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建构逻辑

2019-04-12王磊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

王磊磊

摘要: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建构逻辑。从问题逻辑来看,教育模式偏向形式主义,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知识普及渠道单一;从价值逻辑来看,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是树立国家文明形象与增强民族竞争实力的时代诉求,是抵御外来文化侵蚀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打好健全人格底色的理论需求;从方法逻辑来看,加强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情境化教学、生活化训练、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为补充是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建构逻辑;教育体系

清初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能否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实现。礼仪与文化具有一致性,且文化通过礼仪来表现,传承下来的礼仪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珍宝。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高等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 问题逻辑: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礼仪教育模式偏向形式主義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这种重视往往只反映在课程学习方面,以至有的家长把成绩和升学作为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忽视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理性引导不足, 感性呵护有余, 使子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其上大学后缺乏基本的礼仪和交流能力。

礼仪教育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生活能力,大学作为育人的殿堂,有传授知识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责任,因此在大学阶段,必须补齐学生礼仪缺失这个短板。目前,高校礼仪教育局限在德育的范畴,教育活动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很少开设专门课程,有的仅仅在毕业时开展“求职礼仪”培训,在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及手段上达不到补短板的效果,礼仪教育往往多个专业一起大班教学,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放松”的课程,课堂上看小说、刷微博、聊QQ、打手游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师对此也感到很无奈,如此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效果让大学生礼仪教育形同虚设。

(二)礼仪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的礼仪教育是一种笼统的知识讲座,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科、专业、性别特点开展专题化教育。部分高校会将礼仪教育与心理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剧等形式打通同学之间沟通的芥蒂,但是课程内容往往是对网络教学内容的浅尝辄止或者直接生搬硬套,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对学生多年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低情商现象没有实际的改善。大学生从家中每一个的独立的空间搬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即便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知识,但是面对实际矛盾习惯了被庇护和被宠溺,不能及时调节心态、有效控制情绪,容易钻牛角尖。当前大多数的礼仪教育课程缺乏应用性和针对性,脱离生活实际,往往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学生无法理清正确思路,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礼仪教育知识普及渠道单一

目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形式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知识普及的渠道单一。高校的礼仪教育教学内容通常在思想政治课或者心理健康课中贯穿,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或一小部分,没有引起教育部门和校方的足够重视,学生学完、听完很快就会抛诸脑后,继续做原先的自己,有些甚至依旧我行我素。

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其言传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课堂培训,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 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多数教师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内容,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不闻不问,没有发挥好育人的作用,认为这是辅导员的事情。甚至有的教师本身修养较差, 不修边幅, 上课迟到或早退, 课堂上接听电话等等,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

二、价值逻辑:明晰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是树立国家文明形象与增强民族竞争实力的时代诉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正处在历史交汇期,在践行伟大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青年一代肩上也要背负起历史的使命。青年一代有担当、有抱负,就必须有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大事,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与他国竞争之时,能够树立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时刻保持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为自己代言,为祖国代言。大学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礼仪素质代表着国家的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正是增加我国民族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是抵御外来文化侵蚀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来深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扎实开展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文明创建活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学校得到弘扬。新时代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需要全民族激发文化传承和创新创造活力。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作为文化继承、发扬、传播、践行的关键一环,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尤为关键。

文化日益多元的时代下,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信息应用的程度都在几何级增长,讯息传递不再受地域所限,世界俨然变成地球村。信息化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威胁,日本的自杀论坛文化、欧美的不尊重老人文化、东南亚的毒品猖獗文化等都会对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礼仪造成冲击,盲目跟风、崇洋媚外、哈韩哈日让部分学生认为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千年文明已经过时,甚至不屑一顾。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乎自身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文化风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校园、进课堂,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三)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打好健全人格底色的理论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大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范围、人际交往方式相较于中学有很大变化,面对应接不暇的纷繁世界,大学生容易出现迷惘失措,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教育,很可能对大学生今后的性格养成造成永久的伤害,甚至令他们误入歧途。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服饰和仪态,从而反映出该生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和思想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好大学生健全人格底色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其自我悦纳和接纳他人,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独立的自尊,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高等学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经过系统、科学、专业的礼仪教育,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树立其正确的理想信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方法逻辑:找准建构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一)提高礼教认知,加强动机引导

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集聚,而当今教育人才选拔的门槛主要是通过高考来筛选,这就导致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学、家长等社会群体过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汲取,也就应运而生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学生在多方的压力下,为了家长和学校所谓的“功利”而读书,不仅丧失了文明礼仪和与人打交道的基本技能,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礼仪教育的投入,对学校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文化教育学习,切实提高学生、家长、老师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对礼仪教育的需要,让文明礼仪教育真正在全社会形成风气。

(二)明确礼仪教学目标,适应本校学生实际

有需要才会有动力。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礼仪课程细分,比如创新创业合作教育,政府机关结构化面试礼仪,科学研究团队精神培养等等,在应用和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另外,礼仪课程需要分层次的递进教学,先从普适的教育内容入手,不断深化,既能为社会输送一般性人才,也能培养出高情商高智慧的精英。

(三)甄选礼仪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礼仪课程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等学校想要传承礼仪文化,首先要以书本为载体。过去的礼教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急需要一批专家学者针对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短板加以对症下药,尽快弥补中小学教育上的缺失。同时,须编著出新的教材,跟中小学礼仪教育接轨,既不能对以往中小学教育内容做简单重复,也不能过于阳春白雪、不接地气、脱离实际。学习既是温故知新、循环往复的过程,又是推陈出新、层层递进的过程,大学教育不能晦涩生硬、枯燥无趣、老生常谈,在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的大背景下完成教材的拟定、修改和完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播礼仪文化

开展定期的师资礼仪培训,一方面便于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讨论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除了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礼仪师资队伍,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要规范相关的礼仪教育行为,将其融入课堂内外,比如尊敬师长、恭敬礼貌、主动问好、勤擦黑板等。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五)塑造生活化教育理念,探索情境化教学模式

礼仪教育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理解和记忆。如果仅仅是书本上知识的简单灌输,课堂上满是大道理,自然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即使是有些同学有心想要学习好礼仪课程,但是缺乏情境化、生活化的教学,也很难融会贯通、理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积极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礼仪教育模式尤为重要。礼仪课程开课之前必须收集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设置特定的场景,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走向社区、面向社会。

(六)延伸课堂知识,体味礼仪功效

礼仪课堂之余,需要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考察大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有提升,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否有改变,在个人礼仪观念和行为不断进步的同时,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生活,通过生活实践,体味礼仪功效,享受和谐的相处氛围,从而使得与人为善成为一种习惯,形成恒久的推动力,不断保持文明礼仪意识和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七)充分发挥党团优势,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各级党委、团委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时代主题,经常性开展健康向上的党日、团日活动,活动中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同学们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的个人品质。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在活动中观察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情况,用情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形成良好的互动。

(八)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保证,而家庭教育则起到了辅助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研究证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们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陪伴其成长,是最了解他们性格特征的。但是随着他们长大,很多孩子渐渐与父母疏于交流,家长对其气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也就知之甚少,加之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会导致学校教育收效甚微。如果大学教育能够辅以家庭教育,将家校沟通工作常态化,则礼仪教育事半功倍,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静.中华传统礼仪与文化的关系解读[J].中国报业,2011,8:63-64.

[2]吴小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51- 55.

[3]谭德礼.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思考[J].大学生与高等教育,2017,36(3):101-106.

[4]黄月圆.礼仪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3):88- 90.

[5]龚展.困境、价值、路径:大学生家庭人际礼仪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3:44-46.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