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2年试掘简报

2019-04-12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19年1期
关键词:泥质复原口径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泗洪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2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韩井遗址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石器,另有较多用骨、牙、角制成的工具。本次考古发现的成果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资料。

韩井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韩井村北,南距泗洪县城约20公里,西距顺山集遗址约4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3 4.69,北纬33°35 43.20 ,海拔约20米(图一)。遗址中部被曹梅公路东西向贯穿,公路以南今为木材加工厂及村庄,北为农田。顶面较为平坦,突起不明显,边缘不甚清晰。

2011—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先后四次对韩井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2011年试掘5×5米探方3个(编号T1—T3),试掘面积75平方米,初步确定韩井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2012年,试掘5×5米探方10个(编号T4—T13),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2014—2016年,发掘面积共725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三期遗存,发现水稻田等遗迹;经发掘和后续的钻探,确定韩井遗址是一处环壕聚落,环壕平面呈不规则圆形,聚落面积约5万平方米,环壕以内的空间约3万平方米(图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承担的2014—2016年的发掘工作成果已发表[1]。2012年试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联合组队进行,现将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

2012年考古试掘探方位于遗址东部,T4—T9位于曹梅公路以南的木材加工厂的空地,T10—T13位于曹梅公路以北的农田内。发掘区域地层堆积相近,厚0.5~1.1米,共分为3层。现以T4西壁为例介绍(图三)。

①层:耕土层,浅灰色土,厚0.2~0.3米。粉质黏土,疏松。出土少量夹砂陶、泥质陶残片,但亦出土现代铁器。此层下叠压房址1处(F2)、灰坑5个(H18、H20—H22、H24)。

②层:灰黑色土,深0.2~0.9、厚0.4~0.65米。黏土,软、粘、细腻,夹杂较多草木灰、红烧土、兽骨等。出土较多夹砂陶及少量泥质陶残片,可辨器形有釜、盆、钵、杯、碗、罐、支脚等。此层下叠压房址1处(F1)、灰坑8个(H10—H12、H15—H17、H19、H23)、灰沟2条(G2、G3)。

③层:灰黄色土,深0.6~1.1、厚0.15~0.4米。粉质黏土,较硬,纯净,夹杂少量草木灰、红烧土、兽骨等。出土少量夹砂陶残片,可辨器形有釜、支脚。此层下叠压墓葬1座(M4)、灰坑1个(H13)。

③层下为生土,黄色,纯净。

二、遗迹现象

此次发掘共发现顺山集文化时期房址2处、墓葬1座、灰坑14个、灰沟2条。

1.房址

2处,编号F1、F2。

F1 位于T4内,仅存柱洞7个,柱洞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房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方向约150°,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1.7米,东侧被1座汉墓打破。柱洞平面多呈椭圆形,直径0.15~0.35、深0.25~0.35米。柱洞内填土灰黑色,夹较多红烧土块(图四)。

F2 位于T10内,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平面大致呈椭圆形,浅地穴式,东西长约2.4、南北宽约1.8、深约0.3米。弧壁,底平坦。坑外有柱洞4个,直径0.2~0.35、深0.2~0.28米。坑东侧台面上有3个陶支脚,呈品字形分布。填土灰黑色,含砂,疏松,夹杂有较多草木灰、碎骨,出土较多陶器残片及少量骨器、牙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为泥质红陶,器形有釜、杯、支脚(图五)。

2.墓葬

1座,编号M4。位于T5东北角,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340°。墓口长约2.2、宽约0.6、深约0.3米,墓壁略内斜,底近平;墓底长约2、宽约0.4米。墓内无棺痕,内有1具人骨架,头朝北向,保存较差,仰身直肢葬。墓内未见随葬器物,头北侧有一片朱砂痕迹。填土灰黑色,疏松,较纯净(图六;封二︰1)。

3.灰坑

14个,多数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少数为长条形。下面以H18、H11、H17、H13为例介绍。

