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提高路径探究
2019-04-12陈琳王巍高洁
陈琳 王巍 高洁
摘要:文章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分析了当前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现状,从科学与公众关系的三个阶段历史变迁出发去理解和把握新时期角度文科大学生参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从改变人才观念、建设科学师资队伍、完善科学课程体系和营造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文科大学生参与科学的路径。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科学素质;参与科学
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1992年我国引进和启动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截至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已组织了9次全国性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旨在加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并提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跨越提升的目标,即“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文科大学生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力量质量的提升,其科学素质水平是形成科学的、民族新文化的主要基础,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阶段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关注和投入较为薄弱
首先,观念上不够重视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大学生分为不同的学科群体,学校的教育也并未完全遵循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和专业性。因此,在科学素质的培养上,教育群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其教育任务主要是专业课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文科背景的大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途径,一般局限于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等通识课程,或者在校级通识选修课范畴之内选取某一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开设的范围小、学时短,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
其次,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资源利用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高校科学教育内容明显陈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局限于教师对过去科学事实和现代一些的发明创造的讲授,但如信息技术、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的科学知识较少。另外,大多数学校几乎不可能对文科大学生开设例如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模式、科学研究方面的课程,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利用,大多局限理工科学生使用。除此之外,学校系统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科学的活动如参观科技馆、科普宣传几乎没有。以上这些资源的限制,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文科大学生接触和走进科学的实践机会。
再次,缺乏适合文科大学生科学教学的师资力量。目前大多数担任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师是直接从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中调配来的。受到个人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对文科大学生的偏见,认为他们基础差不容易教,所以不愿意讲课,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因教学经验的不足在科学教学的设计上不能因材施教,不能生动有效、深入浅出地教学,更不用说注重文科生在科学方面能进行探究。因此,缺乏专门的针对于文科专业的科学类课程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阻碍了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缺乏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科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整个学习生涯截至高中阶段,学习的只是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几个基础学科各自范围内具体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到了大学以后,由于专业教育方面的学习,更是减弱了自然科学类的学习力度,其科学知识的水平较多地依靠高中之前的基础。有研究者调查发现,文科大学生在科学素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却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以及对科学原理及过程掌握不牢等缺陷。
另外,大多数文科大学生对待自然科学教育的态度淡漠。除了学校方面不够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对科学兴趣不高,不会主动地去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水平。学生学习期间很少选择科学类相关的课程学习,而且学生也基本上不会利用课后空余的时间或多途径去查阅和学习自然科学类书籍。另外,在校园社团方面,大多学生参与的多是娱乐性、文艺性较强的組织,对学校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和科技科研训练的关注度与参与程度更低。
二、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路径探究及其意义
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在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上,一直重现正确地对待科学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将公众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模式从理论变为实践,即公众怎样很好地认识、理解和参与科学事务,这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的科普——理解科学——参与科学。每一阶段的推进,都是对前一阶段提出挑战和超越。可以说,科学传播发展至今,“参与科学”这个传播的模式,更加合理地诠释了在当前环境下公众应该如何处理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第一,公众应当较之前两个模式更加理性地对待科学带来的效应。当今社会,科学和生活联系密切,公众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而且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领会科学实质,科学所带来的成果一方面获得了公众的称赞,同时,科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应当得到公正的对待;第二,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平等和对话关系突显出来。公众有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种“参与”并不是一种静态、单向的过程,而是强调了公众的话语权应当摆在首位,但并非要求公众以“专业化”的视角对科学决策提出意见,从而形成科学、政府和公众新的对话氛围。科学的地位应当“正在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社区,从而参与到对话中去,旨在获得相互之间的理解”。
因此,鉴于以上西方的科学传播模式发展的分析,笔者认为,探究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路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可靠依据。因此,新时期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学情,也应当提倡、推动学生以主人翁意识参与科学中来,无论是从态度、情感还是行动上,对待科学都应当是“信任、合作、对话、参与”的模式,这种“参与”是以个人主体对科学及科学活动的融入和感知,以达到主体想达到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文科大学生可以不再是被动的科学知识的接受者,在理解科学的同时,可以是科学事务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与者。这种模式的构建,一方面,能够对文科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科学观产生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文科大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有利于学生科学经验的构建以及科学的理解,培养他们求真品质、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而且通过科学决策的了解、参与,增加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量,加深文科大学生对科学发展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构建高校文科大学生参与科学路径
