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雷打雪,黄泥巴晒成铁”说开去

2019-04-12周建元

民主 2019年3期
关键词:物候降雨气象

□周建元

2018年1月下旬正值湖北两会召开之际,武汉地区下了一场大暴雪,紧接着27日凌晨,天上打了炸雷,听到雷声后,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不识字的奶奶说过的老谚语:“雷打雪,黄泥巴晒成铁”,类似的谚语还有:“正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这些农谚预示着当年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地区会干旱。

那么我们来看看2018年武汉是不是遭遇了干旱呢?据《湖北日报》(2018年8月14日)报道:“省气象局介绍,出梅以来,全省平均气温29.8℃,较常年同期偏高1.7℃,全省35℃以上高温日数为20.8天,排历史同期第一位,全省大部35℃以上高温日数为16天至29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偏多10天至18天。同时,出梅后全省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

据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汉共出现12次冬季雷打雪天气,除2018年外,其他分别是1月份出现的:1957年1月4日,2001年1月24日;2月份出现的:1959年2月16日,1964年2月5日,1996年2月17日和2013年2月19日;3月份出现的:1966年3月7日,1988年3月15、16日,1996年3月9日,1998年3月21日和2002年3月22日。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和湖北省气象局服务中心降水量数据,再分析一下其他11次雷打雪与当年干旱的相关性。

1月出现雷打雪的是1957年和2001年。1957年,1月1日至4月16日总共106天,只3月4日有14.6mm、3月20日有29.4mm的有效降水,其他时段一直是干旱,当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有668mm的降水,从7月8日至11月8日这124天中只有三天有效降水,其他时段一直是干旱,不过在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降水还可以,所以对当年农作物收成影响主要是夏作。2001年从7月25日至10月5日总共108天只有8月8日有20.5mm的有效降雨外,其他时段全部干旱,而且整个9月份降雨为零。可见这两年是干旱年。

2月出现雷打雪的是1959年、1964年、1996年和2013年。1959年7月1日有41mm,从7月2日到10月30日除9月22日有43mm的有效降雨外连续120天干旱,而且整个8月份没下一滴雨,给当年造成了特大干旱。1964年在10月底以前基本上是均匀的,从10月26日到12月31日67天一直未有有效降雨,可见是冬干。1996年1月1日至3月13日共73天只有1月14日至17日有32mm的有效降雨外,一直干旱;3月30日至5月13日共45天只有5月3日有30mm降雨,其他无有效降雨。全年共118天干旱。2013年1月5日至3月15日共74天只有1月31日和2月1日连着两天有25.6mm的有效降雨;9月26日至12月31日共97天只有11月2日有19.1mm的有效降雨,其中12月一整月滴雨未下。全年有171天干旱。可见这4年在不同的时段都出现过干旱。

3月出现雷打雪的是1966年、1988年、1996年、1998年和2002年。3月已经惊蛰了,这时候下雪是属于倒春寒,打雷应该是正常的。这几年中1966年全年降雨量只有661mm,有238天干旱,是大旱之年。1988年、1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其中1988年5月至8月发生了强降水,4个月总共降水924mm,其中5月8日一天降水达103mm;1998年仅7月21、22日两天降雨达456mm,当年长江武汉段洪水压力超强,还造成了簰洲湾决口。而1996年和2002年这两年年降雨比较均匀。可见3月的雷打雪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上述12年外,我对其他年份雪天打雷现象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因为这在气象史上是概率极小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对其进行中长时段的气候分析预报,要想提前预报出来,真是难上加难。从以上对2018年干旱的报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多年雷打雪与当年降水分析可以看出,在2月雨水以前出现雷打雪时,当年在不同的月份或多或少是会连续干旱的,可见古谚是多么准确。

