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欧村村林家宅与当地近代民居的比较研究*
2019-04-12陈文术张亚楠
陈文术,刘 斌,张亚楠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1 林家宅背景
林家宅处于文昌南部海岸的会文镇欧村。十九世纪后期,林尤蕃与父亲为生活所迫,一道进入香港创业,在历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林尤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了表示自己对祖宗的怀念与感恩,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铭记自己创业的艰辛,提出在家乡建设大宅的构想。于1932年开工建设,在经历2年时间,林家大宅建设完工。其占地面积超过了900m2,同时兼具南洋特点与文昌当地建筑特点,设计师为英国建筑资深人员,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当时属于一种新型样式,将整体院落设计为矩形二进式宅院。
1.1 平面布局及功能划分
在空间分布方面,林家宅以双横屋为主,在当时,这种空间分布形式与海南民居的大多样式相同,可以认为其属于海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在平面方面采取这种分布形式也满足了当时建筑禁忌与封建礼数的要求。正屋房间内采取左右对称的做法,明间后面附加了屏风设计,从而实现了整个厅堂的前后分隔,客人来访、祭祀祖先时处于前厅,在屏风上面设计1个公阁,其主要作用是放置祖先牌位。厅堂的两边用来供主人居住。长横屋作为辅助性空间,其功能是服务整个家族,一般起到满足家族日常生活的次要功能,作为柴房、厨房以及杂物间等使用。在遇到人数较多的时候,横屋也可以用来作为卧室或起居室,而后面的主屋用来全家开展大型祭祀活动或家庭活动(见图1~3)。
图1 林家宅正门
图2 第一进主屋(前堂)
图3 屏风
1.2 建筑形制及细部特色
在建筑门楼时应用了钢筋混凝土,并设计为上下2层,门额上有文字“林明湛、林明灏、林明渭修建、辛未年孟冬”,正门上方设计有1块牌匾,写有“双桂第”3个大字,右上角刻有“岁次癸酉孟春”几个小字,左下角写有“朱汝珍书”。要想上到门楼2层,可以经木梯进入,这个空间可用于家人登高赏月,上部设计形式为歇山顶,要想上到3层当中可以经3层楼板间的空洞进入。房屋同时设计有后门,与院子后面的走廊连接。正屋后墙设计有排水管,其形式采取了壁柱形状。
在林家宅的设计当中,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门楼两侧的墙壁上增设了1个圆形透雕窗,回形走廊将正屋与横屋连接在一起。前后两面的正屋设计形式大体相同,属于十三檀进制。其使用的木料全部为泰国坤甸木,同时在其中设计了大量美观的图案。笔者在深入大宅中进行调查时发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建筑时间较长,而且后期没有得到维修,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脱落现象,钢筋裸露在外的现象较多,损坏已处于较为严重的现状。村北与村东进入村子的路口新修建了牌坊,宅门正面的石碑群也属于新修建筑。林家宅中所用到的雕塑技艺甚为精湛,在修建泥雕、木雕、灰雕时均聘请了当时的名家。门楼两侧的泥雕全部引入了钢筋设计,雕刻过程中使用了水泥灰浆,是林家大宅中体积最大的灰雕作品,不过两侧图案稍有不同。林家宅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应用雀替较多,同时多重线脚也普遍存在于柱头、柱础与楼板之间,展现了明确的时代特点利工匠无比高超的技艺。
2 林家宅与当地近代民居的比较
2.1 平面布局
湖峰村十八行也处于文昌会文镇。之所以称为十八行,是由于其是十八处院落组合而成的,在组合过程中遵循了传统血缘关系,虽然这一建筑不具备西洋特点,但其独特的样貌与布局彰显着一个时期的发展成果。与韩家宅和林家宅的设计迥然不同,其属于一个典型的单横屋式院落。松树大屋与林家宅的横屋设计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与韩家宅又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其属于三进单横屋式院落,带有明显的文昌当地民居特点。
2.2 功能划分
2.2.1 湖峰村十八行
与林家宅相同,一般在十八行的四进正屋的厅堂位置供奉祖宗牌位。自第二进开始,每一进屋均设计1个天井。正屋正中是厅堂设计,两旁是卧室。用于日常生活的房屋是榉头,大多承担着厨房、放置杂物等功能,这种设计与林家宅的整体构思基本一致。将天井作为日常生活中用以晾晒衣服的场所。第一进正屋前设计有1个大型花园,而且在靠右的墙壁上开凿了1个院门,为了方便每进正屋与外部街道相通,在每进正屋的天井设计有一个路门。
2.2.2 宝芳韩家宅
