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续写中国水墨动画传奇
2019-04-12徐玲玲
徐玲玲
全球首部8K水墨动画《秋实》,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老师带领北电动画专业学生团队,历时两年创作而成。《秋实》全片无对白,其主角是一只青色的蝈蝈,讲述的是蝈蝈在园子里一次次努力飞到石榴树上吃石榴而不得,又将目标对准了丝瓜,没想到遇到了螳螂,差点成为猎物。后又遇到了强敌公鸡,在躲避中,蝈蝈跳到了鸡冠上,最后无心插柳,吃到了石榴。整部影片诙谐有趣,充满了“适者生存”“乐极生悲”“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东方哲学智慧。
何为8K?
8K是一种数字视频标准,是7680x4320解像度的“超高精细影像系统”。简单来说,8K能带来极致的画面体验,画面细腻程度无可比拟。举个形象的例子,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在中国电信展台上一面8K大屏上,实时播放着由西栅景区回传的8K直播画面,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实景徐徐展开,船在碧水中穿行,涟漪微漾,两岸景色在水中摇曳,令观者如同身临其境。拿《秋实》来说,影片精美到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做壁纸。
影视行业自诞生起,就与显示领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作为图像显示领域的最尖端技术,8K技术势必会深刻影响影视行业的发展與变革。
8K+水墨动画,带来了哪些改变?
回顾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中国动画:1960年,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诞生,该片一上映便轰动世界;《牧笛》《鹿铃》《山水情》等水墨动画,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中国动画艺术界形成了以水墨动画为代表作,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国动画学派”。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学派”探索中国传统风格的研创之路没能继续走下去,使得水墨动画无以为继。
艺术挑战技术,技术启发艺术。建立“中国动画新学派”,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创新,《秋实》便是探索中国水墨动画的创新之作。在当时的传统胶片拍摄时代,水墨动画在技术上受到限制,无法自由地表达镜头语言的多变性,大多数动画作品只采用少量简单的运动镜头,动画角色无法得到细腻地刻画。
通过8K技术,《秋实》将齐白石最具代表性的兼工带写(写实与写意结合的中国画技法)的技法充分运用,以超高清的画面质感,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水墨之美。以中外名声斐然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可以发现越是特写的地方,越看不到细节。对比而言,《秋实》的清晰度可以看到蝈蝈的每一根须须,甚至腿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8K技术带来了另一大感受就是材质,中国画讲究留白,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水墨画宣纸的纹理,给观众留白上的感受更丰富了。
为何要将8K技术与中国水墨画结合起来,孙老师谈起了自己的学画往事。“我 16岁读中专的时候,有幸跟着齐白石的弟子学过齐白石的画法。我是当时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之一,当时画了很多蜻蜓、蝈蝈,父亲看了觉得很像,带到车间,压在办公桌的玻璃下。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儿子你的画被人拿走了。然后我又给父亲画了一张,又被拿走了,前前后后被拿走四五张。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学习动画后,接触了《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动画学派,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创新。我学了齐白石的画风,又了解当下新的动画技术,这是有机结合的最佳契机。”
《秋实》还在动画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和动画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多重创新。
首先是动画里的角色不是动出来,而是演出来的,这意味着动画角色看起来更灵活更形象,这就要求动画创作者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影片开始,一只蝈蝈飞起来,想飞到石榴树上吃石榴,但飞起到半空中落下去,它一次次跳起来,又想了办法,借助叶子等,表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次,在镜头上,有空间感强的视觉效果。传统的水墨动画是有背景,但没前景的。《秋实》前中后景都有,有纵深之感,达到空间感强的效果。
《秋实》在保证水墨动画的韵味之上,保证了叙事,这就和以前单一的场景不同,场景和角色的表演有机结合,使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几张画。
《秋实》是北京电影学院“8K超高清实验室”研发的成果,是目前影像研创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影像产业的发展趋势。《秋实》实现了中国画平面性与电影空间感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韵味,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对未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孙立军老师介绍, 8K技术突破了人的视觉接受度,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产生新的美学形态,对于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看到中国之美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孙老师会带领师生们继续研究,创作出第二部、第三部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