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神机妙算”
2019-04-12姚秦川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9年3期
姚秦川
1958年1月,钱学森突然接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的一个紧急任务,请他作为专家,协助寻找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残骸。当时,苏联驻华大使宣称人造地球卫星坠落的地点,很有可能位于中国境内。
巧合的是,接到任务的前几天,原沈阳军区报告,说有个战士在值夜班时,看见一团火从天而降。于是,大家纷纷猜测,那会不会就是“斯普特尼克1号”的残骸呢?
第二天一大早,钱学森就和几位专家抵达了沈阳。顾不上休息,钱学森立即将那个战士请来,请他把当时的情况详细地描述一遍。战士在描述时,钱学森请他回忆当时所站立的具体位置,面朝什么方向时看到了火光,火光是从哪里划到哪里的,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问题,钱学森事无巨细,一一询问。
钱学森一边请战士模拟、还原现场,一边用笔不停地在左手的手掌心里写写画画。不一会儿,他便对旁边的其他专家说道:“从他所描述的来推测,不像是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轨迹。即使是那颗卫星的轨迹,按照那团火飞行的角度,落在这里的可能性也不大,起码落在2000千米以外的地方,很有可能没有落在中国。”
钱学森得出结果后,便告知沈阳的负责人,通知大家不用再寻找卫星的残骸。
下午,钱学森一行返回北京。没过多久,相关方面便发布消息:钱学森推测得没错,卫星确实没有落在中国,而是落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沒有仪器,没有电脑,甚至一张纸也没使用,钱学森凭借在手掌心的写写画画,就推测出了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钱学森能如此“神机妙算”,除了他深谙火箭、导弹、卫星原理之外,还与他从小培养的数学才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