刺的号角。”

我现在是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在我学生的眼里,我是学霸,他们只是看到我名校毕业,自带光环。然而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不是真·学霸,因为我见过真正的学霸。从小学三年级以后,我就与“学霸”这个称呼渐行渐远。上天给了我语文和英语的天赋,夺走了我的数学及其一切理科的脑子。由于大部分精力耗费在补差上(补数学、物理、化学),本来可以精心培优的语文和英语就靠天赋勉强撑着,所以我考入一所非重点本科院校的中文系。按道理,考入一所一般般的非名校,如果是学霸就早早地头悬梁锥刺股,一入校就吹响了考研大战的号角,而我没有。

吹响号角的是与我同班的“圣人”同学。取这个外号是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完全是在向古代先贤致敬,教科书般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圣人”相当于“学霸”,听上去雅致多了。当别的同学都在心安理得地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圣人的奋斗目标已经在全班传开了。而且他的奋斗目标不是以本科毕业为界,长远得令人窒息。他要到本省省会城市的一所大学教书。对,就是这个。不是出国,不是去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就是回到他家门口的大学当老师。刚刚从高中学业解放出来撒丫子的我们,哪里能理解圣人的职业理想,首先是觉得想这个还早,第二是觉得这个目标未免太不远大,so easy!从今天的就业形势回望,圣人从大一入学起就设定的目标,是多么的清晰、务实,当时的我们也完全无法想象为了实现这个看起来一点都不远大的目标,圣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我现在想到自己曾经当众讥笑圣人的行径就羞愧至死。那是大三我们班自己办的元旦晚会,我是主持人。所有的同学都参加,除了圣人。他那会儿已经进入考研冲刺阶段,目标学校是北大中文系。(没错,圣人就是为了回家当老师这个终极目标,子目标设定的是去北大读研读博)我明明知道圣人在教学楼某间教室雷打不动地备考,我还当着所有同学的面问,“圣人呢?不会是在自习吧。”下面哄堂大笑,我们都在揶揄圣人的笑声中凝聚成了学霸对立面的共同体。

无知的我们看不上学霸,嫌弃他没有生活,只有学习。他就是美剧中的nerd(书呆子),经典台词是he has no life!“大学生活不能只有学习!”这是不做学霸的人的理论。所以我们的时间要拿去参加社团活动、去交友、去聚餐唱K,去做好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变成一件应付一下就OK的事。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应

付考試太简单了,考前狂背两星期,没问题。不过也只有到了期末考试前,我们才会念及圣人为代表的学霸们的好。圣人一个宿舍的男生死皮赖脸地求来了他扎扎实实的课堂笔记,然后福泽整班。我们应付着应付着,应付到了毕业,圣人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他的远大理想挺进,毫不意外地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多少年后,经历了一些波折,我也考到北京,先读研,再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我和圣人在北大校园的一家小馆子里相见了(不如说我去朝圣他)。在别人眼中,我已然是学霸一枚,可是当我见到真正的学霸圣人同学时,我的灵魂还是不由自主地颤抖了。多少年不见,圣人的头已经有点秃了(学霸的代价),他的一以贯之的专注、投入,一点没变。当我问起他的理想,也完全没有变,他还在为此努力。其实我在第一次考研失败的时候,我就开始懂得了圣人坚定的学霸人设,我为自己浪费的时光扼腕叹息。如果能回到大一入学的秋天,我一定会选择做一个真学霸。

2016年春节,周星驰的《美人鱼》上映,电影主题曲里有一句歌词相当魔性绵长:“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我在2015年秋天入职一所家乡的高校(我竟然走了圣人选定的职业道路),算地方名校。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从多年的学生角色转变为老师。虽然我在教学与教学管理的经验相当不足,但不妨碍我捕捉到了学生中的学霸。从圣人到我的学生学霸,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气质,还是非常容易辨认的,那就是“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十几年前的学霸干扰项没有现在学霸的干扰项多,现在新时代的学霸,可能比圣人更寂寞,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学霸的代价,从古至今,都是需要远离大众和喧嚣,甘于沉浸在自洽的世界,不被来自任何一方的舆论洪流裹挟。我的学生学霸里有一个姑娘,她是高考遗珠,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才从外省流落到我们这个地方名校。我就叫她“遗珠”好了。遗珠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要出国深造的目标,血洗高考失败之耻,于是开始了她寂寞的旅途。