H18 位于T12西侧,延伸至探方西壁外,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口径1.05~1.6、深约0.24米,东壁陡直,南、北壁斜弧,圜底。填土灰黑色,疏松,夹杂草木灰、红烧土、兽骨,浮选土样发现少量炭化稻粒、鱼骨及其他小动物骨骼。出土较多夹砂陶及少量泥质陶残片,可辨器形为釜(图七)。

H11 位于T7东侧中部,伸入探方东壁,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揭示部分近半圆形,口径0.85~1.85米,深约0.38米,弧底。填土灰黑色,土质硬、紧密,夹有木灰、兽骨、腐殖物,出土夹砂陶残片,可辨器形为釜(图八)。

H17 位于T9的东北角,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呈长椭圆形,延伸至探方北壁外,口部长约1.85、宽约0.55、深0.2~0.45米,弧壁,底北高南低。填土灰黑色,较软,夹草木灰及红烧土,漂洗土样发现鱼骨及其他小动物骨骼,出土较多夹砂陶及少量泥质陶残片(图九)。

H13 位于T8西南角,开口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平面近圆形,口径约0.64、深约0.26米,弧壁,圜底。填土灰黄色,紧、粘,出土少量夹砂陶残片(图一〇)。

4.灰沟

2条,编号G2、G3。位于T10、T11、T12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东南至西北走向,两沟相距约0.8米,两端延伸至探方外。沟长条形,壁较陡,弧底。G2揭示长约7.2米,西北被H18打破,口宽1.2~2.65米,底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势,最深处深约0.5米。G3揭示长约4.4、宽0.8~1.2米,底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势,最深处深约0.48米。填土灰色,上部填土较疏松,底部填土细腻,有淤积特征,夹有草木灰、红烧土、动物骨骼。出土较多夹砂陶及少量泥质陶残片,可辨器形为釜、盆,另有少量器耳、器把(图一一)。

三、出土遗物

1.陶器

出土陶器残片约4500片。③层出土陶片较少,均为夹砂陶。陶片较为残碎,可辨器形有釜、支脚,其中仅有2件釜能复原口部。其余可见少量残器耳、器把。②层出土陶片较多,其中夹砂陶占92.4%,泥质陶占7.6%。复原器物器形有釜、盆、钵、杯、碗、罐、支脚等。

夹砂陶器形较为规整,器形有釜、盆、钵、杯、碗、罐、支脚等,基本为素面,少量捺窝、附加堆纹;陶胎多外红内黑,陶色不均匀,显示出烧制时内外气氛不同。泥质陶器多为红陶,少量为灰陶,器形为罐及杯。灰陶中多羼和谷壳,制作十分粗率。

釜 11件。均为夹砂陶,大多不能整体复原,所复原的均圜底。依口部不同分为四型。

A型 2件。敞口,翻沿。红褐色胎,口沿及器内表面灰黑色。H17︰1,圆唇,深弧腹,圜底。器表光滑,系湿坯时抺修所致。复原口径34.5、残高19.8厘米(图一二︰1;封二︰3)。T7②︰4,圆唇,斜弧腹。复原口径34、残高6厘米(图一二︰2)。

B型 6件。微侈口。以唇部变化分为三亚型。

Ba型 4件。厚尖唇。灰褐色胎,口沿及器内表面呈灰黑色。G2︰5,沿外翻近平,弧腹微鼓,上腹堆贴饼形附加堆纹。复原口径35、残高15厘米(图一二︰3)。T12②︰4,斜弧腹。复原口径26、残高9厘米(图一二︰4)。T4③︰5,复原口径30、残高5.2厘米(图一二︰5)。H16︰1,腹近直。复原口径35、残高7.8厘米(图一二︰6)。