要知道,古人观测又是多么的艰难,根据徐双柱《武汉冬季大雪分析预报》(气象科学第31卷第1期)的研究:“根据1951—2005年55年武汉市地面降雪时造成的积雪深度的历史资料分析发现,武汉市冬季降雪时间一般出现在当年11月到次年的3月对武汉市1951—2005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冬季出现大于5cm积雪深度的天气事件的概率为每年2.24天,主要发生在1月为每年1.2天,其次是2月为每年0.71天和12月为每年0.24天”,也就是说武汉冬季多年平均降雪概率只有短短两天多。我认为,古代武汉冬天下雪天数也可以作一个参考,只有短短几天,而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国历代古人就观察并总结出雷打雪就会干旱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雷打雪”的现象呢?雷电是对流云中的放电现象。在冬季,有时高空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时,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打雪的现象。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雷打雪是武汉难得一见的天气现象。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这种现象,其原因是进入冬季,一般年份情况下气温不高,很难出现打雷形成的强对流现象。如果冬季开始前期偏暖突遇强冷空气来袭,或新年开始进入雨水节气,地面或大气低层回暖明显,一旦遇上合适的气象环境,即高层寒冷低层暖,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如果正好碰上正在下雪,雷打雪就可能出现。

那么,我们再看看2017年冬季至2018年春季湖北乃至武汉地区的气象条件。据湖北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气象公报:“2017年11月全省平均气温整体偏高0.7℃,12月平均气温大部偏高,日照大部偏多;1月2—7日,受西路和东路冷空气共同影响,自西向东出现低温雨雪天气过程,23—30日,湖北省再次出现雨雪天气过程,降雪覆盖全省大部地区,1月气温整体偏低,月内气温起伏大,出现低温极端事件。”从以上省气象局所记载的气象资料看,2018年出现了打雷所具备的前期偏暖、然后北方强冷空气来袭,这种剧烈的冷暖空气交流的气象条件,从而出现雷打雪现象。

我国历代的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界各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通过观察逐步总结出一些规律,并流传至今。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自然等获得所需信息,通过观察物候来进行农业生产。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一些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季节性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例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和休眠等;动物的始鸣、繁育、迁徙、蛰眠等。自然界的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初冻、终霜、终雪、解冻,雷、雨、雾,还有日月星的升落等。人们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等对节候的周期性的反应,把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枯等自然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过逐步积累记载,历代流传,并经过两条线流传至今,一个是口口相传,形成谚语;一条线是一些文人记录记载保存下来。

我小时候经常听奶奶教我唱:“初一月不见,初二一条线,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五初六月挂钩,初七初八月露半,十五十六月团圆,十七十八月起更发,二十正正月出一更,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二十四五月黑头,月亮出来就使牛,二十七八月亮出来一霎,二十八九光明出来扭一扭。”她会根据月亮的圆缺知晓日期,到现在我也会时不时抬头看一下月亮而判断阴历是哪一天;她还说:“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雷打惊蛰后,高山种黄豆。”根据雷出现的早晚预知当年的降水情况及是否当年会干旱,来决定种植何种作物,以防遇到干旱天气而导致收成不好;她还根据24节气来进行播种,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在我国历史上,各地都有大量的经过一定的积累的物候知识化作谚语,广泛流传各地。如观物候进行农业生产:“布谷布谷,赶快种谷”“枣发芽,种棉花”“柳絮扬,种高粱”“小燕来,催撒秧,小燕去,米汤香”等;观云知天气:“朝霞不出门,晩霞行千里”“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

我国的古书中关于物候的记载,据查证最早的出现在《夏小正》中,其文字极其简单,全文总共只有400多字。相传《夏小正》是记载夏朝的物候等信息的,它的内容是按一年中的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可见在3000年前,我国就已经能将观察的物候用于农业生产了,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智慧。

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是我国研究物候学的倡导者。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就,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我是从小学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知道竺可桢的,从课文中受到了物候学的启蒙。

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物候的记载,并且这些大都是千古流传的佳句,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些朗朗上口而又诗化了的物候现象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了。

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便捷,特别是解放后,人们从翻着小农历本查日期,到守着“戏匣子”听广播,到盯着电视看现场,再到拿着手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有8.02亿,其中手机网民有7.88亿。现阶段人们可以迅捷获取信息,手指一点,你所需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天气、所处位置等立刻就来。而这只是改革开放40年,甚至近十年的事情,但是,再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我们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应该传承下去。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之梦,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沃土。最后,我想以最经典的古谚语诗词作为文章结语:

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猜你喜欢

物候降雨气象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沧州市2016年“7.19~7.22”与“8.24~8.25”降雨对比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红黏土降雨入渗的定量分析