韩家宅四周是高大的院墙,南面建筑了1个大型影壁墙,左面开凿有路门,上面搭建一个硬山顶门楼。院中是四进制正屋,不同正屋门两两相对,与门楼处于相同轴线上。四进正屋间设计有3个天井,右面建设有大量横屋,分为9个房间,一般情况用来作为库房、餐厅或厨房等。横屋均设计有西门,自此门走出可以进入院外的洗衣房或澡堂。东横屋顶上建设有两座凉亭,同时兼具了中原地区与琼岛地区的民居特点,而且也带有明显的南洋特点,大多海外归侨在建筑中均采用了这一设计。
2.2.3 松树大屋
松树大屋在左面设计有9间横屋,也是用来作为会客厅、厨房、柴房与保存粮食所用,在后面设计有后门。
2.3 建筑形制的比较
2.3.1 湖峰村十八行
十八行的第二行当中,七进制正屋全部采用硬山搁檩,这种构造与林家宅一样。大多情况下,文昌民居建设均使用青砖黑瓦,林家宅与十八行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材料。第二行的七进制正屋应用了相同的建筑形式,自外表上看,每进正屋均相同。十八行的长横屋平面设计与林家宅不同,第二行采用了三间张分布形式,在二侧设计有大房所后房,前厅设计了前门与后门。十八行的民居立面采用了文昌民居中的传统设计。
2.3.2 宝芳韩家宅
韩家宅的四进正屋设计相同,在前面均设计了走廊。其中,将最后一进房屋抬高,其大厅内安装了太师壁,将祖先牌位供于上方。太师壁的两旁通过后轩门与厅堂连接,并在后墙正中开设有后门。前面三进正屋厅堂拥有广阔的空间,前后门相对并且大小相同。韩家宅房屋建造在引入材料时等同于林家宅,全部采用了硬山搁檩,这种材料档次较高,易于雕刻,其装饰木料全部自南洋引进,属于质量上乘的坤甸木。横屋外面设计有走廊,同时引用了六边形设计,柱身全部采用上乘坤甸木,柱头安装水泥作品二圈荷花头,基础为雕花石。
纳凉楼具有与当时民居特点不同的设计,其处于第二第三进天井东面,在门楼2层使用檩条直接贯入墙壁当中,上面架设木板。正门上面设计有三方窗或三圆窗,窗格采用了水泥制品,可以为主人提供通风纳凉的空间。
2.3.3 松树大屋
松树大屋的三进正屋全部采用了混合式构造,第2层的建筑材料为泰国黑盐木,中间以薄板相隔。厅堂2边是宽敞的卧室。三进正屋中间设计有连接在一起的走廊,并且采取了2层平顶设计,前面与后面均连接于天井。檩条放于天井当中的隔墙上面,上面再铺设木板,屋面使用水泥浇筑。全部院落共设计有天井8个。每一间正屋均通过楼梯与二楼阳台相通。楼梯第1层采用了砖混结构,第2层属于木结构。第一进正屋正门与影壁墙遥遥相对,下面是石台。
在松树大屋当中,承担建筑上部重量的主要墙体使用黑盐木或青砖建造,同时还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文昌当地的灰浆材料。再有,“飞扶壁”与“骨架券”等构造大量出现于松树大屋的正屋与天井当中,依据不同跨度制作了高度相近的券,利用大量的拱形结构支撑上部重量。
2.4 细部装饰
2.4.1 湖峰村十八行
林家宅与十八行都使用了大量当地传统的雕塑技艺。在十八行的第二行中,文昌传统灰塑技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细部装饰主要集中在脊吻与山墙规带的部分,每进正屋的脊吻形态各异,装饰元素以草尾、云、广曲草、广曲云为主。
2.4.2 宝芳韩家宅
韩家宅院的横屋与正屋在两边的山墙都安装有圆窗,这同林家宅院类似,作为通风换气的装置。从外边看,圆窗被各式各样的泥雕雕饰着。垂脊下方的规带也配有许许多多的象征着美好寓意的泥雕装饰。在韩家宅内外墙壁上还有大量彩绘壁画。
此外韩家宅还放置有许多精品木雕,各式各样的透雕作品被放置于横屋的门板上,体现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硬山顶门楼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屋面低于山墙,并以优美的曲线沿着山墙顶端而延伸,山墙外侧布设有多层次的线脚,还有许多形似草尾的泥雕作品。
3 结语
为方便进行比较,笔者将以上进行比较的民居特点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更加直观明了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
欧村村林家宅在文昌众多民居中较为独特、精致,近些年来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修缮,再加上靠近海边,风化与湿气侵蚀严重,目前已较为破败。林家宅是曾经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愿望、梦想和寄托,也是文化冲击下所保留的较为完好的建筑,经历了西方文化的糅合、抗战年代的艰苦。笔者认为,将林家宅进行保护与更新有着重要意义,再结合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当地旅游,同时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用来更好地保护特色民居。
表1 各民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