Bb型 1件。圆唇。G2︰6,灰褐色胎,口沿及器内表面呈灰黑色。弧腹,口沿下有一圆形穿孔。复原口径32、残高11厘米(图一二︰7)。

Bc型 1件。厚圆唇。T4②︰14,红褐色胎,口沿及器内表面呈灰黑色。复原口径30、残高5厘米(图一二︰8)。

C型 2件。直口。以口沿变化分为二亚型。

Ca型 1件。翻沿。T10②︰1,灰褐色胎,上腹近直。复原口径32、残高5厘米(图一二︰10)。

Cb型 1件。厚圆唇。T4③︰6,红褐色胎,腹略弧。复原口径31、残高5.9厘米(图一二︰9)。

D型 1件。花口。T12②︰1,灰褐色胎。敞口,微翻沿,方唇,弧腹,圜底。口沿下有圆形穿孔。复原口径29.4、高18.8厘米(图一二︰11;封二︰4)。

盆 1件。T13②︰3,夹砂陶,灰黑色胎,口沿表面呈红褐色。敞口,圆唇,浅弧腹,圜底。复原口径31.8、高8.2厘米(图一二︰13;封二︰5)。

钵 1件。H19︰1,夹砂陶,灰黑色胎,羼和少量谷壳。直口微敛,圆唇,浅弧腹,圜底。外沿下有4组扁平乳丁,每组2个。复原口径18.8、高5.5厘米(图一二︰12;封二︰6)。

杯 7件。依腹部不同分为三型。

A型 3件。弧腹。T4②︰12,夹砂陶,浅灰褐色胎。口微敛,尖圆唇,圜底。复原口径6.4、残高4.2厘米(图一三︰1)。H20︰1,泥质陶,灰色胎,羼和谷壳,制作粗糙。敞口,圆唇,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复原口径4.9、残高2.9厘米(图一三︰2)。T13②︰2,泥质陶,灰色胎,羼和谷壳,制作粗糙。敞口,尖圆唇。复原口径5.5、残高2.4厘米(图一三︰3)。

B型 3件。直腹。泥质陶,制作粗糙。直口,内底略弧,外底近平。T13②︰5,灰色胎,羼和谷壳。尖圆唇。复原口径4.4、底径3、高3.4厘米(图一三︰4)。T12②︰3,灰褐色胎,羼和谷壳。圆唇。复原口径5.4、底径5、高3.2厘米(图一三︰5)。T4②︰9,褐色胎。尖唇。复原口径6.1、高4厘米(图一三︰6)。

C型 1件。有耳。H20︰6,夹砂陶,灰黑色胎。直口,方唇,深弧腹,圜底。下腹部有残耳。复原口径6.6、高5.5厘米(图一三︰7;封二︰2)。

碗 1件。T13②︰6,夹砂陶,红褐色胎。敞口,圆唇,深弧腹,平底。复原口径11.3、底径5.8、高6.8厘米(图一三︰8)。

罐 2件。G2︰1,泥质陶,红褐色胎。口部残,鼓腹,平底。复原底径13、残高10厘米(图一三︰9)。H22︰1,夹砂陶,红褐色胎,器内及器耳局部表面呈灰黑色。近直口,圆唇,扁腹,下部残。肩一侧有双耳,耳有横向圆穿孔,另一侧残。残高6.3厘米(图一三︰10)。

支脚 保存较好者2件。夹砂陶,红褐色胎。依其形状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猪形。T4②︰13,头部残,座身圆柱形,粗壮,上部残。残长28.3厘米(图一四︰1)。

B型 1件。柱形。T13②︰1,平底,上部残。残高6.7、直径约5厘米(图一四︰2)。

陶棒 1件。G2︰2,夹砂陶,红褐色胎。圆柱形,上部有一对钻圆穿孔。残长3.3、直径1厘米(图一四︰3)。

器耳、器把 ②、③层中均有出土。夹砂陶。器耳一般在器物外侧堆贴泥条或泥饼,然后在其上钻圆形穿孔(图一四︰4~7)。器把多为弯曲长条形(图一四︰8、9、11),少量为柱形(图一四︰10)。

