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9-04-12曹源芳袁秀文
曹源芳 袁秀文
摘 要:在新时代国家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创新型社会发展对我国研究生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基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分解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视角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并着眼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主要问题,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视角提出了促进教学、科研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良性互动、搭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师生新型创新协作关系和营造创新环境等四维度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长效机制。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3-0080-0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研究生作为最具创造性的一个群体,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而创新型社会发展所需的众多要素中,“人才”是软条件,也是决定创新型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性要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存在“唯分数论”导向偏差,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素投入相对有限[1],从而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更不能满足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如何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战略部署,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根据现代化的路径与基础的不同,社会发展形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资源型社会,主要依赖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获得发展空间和增加社会财富。二是依附型社会,其发展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与市场,呈发达国家对其单向输出的格局。三是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社会依靠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通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实现较高的创新产出,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基础[2]。由此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和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创新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社会发展形态。经济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人才具有强大的创新实力,那么发展新动能就会顺利地转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当前,我国正通过制度供给与政策设计,不断加快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深度,不断积聚创新要素,不断增强创新实力并日益显现出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主体多元化
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创新活动需要很多与产业有关的知识以及资金与技术要素,只有大企业才能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活动。相反,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绝大多数的小企业则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撑,无力进行有价值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而拥有较多知识要素与创新资源的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则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市场机制缺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通畅,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当前,创新型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供给,不断破除制约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的各项障碍,充分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与特点,打造不同的创新发展平台,不断扩大创新主体的规模与范围,不仅企业的创新环境得到了优化,而且中小企业、高校以及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释放。
(二)创新环境生态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下放了各项创新管理权限,扩大创新管理自主权,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宽容创新过程中的失误甚至失败,宽容与传统观点相左的创新思想等,鼓励了各类创新主体的探索创造精神。同时,创新活动是知识密集与附加值高的过程,需要获得与知识价值相匹配的分配和回报,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创新环境的不斷优化提高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三)创新机制长效化
当今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而创新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行创新机制进行完善,充分释放社会各层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不断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藩篱,消除创新活动中“肠梗阻”现象,已经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发展和产学研转化的新机制,初步实现了创新发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社会的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3],虽然经过近年的深化改革,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很多,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涌现。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尚需提高。目前,基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视角下研究生创新
能力的核心要素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作为创新主体,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科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特定素质。根据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由思维能力、预测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方面核心要素构成。
(一)把握创新型社会需求发展方向的思维能力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适应创新型社会需求发展的要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从主体活动的角度上看,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具有多角度、多侧面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思维能力贵在创新,需要研究生基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既可以是思路选择上的创新、思考技巧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思维结论上的创新,具有相应的独创性[4]。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无现成的程序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框架,但是创新思维能力却可以引导人们在一定的原则界限内进行自由选择与发挥,促使其在考虑创新型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时能够迅速地从一种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洞悉创新型社会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趋势愈发明显,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传统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重塑。然而,作为未来主导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在遵循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出现更大程度的演变与升华,特别是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情况下,一批批新兴的科技前沿成果必将不断涌现。因此,高校研究生只有在科学预测和精准洞悉创新型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基础上,才能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从而为创新型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支撑。
(三)解决创新型社会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议题。比如如何改革我国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设一套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与资源配置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新老问题不断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中,这需要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进行实践,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与社会经济问题高度契合,使得各项创新活动能够最终服务于有效解决创新型社会现实问题。
三、现行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主要问题
作为复合和包容性的培养结果,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融合。然而,无论是从培养模式、创新精神还是培养经费支撑上看,现行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
(一)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
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延续了本科生的传统模式,无论是研究生的入学选拔,还是研究生的毕业考核,大多数高校都遵循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分数评价方法,开发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投入太少,评价方式单一,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过程评价机制,这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无法对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锻炼,从而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研究生缺乏把握创新型社会需求发展方向的能力,更无法满足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无法解决创新型社会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研究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创新精神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有的高校甚至单纯依靠发表小论文数量和学位论文答辩结果作为判断研究生是否合格和准予毕业的标准,这导致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仅注重传统知识的把握,却疏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锻炼,因而研究生的原创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能够参与的创新机会少,自然难以具备对创新型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刻思考的能力,更无法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三)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创新资源投入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一直存在“闭门造车”和脱离社会需求的弊端,不能带来直接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导致企业和社会的投入一直较为缺乏,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只有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的经费投入机制难以建立。在培养经费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科学实验与社会调研无法有效开展,要么创新活动不能着眼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么创新活动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甚至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规定的科研论文不得不出现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这既挫伤了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也不利于净化科研环境,更不利于创新型社会的长远发展。
四、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视角下研究生创新
能力提升的关键机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出发,本文认为在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视角下,须从以下四方面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一)促进教学、科研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
高等院校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训练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人才创新能力最终需要加以运用并服务于创新型社会。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论文选题、课题调研、培养模式甚至国家的教育政策都要与教学、科研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高校、企业与社会协同合作,鼓励高校和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尽快实现产业化,而企业和社会将大量的创新需求委托给高校和研究生并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研究方向和载体,从而在高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呈现产学研“链条化”的发展态势,最终在教学、科研与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建立校际之间长期有效的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时研究生培养的根本出路,如何培养研究生關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创新型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论文考核导向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现实问题的解读也更多地从理论层面而非操作层面展开。为此,需要以项目为导向,深化国内高校研究生之间的校际访学项目以及探索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从而在研究生共享多个高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拥有更多介入创新项目研究的机会,这对促进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提高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新型的师生创新协作关系
在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下,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创新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知识更替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形下,导师首先得在本学科领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与本学科交叉的相关领域具有相应了解,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要针对以往研究生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改变以考试成绩和论文为考主要核标准的评价方式,在创新型社会发展背景下,要在师生之间构建以项目为纽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多方面提升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形成新型的师生创新协作关系。
(四)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环境,支持
研究生的各项创新活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科研环境。在研究生各类创新项目推进过程中,高校不仅要给予相应的硬件支撑与经费保障,更需要在研究生承担相应的项目责任时宽容地对待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甚至错误,同时实行一定程度的奖惩机制,更多地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各项创新项目之中。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搭建研究生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之间的沟通平台,扩展研究生的视野,帮助研究生及时把握和跟踪本学科最新的科研与实践成果并将其运用到相关创新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从而为提升和展现其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 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杨晓明,冯茜.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研究 生教育研究,2014,(6).
[3]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赵万峰,邓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 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