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 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研究

2019-04-12张庆华谭旭红彭晓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

张庆华 谭旭红 彭晓英

摘要:文章以学科专业特色为切入点,强调学生应当承担起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突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系统性地构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同时,强调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实践性,探索德育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实现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从知到行”的过渡和转化,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德才兼备是高等教育对合格人才的要求,系统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提高其应当承担起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也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研究现状

无论在社会责任还是职业道德培养方面,从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康德、尼采、萨特,国内外学者著述颇多。拉维扎在《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中,强调了个人对行动、疏漏、后果和情绪所负的责任。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生以最合适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能力。杜威这种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导致斯坦福大学等一批名校逐渐摸索出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我国学者魏贤超基于对中西方的比较研究,对中西方社会责任与职业德育理论与模式进行批判,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理念,对培养模式、过程、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国内学者黄松鹤对不同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类型进行了历史梳理,归纳了几种基本过程模式,如主体性教育模式、情感性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生活教育模式等。甘剑梅则认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必须实现模式的多元化,从政府推进型向社会渐进型转变。在实践环节,黄伟则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完善社团自身思想建设、围绕社会责任感举办社团活动、把社团建设成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等。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研究缺乏整体性,也没有突出不同文化的特色和背景。本文将人才专业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结合,建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管理类人才。

二、构建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必须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有效协调职业目标与共同理想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个人权力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仁和、诚信、忠爱”等核心价值观,以及历史众多商业管理界人物的精彩案例,最好地诠释了当代学生工作中所应秉持的道德理念和职业精神。

基于此,可以系统性构建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多层培养的模式,即“中华传统道德—个体规范道德—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论—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该模式将兼顾了传统文化传承,个人职业利益与诉求,并在行业和整个社会背景下,形成稳定的管理类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新模式。

管理类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模式(如图1所示),以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行为部分,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对应性归纳“忠勇、智义、廉信、仁礼”的文化核心,进行教学框架和内容的设计,并结合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人物和案例,研究与探索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强调学生应当承担起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突出“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商业道德,通过持续不断地改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落实到学生日常行为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励、自勉、自主学习的能力,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管理类人才。

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实施

(一)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培养管理类大学生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在管理类专业对学生开设《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必修课程,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商业文化与道德”“现代职业道德”等三个教学模块,实行跨专业背景、跨学院、跨岗位的多名优秀教师团队授课。

其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中,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和梳理,将我国古代先贤们传承下来的、尚有重要价值的道德规范大力弘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中国古代商业文化与道德”模块中,通过归纳和梳理徽商、晋商等商帮所秉持的传统儒商行为准则,弘扬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价值,领悟古代经营智慧和精神美德,以提升大學生本领和才干。最后,在“现代职业道德”模块中,从职业道德、规范、素养等多个方面,提出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岗位和职业要求,使大学生能勇敢肩负社会发展的使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胜出一筹。

该课程进入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管理学院2014、2015、2016级各专业中,连续系统性开设,保证了德育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形式新颖的教学技术手段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了手机版本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课程APP,提升师生交互水平,加强在对课堂控制力,创造泛在学习环境的新教学模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如通过手机以“日行一小善、日改一小过”的行为改变及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教师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后,可以查看自己教授班级所有学生的善行记录,并对学生的行善事迹进行了解和鼓励。

基于互聯网的翻转课堂教学,也提升了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教学反馈水平,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教务科、教学院长等多个层面,实时看到不同数据的出勤统计结果,实现了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有效课堂记录。配合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实训室,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持续性在线教学、课后研讨、课外培训等服务,形成面向日常教学与网络空间融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实践体系。

(三)触动心灵的日常行为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不仅需要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能够扎实推进日常行为的改变,实现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培养“从知到行”过渡和转化为“知行”的合一。同时,要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相互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效果。

首先,大学生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实践环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包括演讲、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反思并系统性的继承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采用学生小组拍摄微视频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确定方向和数据来源,掌握调研方法,拍摄DV微视频,撰写调查总结报告,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使之茁壮成长,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有害意识形态和思潮进行有效抵制。

其次,结合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主要观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教育,并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使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商追求义利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品质和胸怀,逐渐为学生所吸收和理解,并帮助巩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有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协同。如在管理学院全体学生中,开展“日行一善,改变自己”的活动。学生通过每天记载和剖析个人日常行为,总结点滴善行和不足之处,本着先贤王阳明秉持的“致良知”理念,深入理解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必然联系,不断通过个人修养的自我提升,形成终生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之路。

最后,通过开展“德育之星”评选活动,包括“孝悌之星”“仁爱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勇敢之星”,充分挖掘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行和风气。通过开展“融社会,体民情;进社区,献爱心”为载体的成果汇报会,评选表彰在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典型个人,真正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Fischer J M,Ravizza M.Responsibility and Control:A Theory of Moral Responsibility[J].Philosophy&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998, 49(2):543-545.

[2]魏贤超.欧美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史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黄松鹤.学习型社会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

[4]甘剑梅.近十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兼论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黄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