(一)树立人文与科学并重的人才观念
科学是立世之本,人文是为人之基。科学与人文经过了几个世纪之争,最终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不能割裂”的观念。而大学机构作为研究和传授科学、教育新人成长的殿堂,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应当注重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观念。因此,文科大学生的培养,除了提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之外,还要拓展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通道,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会贯通,培养顺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通才”。
(二)打造文科大学生科学教师师资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学技术法》)第十五条中提到:“高等院校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学普及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学普及宣传。高校科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普及活动。”因此,打造文科大学生科学教师的师资队伍,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推进文科大学生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建设,其一,高校提供科学教师专业教育、培训进修、科学实践的机会,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其二,加强科学教师与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联系沟通,将科学技术专业人员请上大学课堂,开设科学讲座,承担应用性、技能性方面的辅助教学。
(三)健全完善文科大学生的科学课程体系
1.发挥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的作用。
美国大学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一年的科学课程,才可以顺利拿到学士学位,由此,美国公众科学素质普遍较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培养主要是通过开设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因此,需要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以便发挥其作用。首先,完善科学选修课的管理制度。针对科学通選课流于肤浅、形式的现象,严格教学规范,丰富教学内容,保证科学选修课的质量。其次,增加自然科学课在公共通识选修、专业方向任选课程的比重,实现学生通识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加设基础科学类的通识课程,例如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天文等,稳固学生对基本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增开有关于科学历史、科学和人类及社会关系内容的课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科学自产生、发展以来,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科学观的提升。
2.文科大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情境的创设。
首先,允许科学实验室面向文科大学生开放,开展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需要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因此,开放一部分理工科类实验室,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让文科大学生建立“合作式”“交往式”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对科学操作、验证的交流和分享。这样,既可优化教育资源,又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其次,设置科学主题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探索跨学科的主题课程,鼓励学生通过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学习和探究科学。比如,组织10~15个人的研讨会,围绕新闻或者报刊上的某一主题,可以是地理科学领域,也可以是工程或医药等领域,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锻炼应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综合问题获得知识,并在坦诚的讨论交流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探究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互动中收获知识。
(四)营造校园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1.发挥科技社团的引领作用。
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科学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科学主要阵地。通过搭建社团活动的舞台、开展科学相关的社团活动,宣传和打造科学文化氛围。如开办“数理爱好协会”“生命科学爱好协会”“天文兴趣小组”“摄影爱好者协会”等社团形式,还可以通过科学主题讲座、科学知识竞赛、科学故事演讲或科学活动设计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学校需要在科技活动场所、科学活动经费以及设备上予以全面的支持和保证。
2.增设通俗易懂、具有前沿性的图书科普期刊。
高校应考虑到文科大学生学科背景的主体特征,增加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渠道,采购适合文科学生的诸如基础科学类的、科学与社会类的科普书籍,在图书馆中设置专门的科学阅读区,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储备。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
《科学技术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学普及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活动”。因此,高校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习基地、科技博物馆,参加科普宣传、走访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等,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接触科学、走进科学、深入社会。
4.加强校园传媒宣传配合。
利用校园广播、报纸、科普网站及科学论坛、科技专栏等多种媒介渠道,加强科学与学习生活的紧密程度,营造科学文化的浓郁氛围,将有关科学的理论、科技发展前沿信息,直观、多样、准确、及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五、结语
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复兴,与国民的整体素质分不开,科学素质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科大学生的参与。因此,高校亟须构建有效的实践路径,充分调动文科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以及参与科学的积极性,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实现新时代伟大的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EB/OL](2006-3-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3/14/c_128799626.htm.
[2][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科学与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EB/OL](2004-12-07).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
39796/41754/303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