她耀眼的学霸之光,不仅闪到了同学,也闪到了老师的眼。我们学校为大一新生设置了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辅导员之外,让专业任课老师成为大一新生的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10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遗珠的本导制导师和其他专业任课老师很快就发现了她的卓尔不群,学业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刻苦用功基础好,碾压性的姿态傲视全体大一新生。但忧虑随之而来。老师们之间的交流都是,你知道那个遗珠不?很厉害诶,但是她很不合群。嗯,就是,要跟她聊聊,不合群是不行的。

由于我当时还没有给遗珠上过课,关于她的种种我只是在江湖上有所耳闻。她在大二时提前修了我给大三学生开的专业课,还是一门相对比较难的理论课。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来给她上课,因为我曾听说她曾经嫌弃本导制老师组织的小班教学内容太简单,跟老师当面提出来,所以身为青年教师的我有点怕。好在我这门课对大三的同学来说都有点难,何况她是大二选修。她之所以提前选修是因为她打定主意提前毕业,所以她在大二课比较少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提前修课。看到了没?清晰的目标,扎实的推进,学霸的底色。

她果然很优秀。在大三同学抱怨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太难时,她就是做好了学生的本分。听写、作业、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互动、随堂测试,她都高质量地完成。我有时候是刻意提问她,故意考查她是否跟得上。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她比百分之九十五的大三学生都优秀。但是她果然很寂寞。就她一个大二的学生,独行侠女,课堂讨论时她没有搭档,课堂表演需要组队她单独找我商量能不能她一个人单独表演给我看。期末考试她以最高的卷面分傲视所有大三学生。我对学生公布过一个奖励机制,卷面分最高的同学我请吃火锅。于是当我向遗珠发出邀请时,我还有点担心她会以“我要学习没时间”为由拒绝。

遗珠和另一个班分数最高的大三学姐一同赴约了。那顿火锅吃得很愉快。遗珠完全不是江湖上风传的只知学习社交技能为零的学霸。在对话中我了解到了她平时的生活,她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一个完全不需要人为她担心的学生,只不过她是学霸,坦坦荡荡的学霸。学霸也看美剧,也知道班上同学谁恋爱谁分手的花边新闻,也用智能手机,照样有朋友圈,但是学霸有她的核心品质,也是这个时代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自律。

朋友圈、微博、知乎、抖音、趣配音这些很容易让我们上瘾沉迷的app不是不能看,是看多久的问题。有多少人(包括自认为很有定力的成年人)发过毒誓不再沉迷手机,不再睡前玩手机一定要多读有营养的书,誓言一条比一条毒,可是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然后痛定思痛——发朋友圈立flag——打脸——再痛定思痛,閉环循环着。自律的问题不仅是关乎学业,还有饮食、健康等生活方方面面。我的QQ是工作QQ,平时我一般不会关注学生的QQ空间,但是不少学生加了我好友又懒得屏蔽我,堂而皇之地发布他玩游戏的情况,或者吐糟自己是学渣又不改变,我都要微微叹息一下。我是一个缺乏玩游戏大脑的人,我庆幸自己没这个脑子,为我节省不少时间,要不然天然的人性不知会把我拖入怎样的深渊。

但是学霸不同,学霸不会让自己被动地落入任何一个深渊。他们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陷阱都是警醒着。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和没有集中。”因为学霸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所以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极易让人上瘾的网络游戏、智能手机时代的社交方式、各种好看或狗血的影视剧,这一切顺应人性的活动都极具诱惑力,但是却不会分散学霸的注意力。他们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想成为学霸的,当我们过了一阵子“七零八落、混乱和没有集中”的生活,我们是会感到空虚和失落,会因为失去了无法追索的时光而陷入自责和遗憾。我们是在kill time(消磨时光),时间真的被我们杀死了,而学霸们乘着时间的翅膀远远地抛下我们。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做学霸!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教师。)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遗珠圣人学霸
红海遗珠:浦江清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惊呆了 真正的学霸竟然都是“玩”出来的
我是『学霸』
“学霸”进行时
这是一场渴望感动人间的奔行
学霸的幸福生活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