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就该读出深度

2019-04-12刘卫平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2期

刘卫平

最近,不少家长都问到我一个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看了那么多优秀作文。可是,孩子的作文成绩总是提高不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想,这是众多家长的疑点,也是广大师生的痛点。

没错,你读了很多优秀作文,吸收了很多范文的营养,但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不能画等号,就像人吃了不少肉,但不一定能长出肉。当然,也不是说阅读优秀作文无效。优秀作文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范例,开启我们的思考空间,助推我们的写作质量。但其推动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阅读是一门技术活。

阅读不是消遣

粗浅的阅读不是真阅读,而是一种消遣。人们总喜欢把阅读当作一种娱乐消遣,让跃动的字符滑过自己的眼帘,可读过后却没留下什么痕迹。难道要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吗?“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在舒适区,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收效甚微;在伸长区,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会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还是能够够得到,理解力提升明显,收获不小;到了恐惧区,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感到严重不适,难以继续。

而理想的阅读状态应是待在伸长区,而不是陶醉于舒适区。我们应该驱除廉价的舒适感,斩断有惯性的惰性,阅读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但不能望而却步。我们知道,没有难度的阅读是低效的阅读。记得有人曾说过,人若是想进步,就要逼自己走出“舒适区”。阅读,跳出“舒适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重要。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学习,既然是学习,那就要讲究层次深度。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目的何在?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其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提出阅读的三种目的:一是为娱乐而阅读,二是为资讯而阅读,三是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没有目的的,即使有目的,也很有可能就是前两个目的,学生为追求理解力而阅读的,可能少之又少。所以,在你阅读前,请叩问自己:我的阅读状态和目的是什么?只有先明确这两个问题,你才可能知道自己该如何阅读。从这个角度来说,怎么读比读什么更为重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认为评点式阅读是提升作文阅读效率的不二法宝。

自古评论出人才

先让我们拉回历史的距离,瞧瞧古人是如何阅读的。

说起文学评点,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著名的文学家:一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一是明末清初一代奇人、才子金圣叹。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不突出,但在文学评论方面可谓当时标杆,提升了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高度。

刘辰翁,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没有留下很多优秀作品,但在文学评论方面开创了先河。他一生勤于评点,将自己宝贵而短暂的时光献给诗文评点。他坦荡如砥,胸怀淡然,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踏入文学评点的芳草地,为中国文学发展竖起一面新旗帜。他评点古人诗文有10种之多,对杜甫、孟浩然、韦应物、王安石、李贺等人的诗文评点,挖掘流淌在诗文中的精髓,解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不仅让世人触摸到这些诗文的美妙之处,也提升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刘辰翁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源于内心的一份情怀,这份情怀铸就了自己强大的力量,也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他的评点影响巨大,后人授予他“中国第一位杰出的评点大师”,真乃实至名归。

金圣叹,明末清初一代奇人、才子。他一生几乎没有创作,但评作成就了他不朽的事业。他性格洒脱豁达,文思精妙高深,才情气贯长虹。他原本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评点,虽仅完成第五、第六两部,但他的评点中颇多精警之见,不仅提高了小说、戏曲地位,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评论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自谓评书“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批水浒”和《天下才子必读书》,而评点《水浒传》中令人看不厌的是“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创意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小说批评的领域更是首屈一指。

评点阅读,读出不一样的自己

古人如此不遗余力地咀嚼文字,嚼出文学的味道,更嚼出自己的文学成就。

今天,当面对一篇篇优秀的作文时,很多人通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阅读。其实,俯下身姿,行思笔墨,走进文本,你就会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一针见血地说:“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字交流,让自己的文字熠熠生辉,使自己的语言素养得以提升。

评点,使阅读锦上添花,令写作姹紫嫣红,实现读与写的共赢,相信阅读和写作的并蒂莲花定能绽放。

评点,触摸文字的力量,体验语言的美感,把握文章语段的脉搏,增强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同学们,经过磨砺心智的评点,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你将拥有更纯熟的语言掌控能力,你已经站在高处,对语言文字能信手拈来,那时,你还怕作文吗?因此,请你轻轻地走进字里行间,与之朝夕相处。

