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肝素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9-04-12王梅
王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孕妇中常见的危急疾病之一,属于妊娠期特有的致命性疾病。该病多在28~40孕周发生,起病迅速且病情变化快[1]。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并发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当积极探讨高效的疗法。有研究认为,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小剂量肝素能够改善凝血功能,还可增强综合疗效[2]。但是该疗法是否能够改善妊娠结局尚鲜有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小剂量肝素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经检查确诊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且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单胎妊娠;自愿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可疑胎儿发育畸形者;存在其他类型妊娠期合并症者。按照上述标准对我院2014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筛选,最终选取79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EMS3.0软件包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6±2.5)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5.1±3.3)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9例;对照组39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6.4±2.6)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4.9±3.4)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支持治疗,包括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能量合剂及白蛋白,给予易善复保肝治疗,输注呋塞米利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等,若母体和胎儿状况均允许,则需尽快给予剖宫产结束妊娠。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200),入院后每24 h给予0.3 mL,皮下注射,连续给药7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于治疗前后采用德国罗氏INR凝血检测仪测得;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肝肾衰竭、产后出血、死亡、宫内窘迫、胎儿窒息、新生儿死亡,若同一个体发生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则不重复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9.0软件作为统计学分析工具,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指标
治疗后两组PT和D-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和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不良妊娠结局
研究组母体和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母体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表3 两组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比较
3 讨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常见的发病原因有脂肪酸代谢障碍、营养不良、病毒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等,但是具体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3]。常规情况下,临床医生多主张给予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肝护肝、补充白蛋白以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等基础支持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并且在患者情况稳定能够耐受剖宫产时应及早给予手术终止妊娠,以确保母婴安全。但是常规方法治疗后患者并发肝肾衰竭和死亡的风险较高,且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较高[4]。另有研究表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若不及时改善,可能增加母体和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5]。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小的肝素,能够与抗凝血酶(AT)-Ⅲ结合而作用于凝血酶,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还可通过与血小板结合进而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发挥抗凝作用[6-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PT和D-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PLT和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支持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小剂量肝素能够显著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凝血功能。此外,研究组母体和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00%和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和20.51%,可知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母婴结局。
综上所述,建议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在基础支持治疗的同时联用小剂量肝素,不仅能够改善凝血功能,还可降低母体和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相较于单纯基础支持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