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逆袭的代价
2019-04-12王磊
王磊
青山说:历史上身处绝境不放弃希望并且完成逆袭的经典案例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他诠释了一个为了东山再起,什么罪都肯受的逆袭故事。
得以重返越国的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鼓励生育,积蓄力量,与百姓一起劳作,与士兵一起训练,而且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在吴国受到了多大的屈辱。虽然成语里说的是勾践卧薪尝胆,但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关于勾践的记载里并没有睡草垛的情节。这个梗是苏轼自己开脑洞加上的。苦胆的味道的确糟糕,不过比起勾践之前尝过的物什,那绝对是小意思了。按照《吴越春秋》的说法,勾践尝苦胆除了励志,更主要是为了中和一下嘴里的味儿,因为勾践得了口臭。所以范蠡就让臣子们每天上班前先嚼点“岑草”, 也就是鱼腥草。从这个东西的名字就知道它大概是什么味道了,目的是不能让大王一个人嘴里有味,要口臭咱们一起臭。
勾践采用文种的计策,一边积聚越国的力量,一边消耗吴国的国力,送西施用美人计瓦解吴王的意志,用金钱腐化吴国的朝堂,用珍宝怂恿吴国大兴土木,用反间计挑拨吴国君臣关系,最后吳国灭楚的功臣伍子胥被赐死。而这时的吴王夫差自以为后方安稳,开始争霸中原。
公元前484 年,夫差在艾陵之战中全歼齐国十万大军。公元前482 年,夫差带领吴军主力北上参加黄池会盟,与晋国争夺中原霸主之位。然而就在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时,隐忍多年的勾践率军突袭吴国,夫差急忙带兵回援,结果人困马乏的吴军无力反攻,只好向越国求和,勾践觉得一下子灭吴也不太现实,就答应了吴国的求和。但是从此吴越两国攻守易位。公元前476 年、前475年,勾践两次进攻吴国。公元前473 年,越国最终打败吴国,逼得夫差自杀。勾践灭吴后,称霸东南,威震中原,所以也有人把他定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有很多的彩蛋可以挖掘,比如:
第一,夫差为何不趁机灭亡越国呢?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夫差错在不该接受勾践的投降。其实阖闾和夫差两代吴王攻越,都是为北上争霸中原服务的。打越国只是为了安定后方,所以越国的臣服对夫差来说已经足够,只是他没料到勾践会触底反弹罢了。
第二,勾践为何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呢?
按照司马迁的逻辑,灭吴后范蠡察觉到越王勾践人品堪忧,所以就急流勇退先撤了,留下文种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结果被勾践赐死,这完全是勾践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但换一种思路来看,吴越争霸之时已经是春秋的尾声,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内部都出现了君主和其分封的臣子之间的斗争。北方传统霸主晋国有六卿执政架空国君,东方礼仪之邦鲁国有三桓横行赶跑国君。所以对功劳如此之大的文种和范蠡,越王勾践既不能不赏赐他们,又不想裂土封侯来酬谢,如此为难之下,范蠡的抽身而退本质上就是为越王勾践解决难题:不是君上你不封赏我,而是我自己不要。但是文种的留下就让越王勾践陷入了无解的困境中,所以当范蠡给文种留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提示后,文种决定称病不上班,但立刻有人去勾践面前打小报告,说文种因为没得到封赏心怀不满想造反。
公元前468 年,鲁哀公不满“三桓”专权,打算请越国出兵讨伐,结果被“三桓”先下手为强,鲁哀公只好先逃到卫国,后逃入越国。而越王勾践担心文种可能会谋反,并没有派兵支援鲁国。君臣之间陷入无法解开的死结,那也就必然以一方的死亡而告终了。
第三,千古传颂的西施结局如何呢?
关于这位美人的结局有五六种不同的传说,大多都是西施死了,区别无非是死法和下手的人不同而已。然而坊间流传最广的却是范蠡带着西施跑路,泛舟湖上,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不过流传最广的可能也是最不可信的。这更多的是后世文人出于同情心而创造出来的文学想象,为了迎合世人大团圆结局的审美心理罢了。
????猫摘自《老王聊历史·先秦成语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