翻看微信时,经常会有一些妙语佳句跳入我们眼帘,面对这些“非名句”的名句,该怎么办呢?我想,首先要大胆地拿来,摘抄下来,然后再细细品读。我阅读微信公众号时,曾有句话突然震撼着我的心灵:“苍老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表达得好,但可能不会驻足凝视,而我会打开笔盒,写下这么一段感悟:

精練的句子形式丝毫没有掩盖丰厚的意蕴,表达的独特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想表达“某个历史悠久的事物或年老的人对某事非常失望”之意,但并没有直露表达,选词上很有讲究,“脸”让人觉得很亲切且形象,不会有疏离感,但此“脸”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的脸,它的包容性较强。“写满”,该动词用得太绝了,本来不必用动作感强的动词,这里却选用了,该词画面感也强。值得注意的是,“写满”的对象并非客观的事物,而是一个抽象的事物,这样的超常规搭配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出人意料的用词总会给读者留下无法消磨的记忆,你有这个胆识吗?不妨仿照它写一个句子看看,我来涂鸦两句:“新鲜的书纸上铺满了我对知识的渴求”“简陋斑驳的饭盒里盛满了温暖和爱意”。

翻看经典书籍时,经常会有一些经典语段走进我们的阅读视野。或许你难以对每个经典句子进行评点,但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凝视整个语段,撬开语段内部的逻辑层次玄机,寻觅语句行进的路径。有一次,我在书店里翻看当代作家余华的《活着》,里面的序言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有个语段的逻辑层次较有特色,于是我对此进行评点分析。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本句为本段中心句,句中中心词是“难以承受”,为什么难以承受呢?下一句对此进行原因分析】,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这个矛盾的句子很深刻,也很出乎人的思维,矛盾在哪里?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为什么”属于典型的原因分析标志词】,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换句话说”是思维标志词,暗示着接下来要把前面内容说得更直白、透彻】,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紧扣“真实”,引用名言,进一步印证文段的思想】。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事例分析,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思想,以“……是最为成功的例子”的句子来揭示事例的典型性、代表性】,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对事例细致分析,结尾处再扣住中心句,结构紧凑】。

翻看优秀作文时,扑面而来的是金灿灿的句子。作为读者,你除了表达佩服之意,还会做什么?难道只是一掠而过吗?真正阅读优秀作文,不仅要读,还要思,更要写,若能将读思写有机结合,那才是高质量的阅读。下面是我对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的评点。

让发展与记忆同步

这是一个发展迅猛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开门见山,直击标题“发展”二字;时间思维技术,标志词“时代”。“时代”是指有共同特征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统领性的时间词,审视的视角宽广,表现出强烈的时空意识。简洁精练,不拖泥带水。考场作文就如《非诚勿扰》相亲,力求做到“明眸善睐第一笑”】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引用技术。承接开头的“时代”,引用巧妙:其一,吻合度高,概括后文内容;其二,句意深刻,运用矛盾技术制造深刻的名言,可读性强】是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银行商场鳞次栉比,霓虹灯夜夜绮丽,笙歌夜夜响起。【排比技术,句式均为主语+(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语,亦即四个主谓短语,整齐划一的句子孕育视觉美感,刷新读者的心理印记。“是的”既判断,又承接,弥补句意的断裂,使行文顺畅自如。记住:作文忌讳东拉西扯】看起来,这繁华中有着浓郁的文化,然而,在这背后,却不知湮没了多少曾经的文化记忆,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转折思维。注意词语“然而”,思维具有曲折之美,语意体现波澜之妙,同功效的词语有“但是”“可是”“却”“不过”等;选词技术,在这语言背景下,“湮没”为脱俗之词,具有动感,换成“吞噬”“啃没”,也是上等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使用许多新兴的科技产品:手机、电话、电脑、全自动洗衣机……似乎,我们的生活,就差装全智能的机器人了。【语言平淡,若是能润色,表达效果会好些】