2.石器

共10件,有锛、斧、卵石器、磨球等。

锛 2件。T4②︰1,灰褐色。梯形,扁平,单面平刃,通体磨光。刃宽3、高5.5、厚约1.3厘米(图一五︰1)。T12②︰2,灰色。梯形,扁平,顶部有崩缺,单面平刃,通体磨光,刃部极光滑。刃宽2、高4.5、厚约1厘米(图一五︰2;封三︰1)。

斧 1件。T4②︰3,灰色。长方形,扁平,双面弧刃,通体磨光。宽3.2、高7、厚约2.1厘米(图一五︰3;封三︰2)。

残石器 3件。为斧或锛的残器。T5②︰3,灰绿色。梯形,扁平,窄端钝平,另一端残,通体磨光。窄端宽约5.3、残高8、厚约2厘米(图一五︰4)。T7②︰1,灰褐色。梯形,扁平,窄端钝平,另一端残,通体磨光。窄端宽3.9、残高7.4、厚约2.4厘米(图一五︰5)。T5②︰1,灰绿石。梯形,窄端钝平,另一端残,表面较粗糙。窄端宽3.1、残高4.9、厚约2.1厘米(图一五︰6)。

卵石器 2件。T11②︰1,红褐色。近椭圆形,一侧较平,面较粗糙,另一侧弧形,面光滑,局部有崩缺。宽6.2、高8.8、厚约3.8厘米(图一五︰7)。T13②︰7,红褐色,大致呈圆角三角形,扁平,面极光滑。宽5.4、高6.1、厚约2.6厘米(图一五︰8)。

磨球 2件。T4③︰1,白色,质地坚硬。不甚规则的球形,崩缺较多,表面有磨圆痕迹。直径4.4~5.4厘米(图一五︰9)。H11︰1,灰白色,局部呈褐色。扁平圆饼形,表面较粗糙,凸起处有磨圆痕迹。直径8.2~8.6、厚约3.5厘米(图一五︰10)。

3.骨、牙、角器

19件,分别用动物骨骼、牙齿、角加工而成。

骨器 11件。有刮切器、笄、锥、针、钩,除骨钩外其余均用动物肢骨加工而成。

刮切器 4件。黄色,质地坚硬。H20︰2,扁平片状,一侧略卷;一端残,另一端削成斜尖刃;侧面、刃面磨平。残长3.9、宽1.6厘米(图一六︰1)。H20︰4,楔形,扁平,截面梯形,一端残,一端磨成斜刃,刃略宽;侧面、刃面磨平。残长3.8、宽0.7~1.2厘米(图一六︰2)。T5②︰4,扁平片状,一侧略卷;一端残,一端磨成斜平刃,角尖利;侧面、刃面磨平。残长3.5、宽约2厘米(图一六︰3)。T4②︰6,窄条形,一端残,一端磨成斜面刃。残长约3.3厘米(图一六︰4)。

锥 4件。T4②︰4,黄色,质地略疏松。锥形,柄部略残,尖部呈圆锥形,尖利,通体磨光。残长4.9厘米(图一六︰5)。T4②︰7,黄色,质地坚硬。狭长条形,柄部斜平,向下削尖。长4.7厘米(图一六︰6;封三︰5)。T4②︰8,黄色,质地坚硬。根部为骨关节,截面半圆形,向下磨成锥形,锥形侧面有弦痕,尖部钝平。长5.4厘米(图一六︰7;封三︰3)。T4②︰11,黄色,质地坚硬。扁平锥形,柄略曲,根部残,侧面有一三角形凸起,尖部呈圆锥形,通体磨光。长3.4厘米(图一六︰8)。

