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标志性建筑创作原则
2019-04-12范芳张强高平
范 芳 张 强 高 平
(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28)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城市景观系统构成中,建筑不仅仅是作为围合街道,广场的界面而存在的,其本身也是构成景观的主要元素。以北京为例,其城市形象就主要是由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四合院住宅等建筑所决定的;而上海其城市形象就主要是由东方明珠、金贸大厦,环球中心,上海大剧院,外滩西洋建筑,石库门住宅等等建筑所决定的。因此,建筑是城市景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而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影响较大的建筑主要包含三类,它们分别是标志性建筑、特色建筑(文化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建筑)和小品建筑,其中标志性建筑又因为其位置、体量、形式、文化的因素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大量标志性建筑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标志性建筑创作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 易见性原则
要成为标志性建筑的首要条件就是易见性。以使人们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高度和地方都能看到该建筑。因此,决定易见性的因素也就包括:建筑选址,高度、体量、色彩以及留出视觉走廊等。
例如国家大剧院就选址在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街上,东与人民大会堂相邻 (见图1);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圣马可广场的钟塔和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窿都是以巨大的体量、独特的形式和留出多角度的视觉走廊而成为具有统治整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见图2~图4)。
2 对比性原则
建筑要成为标志性建筑除了它所处的位置必须显要外,还在于它外形的突出性或独特性,或有易于记忆的内容,使之可以从背景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人们认知城市的向导和城市景观的标志。
对比性是使一幢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从而强调特色,引人注目。这种对比包括形式上的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新与旧对比、高与低对比、凸前与退后的对比等等。例如国家大剧院,以其简洁巨大的椭球体形和银白色金属表皮与周边细腻、小尺度的、灰色四合院背景产生巨大的反差,而成为新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见图1);同样,位于法国卢浮宫前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其绝对体量与周边建筑相比并不大,但其以简洁的四棱锥体量和透明墙体组成独特的形象而从周围细节丰富、材料厚重的古典建筑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巴黎城市形象新的标志。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则把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而使之与巴黎的传统古典风格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成为超越埃菲尔铁塔的巴黎新标志性建筑。
3 文化性原则
按照符号学的理解就是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使用者则通过对建筑进行译码,在建筑环境中接受这些信息,并指导行动,如果代码不被共用或理解,则建筑便不表达什么(即代码的编制要符合人们熟知的文化脉络和情境),迅速的文化变迁及现代化开发导致了符号系统领域编码和译码的极大困难,其直接结果就是建筑因缺乏文化属性而常常沦落为冷冰冰的“居住机器”。因而对于当代的建筑创作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建筑领域符号系统的编码和译码的工作,并使文化编码过程和方式服从因时代进步而产生的全新规律,使特定文化脉络下的建筑文化意义得以传达和延续。
文化性是使建筑具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文化意识的联想内容。这是标志性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建筑满足了易见性和对比性原则也不一定能成为标志性建筑,而建筑满足了文化性原则,则它一定可以成为标志性建筑。
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一书中,将建筑环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分为三个层次:
1)“高层次”意义,意指有关宇宙论、文化图式、世界观、哲学体系和信仰方面;
2)“中层次”意义,指有关身份、地位、财产、权力等。它潜在于场景中的行为、活动之中;
3)“低层次”意义,指日常的、效用性的意义。拉普卜特认为由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层次意义上,这种研究又常从文化典籍、圣言着手,而使高层次意义实际上只是少数人明了的事。而现在的环境中,高层次象征意义大为削弱、衰落,中层次意义则常因系统的规模、复杂性、异类性而被忽视,从而导致了建筑文化意义表达和感知的同时丧失。
可见,今天建筑文化性创造之路必须是从研究当地传统建筑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文化意义入手,全面破译传统建筑的文化代码及其规律,再将这种组合规律运用于现今的建筑及其环境设计中去。以重庆地区传统穿斗建筑为例,其代表的高层次意义是反映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中国传统宇宙观;中层意义是因提供了灵活的廊式交往空间而满足了社会活动和交往的要求;低层次意义是适合了在重庆这种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地生存的需要。将上述体现三层次意义的设计思想,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后运用现代建筑中就能创造出具有明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重庆洪崖洞项目就因为满足了文化意义的三个层次而成为山城新的标志性建筑(见图5)。
4 生态性原则
21世纪是生命与生态时代,建筑的生态化是必然的趋势,标志性建筑自然也不例外。概括地说,标志性建筑生态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屋顶复合化。即屋顶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遮蔽物,其含义扩展为第二次地面以及对抗阳光暴晒、狂风暴雨的缓冲中介,其复合化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屋顶设置角度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太阳运行轨迹而变化的可调式遮阳格片或移动屋顶,以及屋顶花园、游戏池等。
2)表面立体化。即外表为容纳自然而向自然化、立体化发展,具体手法包括:建筑表面连续绿化或在中部引入绿化开敞空间;沿建筑表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和缝隙来塑造阴影空间(灰空间),并使遮阳与绿化相结合;二屋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外墙可调遮阳设施。
3)服务空间周边化。即将由电梯、卫生间、设备用房组成的交通核心沿周边布置,既遮去东西晒,又可让电梯厅、楼梯和卫生间有条件自然采光通风。如由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梅纳拉大厦(见图6),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如图7所示)等等。
5 结语
我们从易见性、对比性、文化性、生态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标志性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从中不难发现21世纪的标志性建筑创作离不开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满足人们需要的主题,而创造舒适的物质生态环境与美丽的,愉悦的城市就成为标志性建筑必须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