虽然说手机的使用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人们过多地沉浸在手机的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和亲人朋友的真实互动。特别是青少年们,手机对他们来说,不是通讯的工具,他们对手机的第一需要,是游戏,而不是便于随时随地与家人联系,与朋友联系。【现实思维,直指当代青少年的痛点,痛斥时代的弊病,对青少年是一种警戒,对成年人是一种启迪。防极思维,我们要防止思想走向极端。这里的“过多地”一词唤醒了读者对思想的辩证思维,揭开手机的危害,让读者收获警戒。具化思维,“对……来说”将手机的功能具体化,推翻手機的常态功能,显示思维的深刻】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来调侃这种现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虽是一句调侃,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手机泛滥的社会现象的酸楚与无奈。【引用技术。引用对象常常是名言警句,而这里却是网络调侃语,一句时潮话语,映射出引用有新意,拓宽引用技术的空间】

说到全自动洗衣机,它确实减轻了人们的家务负担,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另一方面,这除了费水费电,耗费资源外,也许还是一个让人变得懒惰的工具。【辩证思维,标志词“另一方面”。对事物的认识不可静态、孤立地审视,不妨多用用“另一方面”,揭示事物的多面体征】我很怀念在农村的家里,曾经和大人们一起去村边的池塘洗衣服的场景。【回忆历史法。在高手看来,一切历史都是优美的,因为所有的瑕疵都经过时间过滤掉了】大人们在塘边一边洗衣,一边聊着家长里短;我们一群孩子在一旁打起了水仗,打归打,闹归闹,但全村的孩子在一起,像亲兄弟亲姐妹一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有时候,还能听到大人们哼起了悠扬绵长的洗衣歌……好一幅原生态的和谐美好的画面。【画面感极强,留给读者无尽的动态美和景象美,展示作者强大的描写能力】

我并不是说要否定高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只是说,我们在不断地发展前进的同时,不能忘了过去的那些好习惯,不能忘了曾经的文化记忆。【释疑思维,标志词“并不是说……只是说……”。读者的疑惑处,往往就是我们论证的着力点,写作时要有释疑思维和对话意识,把“读者”假想为辩论对手。有同功效的句式“有人说……”“也许有人认为……”“反过来想想……”等】

如今,我们北京的这些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可喜的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反映出人们的文化记忆并没有完全泯灭,对过往的怀念和珍惜之情犹在,只是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暂时遗忘,并不是真的企图抛弃。【摘词扣题法。作文题中的关键词无疑是“老规矩”三字,这三字第一次在文中跳出,这不能不说有点遗憾,扣题意识不是很强】另一方面又看出,人们被这时代的洪流推攘着前进,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根本没有时间来顾及从前的老规矩。我终于明白叔本华所说的“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这话的含义,这样的人生,整日在为了金钱与名利而奔波,却搅乱了心灵的步调。【引用技术。叔本华这句名言与主题“老规矩”关联不大,但句子本身颇显大气,句子本身形象生动。在扣题要求不紧的标准下,这种“潇洒”的引用还真有感染力。陌生化搭配。“搅乱”本与“心灵”搭配,但这里“心灵”用作定语来修饰“步调”,使得抽象的“心灵”转化为具体的“步调”】

似乎这也警示我们,时代要进步,但是,速度不要太快,要给我们留出喘息的时间与空间,至少,要能让我们有一定的时间来重温那些优良的“老规矩”。

【结尾再次扣住主题,扣住关键词,彰显一定的材料意识。首尾照应。照应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深化】

【结语】

评点的字数胜过作文本身,评点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文章的语言及语言表达,评点的关注点是作者如何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行文结构的用意、艺术手法的妙处、写作技术的特点、思维路径的价值等等,当然也可以指出写作的瑕疵。

或许有人会说,像我这样阅读作文,不是很辛苦吗?其实,你也可以挑选部分经典语句来书写评点,也可以在脑海里评点。若是你能坚持不懈地拨开语言表达的奥秘,相信你将会拥有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此时,你写作的春天就到来了。

亲爱的朋友,阅读,不可简单而为,不妨做些评点,读出文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