钩 1件。T9②︰1,白色,风化较严重。弯钩形,截面扁平,柄、尖残。残长3.7厘米(图一六︰9)。

针 1件。T4②︰10,黄色,质地坚硬。圆柱形,尖部磨成圆锥形,通体磨光。残长5.6、直径约0.5厘米(图一六︰10;封三︰6左)。

笄 1件。T4③︰2,黄色,质地坚硬。狭长条形,扁平,顶部弧,向下削尖;表面磨光。长11、宽0.9厘米(图一六︰11;封三︰6右)。

牙器 7件。分为刮切器和锥形器。

刮切器 5件。依刃部形状分为三型。

A型 斜面刃。3件。牙略弯曲,根部残,中空,牙尖部一侧磨成斜面刃。G2︰4,牙釉质白色,牙釉质被磨掉处呈黄色,质地坚硬。残长4.4厘米(图一六︰12)。H20︰5,黑色,质地坚硬。刃尖略残。残长4.2厘米(图一六︰13)。T7②︰3,黄色,局部存有牙釉质,牙釉质白色,质地坚硬。残长4.3厘米(图一六︰14)。

B型 三角形刃。1件。T4③︰4,黄色,质地坚硬。牙略弯曲,根部残,中空,牙尖部内侧及一侧面磨成三角形刃,夹角约90°。残长3.8厘米(图一六︰15)。

C型 扁平刃。1件。T4③︰3,黄白相间色,质地坚硬。牙弯曲,扁平,牙尖部一侧磨成扁平刃。长约5.8厘米(图一六︰16)。

锥形器 2件。T7②︰2,黄色,质地坚硬。扁锥形,牙尖尖锐略弯曲,根部斜削磨平。残长2.1厘米(图一六︰17)。T5②︰2,白色,质地坚硬,外表面光滑。根部残,圆锥形,略曲。残长3.9厘米(图一六︰18)。

角器 1件。T4②︰2,灰褐色,质地坚硬。不规则柱形,顶面平,侧面有简单加工形成的劈裂、刮削痕,尖部锥形。长约8.5厘米(图一六︰19;封三︰4)。

四、结语

韩井遗址③层遗物较少,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陶片较为残碎,器形较单一,可复原的器物仅有釜。釜圜底,口沿为厚圆唇或厚尖唇,与顺山集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相近[2],属于顺山集文化第一期。

②层堆积中遗物骤增,显示人类活动增多。出土的陶器种类增多,器形有釜、盆、钵、杯、碗、罐、支脚等;以圜底器为主,仅有小件器物为平底,未见圈足器。出土器物型式增多,与顺山集第二期文化遗存相近,其中A型釜与顺山集Aa型Ⅱ式釜一致,B型釜与顺山集Ab型Ⅱ式釜一致,碗与顺山集B型碗一致;出土的D型花口陶釜是顺山集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才出现的典型器物,不见顺山集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中常见的折沿釜。因此②层堆积与顺山集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相近,属于顺山集文化第二期。

2012年试掘发现了韩井遗址存在顺山集文化第一、二期文化遗存,未发现顺山集文化第三期文化遗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及其合作单位根据对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采样测年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顺山集第一期遗存年代上限距今约8500~8400年,第二期遗存下限距今8000年,那么韩井遗址此次试掘发现的文化遗存年代也应在此区间。

试掘区域的②、③层出土遗物主要为生活用器物,少量为生产工具,并发现灰坑、灰沟、房址等遗迹,因此所发掘区域应为居住区。顺山集遗址第一期未发现墓葬,第二期的墓葬集中位于遗址外侧,而韩井遗址中部③层下发现了1座墓葬,是已发掘区域发现的唯一的墓葬,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第一期墓葬提供了新的资料。

韩井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锛、石斧、石磨球、卵石器,其造型与顺山集遗址同类器物相同。但遗址中出土一些用动物骨、牙、角制成的小工具,形状较随意,造型精致小巧,在顺山集遗址中少见。发掘及浮选土样时发现少量炭化水稻及较多哺乳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为研究当时的生业经济提供了新的资料。

[1]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8年第1期。

[2]a.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泗洪县博物馆:《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4年第4期;b.《顺山集——泗洪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年。

领 队:林留根

发 掘:何汉生 陈长荣 江 枫 王宜京

绘 图:王宜京 杨亚宁

执 笔:王克飞 唐 静 马 功

猜你喜欢

泥质复原口径
前8 个月财政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