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某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2019-04-12庄金满叶万林涂饶萍徐秋萍熊为旻胡志坚蔡国喜
庄金满,叶万林,何 斐,涂饶萍,黄 萌,徐秋萍,熊为旻,胡志坚,蔡国喜
(1.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长崎大学热带医学所国际保健学分所,日本 长崎 852-8523;3.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350000;4.日本长崎县立公共卫生研究所,日本 长崎 850-0874)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改善。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认为环境意识或环保意识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态度、评价及环境行为意向的总和,环境意识的组成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参与观[1]。环境问题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而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公众环境意识的匮乏也是目前我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而目前城市污染呈现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获得重视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环境意识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
农民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人口构成,其环境意识的高低是整个农村地区得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石与动力。有研究表明[3~5],个人的环境意识与年龄、性别、经济有关的收入、教育程度均有关。国内已有很多基于农村的环境意识调查[6,7],其结果都显示农民的环境意识比较匮乏,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而公众的环境意识会指导其环境行为从而对环境保护起到正向作用[8,9]。
2016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位于闽北的南平市空气质量最优[10]。为此,选择闽北地区作为研究地点,对某县农村地区居民进行问卷面访调查,了解福建省农村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资料与设计
2.1 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11,12],问卷项目及答案均在查阅相关资料后经指导老师审阅筛选后确定。被调查者现场自愿填写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完成。内容包括:①一般项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经济情况:采取主观自评法(0~10分)对家庭收入、生活水平进行评价;③健康情况:身高、体重、血压等;④环境意识:分为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两部分。
2.2 选择调查对象
选择福建省南平市某县7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的18岁或以上的村民参加研究。一共797人参与了本次调查,回收问卷797份,其中有效775份,有效率97.23%。
2.3 问卷内容整理及记分
对有效问卷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每类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对环境意识部分进行计分处理,问卷计分方法为见表1[13,14]。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间比较采用 Student t 检验,3个或以上均数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径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F-to-enter的概率≤0.050,F-to-remove的概率≥0.100为标准选择自变量。
表1 环境意识问卷内容及计分方法
注:按此表计环境意识得分,总分66分。为方便计算,将总分换算为100分
3 结果
3.1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在被调查的775名当地居民中,男性307人,占39.6%,女性468人,占60.4%;年龄20~39岁46人,占5.9%,40~59岁345人,占44.6%,60岁及其以上384人,占49.5%;文化程度中,文盲300人,占38.8%,小学没毕业184人,占3.7%,小学毕业118人,占15.2%;初中134人,占17.3%,高中及中专者31人,占4.0%,大专及以上8人,占1.0%,见表2。
表2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
3.2 环境意识的构成比分析
3.2.1 居民及其家庭最担心的问题
由图1可知,绝大多数村民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占44%;其次为经济收入,占19%;另有26%“没有担心的”问题;而环境问题仅占1%。可见当地居民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不关心。
图1 居民及其家庭现在最担心的事情
3.2.2 居民环境相关知识获取途径
由图2可知,超过一半居民通过电视获取环境相关知识;其次为政府部门宣传,占14%;但仍有18%的居民从未从各渠道获取过环境知识的相关内容。被调查村民环境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个数构成比如表3所示。
表3 村民环境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个数
图2 村民环境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多选)
3.2.3 居民环境问题知晓情况
如图3所示,知晓率最高的分别是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而温室效应、地球温暖化和酸雨的知晓率最低。
3.2.4 居民环境意识得分情况
环境意识总分记为100分,在所有有效的被调查对象中,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75.76分,平均值31.41,标准差13.55。各分数段构成情况如表4。
3.3 单因素ANOVA分析
将分析因素分为一般情况和生活经济情况两大类,分析其与环境意识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5所示。
图3 居民环境问题知晓情况
3.4 通径分析
以年龄、获取途径个数、生活水平、家庭是否拥有网络及家庭子女数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构建回归方程模型,其中自变量家庭是否拥有网络和家庭子女数被排除,对环境意识总分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见表6~8,图4。从直接通径系数可知,获取途径个数对环境意识得分的影响最大,年龄次之且呈负向作用,生活水平最小;从间接通径系数可知,年龄主要通过影响获取途径个数而对环境意识得分产生间接影响,生活水平对获取途径个数的影响较弱。
表4 被调查者的分数段分布情况及其构成比
表5 各影响因素与环境意识得分的单因素ANOVA结果
表6 回归方程模型的系数
注:a. 因变量: 环境意识总分
表7 各因素相关性结果
注:**.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8 环境意识总分通径分析结果
图4 闽北某县居民年龄、环境知识获取途径个数、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总得分的通径分析
4 结果讨论
本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闽北某县农村地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分普遍较低,反映当地区村民环境意识较为匮乏,可能与绝大多数村民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和环境知识获取途径偏向单一有关。这与国内许多类似调查的结果[11,16]是相似的。而环境意识的淡薄与环境意识的获取途径单一有关,这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宣传不到位以及学校教育对环境保护方面不够重视存在关系。
在环境问题的知晓情况中,居民的对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及垃圾污染等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环境问题知晓情况较好,而温室效应、地球温暖化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认知情况较差,呈现出环保问题的功利性。国内已有研究表示这是造成环境行为滞后原因之一[15]。
在农村地区,女性、老年龄群体、不会家庭使用互联网者和经济情况较差群体是环境知识掌握较薄弱的人群,而男性、年轻群体、家庭使用网络和经济情况较好群体的环境意识水平较高,但是这部分人群在农村整体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在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老年人口较多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主要关心的还是身体健康问题和家庭经济问题。另外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些人在健康和经济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并未担心其他问题。刘森林等的调查研究结果也与本研究相似[17]。
通过通径分析可知:①环境知识的获取数和年龄对于环境意识得分的直接作用大于生活水平对其的直接作用,其中获取途径数与生活水平显示出的是正向作用,而年龄显示出负向作用。②年轻群体环境意识水平高与其环境知识获取途径丰富有关,这可能因为年轻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但生活水平对于获取途径个数的影响不大,生活水平影响环境意识得分中间可能存在其他待研究的因素。③年龄通过生活水平对环境意识得分的影响甚微,年龄与环境意识得分间可能存在其他待研究的影响因素。④在纳入了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因素、并排除自变量以后,剩余通径系数e仍然较大,表明村民环境意识得分可能与本次调查中未纳入的其他因素有关,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是一个多因素、综合性的问题。
以上提示我们:①环境意识的提高有赖于环境知识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媒体工作者应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尤其要针对环境意识较薄弱的中老年群体重点开展工作,提高农村群体整体环境水平。并且环境宣传要摆脱功利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大局。要认识到在环境意识有关方面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②环境意识不仅与宣传有关,还与经济生活等因素相关,政府应坚持不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环境意识还需要地方政府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执法、引入资金、扩大宣传、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组织,提高村民整体的环境意识。③闽北地区总体环境水平居福建省前列,但农村地区环境意识情况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事关生态发展全局,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农村村民的环境意识作为其中的基础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在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的同时,保护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鼓励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